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8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17-09-20
论文
封面
2017, 38(09):  1. 
摘要 ( 224 )   PDF (1382KB) ( 1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录
2017, 38(09):  2. 
摘要 ( 283 )   PDF (88KB) ( 3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持续寡照对冬季日光温室黄瓜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熊宇,刁家敏,薛晓萍,吕学梅,张继波
2017, 38(09):  537-547.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7.09.001
摘要 ( 688 )   PDF (814KB) ( 6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取黄瓜品种‘德瑞特L108’(Cucumis sativus L. cv. Derit L108)为试材,在日光温室中利用遮阳网设计不同寡照(PAR<200μmol·m-2·s-1)持续日数(1、3、5、7、9d)及正常光照条件下的恢复试验,观测黄瓜植株的生长指标以及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持续寡照使黄瓜叶片SPAD(相对叶绿素)值增加,净光合速率下降,持续寡照日数越长,黄瓜叶片净光合速率越小,光合恢复能力越差。(2)寡照7d以上对黄瓜植株的形态指标影响显著,株高、茎粗及单株叶面积均低于CK,且经过9d正常光照恢复后,以上指标均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且持续寡照使黄瓜果实产量和商品性均下降。(3)寡照胁迫下黄瓜叶片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CAT(过氧化氢酶)活性先增加后减小,MDA(丙二醛)含量持续增加,持续寡照日数越长,黄瓜叶片受膜脂过氧化损伤越严重,持续寡照7d以上,黄瓜叶片代谢功能难以恢复至正常水平。
四川省潜在蒸散量变化及其气候影响因素分析
陈东东,王晓东,王森,栗晓玮
2017, 38(09):  548-557.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7.09.002
摘要 ( 716 )   PDF (4453KB) ( 8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潜在蒸散(ET0)是评价某一地区干旱程度的重要指标,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估计ET0的变化对科学估算作物需水量,提高水分利用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利用四川省1961-2014年151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分3个区域(四川盆地、攀西地区和川西高原)计算ET0,并对主要气象因子平均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平均风速的相对变化率、敏感系数及其对ET0贡献率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ET0呈现微弱减少,而攀西地区则呈现一定的增加,其空间分布表现为:攀西地区和川西高原南部年ET0为高值区,多在1000~1350mm,四川盆地的西南部年ET0为低值区,多在651~900mm,从西南向东北呈现“高-低-高”趋势。各气象因子对ET0的影响(对ET0变化的贡献率)主要取决于敏感性和相对变化率两方面。3个区域ET0对相对湿度的变化均表现最敏感,其敏感系数分别为-1.13、-1.40、-1.53。在主要气象因子中,在四川盆地和攀西地区,平均风速的多年相对变化率最大(-29.7%、-16.3%),川西高原则为平均温度(40.4%)。进一步分析得出,平均风速在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对ET0变化的贡献率最大,是主导影响因素,而在攀西地区则为相对湿度。
不同类型海水养殖水体温度日变化谐波分析
杨栋,姚日升,金志凤,丁烨毅,钱燕珍,王立超
2017, 38(09):  558-566.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7.09.003
摘要 ( 560 )   PDF (489KB) ( 6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谐波方法对宁波地区2010-2013年代表性海水养殖水体(池塘和养殖海湾)在不同天气情况下(晴、少云、多云、阴)水温的日变化特征进行模拟,探究养殖水体温度的日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池塘和养殖海湾水温日变化的最佳谐波模拟阶数分别为2阶和3阶,2阶(3阶)谐波对池塘(养殖海湾)水温逐小时、日最高和日最低值模拟的绝对误差分别为0.24~0.31℃(0.1~0.15℃)、0.2~0.24℃(0.06~0.1℃)和0.11~0.15℃(0.06~0.08℃);(2)谐波模拟误差整体呈白天大夜间小,对阴天水温变化趋势的模拟效果较其它天气条件差;(3)池塘水温遵循以24h和12h为周期的日变化规律,其中24h周期比重最高,养殖海湾遵循以12h、24h和6h为周期的日变化规律,其中12h和24h比重较6h高,晴到多云天气条件下12h和24h周期比重相当,阴天24h周期比重明显下降。本研究论证了谐波方法对不同天气条件下池塘和养殖海湾水温日变化特征模拟的可行性,并定量评估了养殖水体日变化的周期特征,可为海水养殖水体温度精细化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崇明岛深层土壤 有机碳空间分布及碳储存特征分析
张翰林,宋科,施俭,吴裕,郑宪清,何七勇,李双喜,张娟琴,申广荣,吕卫光
2017, 38(09):  567-573.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7.09.004
摘要 ( 655 )   PDF (1158KB) ( 8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上海崇明岛开展5种不同种植类型(粮田、菜田、果园、生态林和湿地)1m深度土壤的碳普查,应用地统计方法分析其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不同种植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分布和储存的影响,探明土壤碳循环规律。结果表明,崇明岛深层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为3.94g·kg-1,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在8.73~1.72g·kg-1,有机碳储量在2.30~0.47×106t,耕层土壤(0-40cm)有机碳储量占总量的65.14%。不同深度土层(0-20、20-40、40-60、60-80和80-100cm)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图表明,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大致相同,仅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60cm深度以下相对其它种植类型有所提高。种植类型对深层土壤有机碳分布影响显著,土壤有机碳密度大小表现为菜田>粮田>果园>湿地>生态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则表现为粮田>湿地>生态林>菜田>果园。
风沙半干旱区仁用杏间作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白伟,孙占祥,郑家明,杜桂娟,蔡倩,冯良山,杨宁
2017, 38(09):  574-582.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7.09.005
摘要 ( 619 )   PDF (1171KB) ( 7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明仁用杏与作物间作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提出适合东北风沙半干旱区最优的农林间作模式,2012-2013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对仁用杏作物间作进行试验,设置仁用杏花生间作、仁用杏谷子间作、仁用杏甘薯间作、仁用杏单作、花生单作、谷子单作和甘薯单作7个处理,对不同处理下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水分和水分当量比4个指标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仁用杏作物间作对作物产量影响显著(P<0.05),间作花生、谷子、甘薯产量比单作平均减少65.1%、54.3%、64.7%,而对仁用杏的产量影响不显著。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表明,仁用杏谷子间作水分竞争关系最小,仁用杏与甘薯间作水分竞争强烈。仁用杏作物间作系统的水分当量比均大于1,表现出较好的水分优势,其中仁用杏谷子间作系统的水分优势最明显,水分当量比达1.45,分别比仁用杏花生间作、仁用杏甘薯间作高8.2%和9.9%。综合分析认为,仁用杏谷子间作最适宜当地生态环境,在东北风沙半干旱区持续雨养农业发展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奇异交叉谱分析方法在中国南方稻纵卷叶螟发生预测中的应用
高文婷,陈心怡,包云轩,王琳,谢晓金,陆明红
2017, 38(09):  583-596.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7.09.006
摘要 ( 540 )   PDF (789KB) ( 6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奇异交叉谱分析方法(SCSA),对中国南方水稻主产区中广西全州、重庆秀山、湖南湘阴和江苏张家港4个代表站点1994-2014年稻纵卷叶螟田间逐日赶蛾量资料和与4站虫量相关性最显著的环流因子进行耦合周期分析,通过重建耦合分量序列(RCCS)对分量序列的时间变化特征进行探讨,并采用SCSA-AR方法对稻纵卷叶螟发生量进行外推预测。结果表明: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对预测平均误差(ME)、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及预测值与实况值的符号相关率(RSC)进行计算,4站综合平均的ME为-0.071、MAE为0.349、RMSE为0.446、RSC为0.75,表明预测误差较小,预测序列较稳定,预报精度较高,可将此方法推广应用于中国南方稻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趋势预测。
穗分化期旱涝急转对双季超级杂交稻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熊强强,钟蕾,沈天花,陈小荣,朱昌兰,彭小松,傅军如,贺浩华
2017, 38(09):  597-608.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7.09.007
摘要 ( 589 )   PDF (530KB) ( 6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桶栽方式,以超级杂交早稻品种(淦鑫203)、超级杂交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为材料,于穗分化初期设置不旱不涝(对照CK)、轻旱不涝(T 1)、重旱不涝(T2)、不旱轻涝(T3)、不旱重涝(T4)、重旱轻涝(T5)、重旱重涝(T6)、轻旱轻涝(T7)和轻旱重涝(T8)处理,分析各处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净光合速率等指标。结果表明:(1)“旱”、“涝”及“旱涝急转”使超级杂交早、晚稻单株产量不同程度下降,早稻T1、T2、T3、T4、T5、T6、T7和T8单株产量分别比CK降低8.89%、21.42%、8.33%、12.04%、19.65%、31.23%、15.39%和17.29%,晚稻分别降低6.21%、15.06%、7.77%、11.53%、17.40%、20.85%、13.46%和11.70%,早、晚稻以T2和T6处理产量下降较多,尤其T6处理产量降幅最大,表明单纯前期轻旱(T1)和后期轻涝(T3)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单纯前期重旱(T2)和后期重涝(T4)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大,T2比T4对产量的影响更大,且重旱重涝处理下水稻单株产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叠加减产效应。产量构成上,早、晚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较大幅度降低了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二次枝梗数,各处理对产量构成的影响规律与单株产量大致相同。(2)早、晚稻“旱”、“涝”及“旱涝急转”等处理结束初期与CK比较,其茎、叶干物质量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早、晚稻成熟期T6处理穗干物质量分别比CK下降33.40%、19.88%,表现为穗型变小。(3)“旱”、“涝”及“旱涝急转”使早、晚稻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降低,其中早、晚稻均以T6处理的SPAD值降幅最大,且与CK一直呈显著性差异。(4)至抽穗期,早、晚稻叶片净光合速率均以T6处理最低,分别比CK下降37.57%、10.17%。研究结果说明,生长前期重旱后期急转重涝对早、晚稻成熟期穗部干物质量及总干物质量的影响最大,重旱重涝急转表现为叠加损伤效应。
2017年夏收粮油作物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及其影响分析
谭方颖,毛留喜,钱永兰,张蕾,何亮,郑昌玲,程路
2017, 38(09):  609-611.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7.09.008
摘要 ( 605 )   PDF (690KB) ( 5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6/2017年冬小麦、油菜生育期内,主产区大部时段光热充足、墒情适宜,气象条件总体好于2015/2016年和常年,利于夏收粮油作物生长发育。江淮江汉连阴雨造成小麦播期偏晚、长势弱,气温偏高导致北方小麦冬前旺长,灌浆后期受强降雨和大风影响,部分小麦出现倒伏。长江流域部分油菜产区阶段性阴雨寡照,不利于油菜健壮生长和抽薹开花,影响产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