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9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8-10-20
论文
封面
2018, 39(10):  1. 
摘要 ( 186 )   PDF (981KB) ( 1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录
2018, 39(10):  2. 
摘要 ( 180 )   PDF (85KB) ( 9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北平原冬小麦产量变异的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吴冰洁,王靖,唐建昭,王娜,徐琳,白慧卿,郑隽卿,王娜,李扬
2018, 39(10):  623-635.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8.10.001
摘要 ( 539 )   PDF (3735KB) ( 12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1988-2015年华北平原冬小麦种植区46个市的统计产量和相应46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通过Logistic曲线和双曲线方法分离出气象产量,并构建气象产量与生长季主要气象因子的多元统计关系,以明确华北平原冬小麦产量变异的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1988-2015年华北平原冬小麦产量在3200~6800kg·hm-2,中部地区产量最高,南部地区产量的变异高于中部和北部地区。(2)生长季日照时数、温度和降水平均值的年际变化影响了17%~78%的气象产量的变异,其中54%的地区达到显著水平(P<0.05)。影响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和河南的东北部地区。(3)播种-返青阶段的降水显著影响产量变异,降水量每增加1%,天津、驻马店及山东西北部等地产量将上升13~74kg·hm-2,而河北北部、河南南部、山东南部等地产量将下降16~80kg·hm-2。返青-成熟阶段对产量变异影响较大的因子为最低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每上升1-C,天津和石家庄、山东东部和西部及河南东部等地产量将增加50~295kg·hm-2,而北京、唐山和枣庄等地将减少76~124kg·hm-2。总体来看,温度对华北平原冬小麦产量变异影响范围更广且更加显著,但气象因子对产量变异的影响受局地品种和管理措施等影响呈现较大的空间差异。
川西贡嘎山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与组成特征
郭璐璐,李安迪,商宏莉,孙守琴
2018, 39(10):  636-643.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8.10.002
摘要 ( 724 )   PDF (537KB) ( 14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川西典型亚高山不同海拔处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林3种森林类型表层土壤总有机碳(SOC)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为亚高山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研究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结果表明:3种森林类型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SOC)在44.21~179.98g·kg-1,表层(0-15cm)SOC含量大小顺序为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林>暗针叶林,0-5cm土层SOC含量与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高于5-15cm土层,说明土壤有机碳具有土壤表聚现象。3种森林类型间SOC密度差异不显著,但不同森林类型土壤SOC密度沿土层的分布具有差别:与常绿-落叶阔叶林和暗针叶林相比,针阔混交林5-15cm土层SOC密度较高。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轻组分有机碳(LFOC)和微生物(MBC)含量均以针阔混交林最高,但其相对于SOC的比例则以暗针叶林最高,说明高海拔生态系统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更大的累积,同时也暗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海拔生态系统可能具有更大的CO2排放风险。
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内逐时气温模拟模型
韦婷婷,杨再强,王琳,赵和丽,李佳帅
2018, 39(10):  644-655.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8.10.003
摘要 ( 556 )   PDF (718KB) ( 7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4-2016年在江苏省不同地区选择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进行设施内气温监测,基于设施内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采用余弦分段函数、正弦分段函数、正弦-指数分段函数、一次分段函数和神经网络模型分别模拟不同季节和不同天气状况(晴天和阴雨天)下的逐时气温日变化,探究利用室内最高和最低气温模拟计算逐时气温的方法,以及设施内逐时气温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5种模型均可通过当日最高、最低气温模拟逐时气温变化,其中神经网络模拟精度较高(RMSE=0.69℃),并且受温室类型、天气状况和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小,普适性较高;正弦-指数分段函数模拟效果最好(RMSE=0.43℃),且受天气和季节的影响较小,但其受温室本身特性和地区的影响较大;余弦分段函数(RMSE=0.85℃)和正弦分段函数(RMSE=0.78℃)模拟效果相近,且受天气和地区的影响;一次分段函数准确度较低(RMSE=0.90℃)且误差变化较大。各方法对塑料大棚内逐时气温的模拟精度均高于玻璃温室。模型模拟精度的季节变化因模型和温室类型有一定差异,但通常情况下,春季和冬季的模拟误差大于秋季,夏季误差最小。
宁夏云雾山典型草原休眠期气候变化对生产力的影响
郑周敏,罗瑞敏,程积民,郭 梁
2018, 39(10):  656-663.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8.10.004
摘要 ( 426 )   PDF (2118KB) ( 8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1992-2011年黄土高原典型草原长期生产力观测数据及相应气候资料,分析了近20a来宁夏云雾山地区休眠期(11月-翌年3月)温度及降水变化趋势,利用简单线性回归及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探究了休眠期月和日不同尺度温度和降水变化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特征,以揭示黄土高原典型草原生产力对休眠期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近20a来研究区休眠期平均气温以0.09℃·a-1的速率极显著升高(P<0.01),其中1月和3月升温最为显著(P<0.01);(2)休眠期降水量较少,且年际间变异较大,各月降水变化趋势亦不显著;(3)休眠期内不同阶段温度变化对草地生产力具有不同影响,但整体呈现抑制效应,降水变化对生产力影响不显著;(4)休眠期温度升高抑制草地生产力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温度升高引起的地表积雪减少、冻融交替频繁及土壤微环境变化有关。休眠期降雨较少,降雨与草地生产力并不存在显著作用关系。降雪作为降水的固态形式,其对生产力的影响特点及作用机制尚待深入探究。
基于气候适宜度指数预报玉米产量时旬权重系数的确定方法
邱美娟,刘布春,袁福香,刘 园,张玥滢,吴昕悦,肖楠舒
2018, 39(10):  664-673.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8.10.005
摘要 ( 573 )   PDF (737KB) ( 6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吉林省1980-2016年春玉米作物资料、50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构建春玉米生长季各旬的气候适宜度模型。分别采用绝对值法、归一化法和相关系数法确定各旬气候适宜度权重系数,进而计算4月上旬-预报日前一旬的气候适宜度指数,分析不同方法得到的气候适宜度指数与春玉米产量气象影响指数的相关性,并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对吉林省春玉米单产进行预报。结果表明:三种方法研究的权重系数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随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利用1981-2012年资料回归分析建立的产量丰歉预报模型多数通过0.05水平的有效性检验,各预报模型历史拟合平均准确率均在85.0%以上,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均小于17.0%,丰歉趋势预报准确率普遍在60.0%~80.0%,三种方法差异不明显。利用模型对2013-2016年春玉米单产进行外推预报,各预报时间准确率存在波动,但绝对值法、归一化法和相关系数法所有预报时间的平均准确率分别为93.5%、90.8%、87.2%,预报结果准确率的标准差分别为32.6、69.4、116.1。且绝对值法各预报时间平均准确率均在85.0%以上。可见绝对值法预报结果的准确率和稳定性均较高,可以满足业务服务需要。
基于混合地理加权回归与克里格的区域降水量空间插值方法
李 豪,刘 涛,徐精文
2018, 39(10):  674-684.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8.10.006
摘要 ( 623 )   PDF (12293KB) ( 12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四川省区域范围内144个气象站点的实测降水数据,在综合考虑空间位置、地形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回归克里格模型,即混合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模型(MGWRK)对四川省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进行空间插值,并与普通克里格(OK)、全局回归克里格(GRK)和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GWRK)等模型的插值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应用逐步回归法筛选确定的用于回归分析的影响因子组合为经度、纬度和坡度,可有效消除解释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为后续的空间插值奠定基础;(2)同一回归变量在地理加权回归(GWR)与全局回归(GR)两种回归模型中的AICc(修正的赤池信息量准则,Corrected 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值之差(ΔAICc)可用于定量判定各回归变量的空间非平稳性类型,据此将变量坡度设为全局变量,经度和纬度设为局部变量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通过MGWRK模型对四川省年降水量进行空间插值;(3)MGWRK插值模型综合考虑了空间位置、地形等多个影响因素及其与降水相互关系的空间非平稳性特征,相对于传统的OK和GRK法具有更高的插值精度。
沙尘胁迫对榅桲叶片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王孟辉,巴特尔·巴克,康丽娟,薛亚荣,萨吉旦·阿卜杜克日木,祖力克艳·麻那甫
2018, 39(10):  685-692.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8.10.007
摘要 ( 404 )   PDF (741KB) ( 7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榅桲(Cydonia oblonga Mill)为研究材料,以无沙尘覆盖为对照(CK),设置轻度沙尘胁迫(5mg·cm-2)和重度沙尘胁迫(12mg·cm?2)两个处理,并分别在处理第10、20、30和40天时,测定其叶片光合特性和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沙尘处理下榅桲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胞间CO2浓度(Ci)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在处理第10天显著下降,此后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回升至与对照一致水平。最大荧光(Fm)、非光化学淬灭(NPQ_Lss)、PSⅡ潜在活性(Fv/Fo)、光化学反应淬灭(qP_Lss)随处理时间的延长整体均呈上升趋势,初始荧光(Fo)呈下降趋势。说明榅桲在沙尘胁迫处理前期受非气孔因素的影响较大,沙尘胁迫导致榅桲叶片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较低,对榅桲产生光抑制,导致Pn下降。而在处理后期,榅桲叶片主要通过增加qP_Lss、Fm、NPQ_Lss等来增强PSⅡ电子传递能力,提高非辐射性热耗散来消耗过剩光能,保护光合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