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改进YOLOv5的番茄成熟度检测方法
    刘洋, 宫志宏, 黎贞发, 刘涛, 赵卓, 王腾歌
    中国农业气象    2024, 45 (12): 1521-1532.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24.12.012
    摘要1275)      PDF(pc) (10145KB)(161)    收藏

    为提高番茄果实成熟度的识别精度,实现番茄种植环节成熟度在线无损自动检测,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5的番茄成熟度检测方法。针对番茄果实间因藤蔓、叶片的遮挡以及光照干扰而导致的识别误差、图像中小目标番茄检测难等问题,在YOLOv5算法的骨干网络Backbone中增加ECA高效通道注意力模块,将Neck结构中PAFPN替换为具有双向加权融合能力的BiFPN,在Head结构中添加小目标检测模块,通过消融试验获取最优改进算法YOLOv5tomatoA。结果表明:相对于YOLOv3TinySSD300Faster RCNN目标检测网络,YOLOv5tomatoA算法在遮挡和光照不均等复杂场景下,平均精度均值和F1得分分别达到97.4%95.4%,图像识别仅需14.7ms,能同时满足高精度和快速响应的番茄果实识别需求。改进后的YOLOv5网络结构优化了内存占比和资源消耗,仅占用15.9M,模型更加轻量化,对实现番茄成熟度的在线无损检测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该技术也可用于番茄自动采摘机器人设计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基于机器学习的极端气候事件对东北玉米气象产量影响评估
    唐捷, 董美琦, 赵锦, 李浩天, 杨晓光
    中国农业气象    2025, 46 (2): 258-269.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25.02.012
    摘要1021)      PDF(pc) (3065KB)(980)    收藏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均不断增加、增强,对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影响。东北三省是中国玉米主产区,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区域,探究极端气候事件对东北三省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对保障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气象观测数据和玉米产量统计数据,构建玉米气象产量机器学习模型,明确历史(1981-2014年)和未来(2031-2060年)极端气候事件对东北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历史时段内,高温和高温干旱灾害对玉米气象产量影响最大,气象产量分别减少13.2%和15.9%。与极端降水事件相比,极端温度事件对玉米气象产量影响更大。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东北三省仍表现为变暖趋势,与SSP1-2.6(低排放)情景相比SSP5-8.5(高排放)情景下的东北玉米减产幅度更加明显,且未来需更加关注极端降水事件对东北三省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东北三省作物种植区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
    李浩天, 董美琦, 赵锦, 唐捷, 杨晓光
    中国农业气象    2025, 46 (2): 145-156.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25.02.002
    摘要901)      PDF(pc) (9154KB)(357)    收藏

    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显著增加,中国以东北地区最为明显,区域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本文基于历史时期1981−2014)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未来(2031−2060)气候变化预测资料,选择与农业生产相关的4项极端温度指数和3项极端降水指数,系统分析东北三省作物种植区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东北三省作物种植区内历史阶段低温日数(CD)下降、高温日数(HD)上升,但低温强度(CSI)和高温强度(HSI)均总体呈上升趋势;持续湿润日数(CWD)下降,持续干燥日数(CDD)上升,强降水日数(R20)下降;未来东北三省作物种植区气温整体将继续升高,持续湿润日数增加,持续干燥和强降水日数减少,降水变异性大、空间差异大且波动幅度均大于历史阶段,异常降水不确定性加强,尤以南部和东南部最为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2024年夏季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吴门新, 李祎君, 赵晓凤, 何亮, 刘维
    中国农业气象    2024, 45 (12): 1533-1535.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24.12.013
    摘要895)      PDF(pc) (348KB)(220)    收藏

    2024年夏季(68月)全国平均气温22.4℃,较常年同期(19912020年)偏高1.2℃,为1961年以来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342.6mm,较常年同期偏20.7mm;全国平均日照时数630.0h,较常年同期偏少35.1h夏季农区大部光热适宜、降水充足、墒情较好,气象条件有利于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但区域性气象灾害多发,对秋收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造成一定影响。华北黄淮部分地区遭遇干旱、洪涝影响,部分地区旱涝急转,影响夏播工作和已播作物的在地生长;江南华南强降水导致部分地区早稻遭受“雨洗禾花”影响;东北地区中南部渍涝灾害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持续高温天气,部分地区一季稻及经济林果生长受到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2024年秋收作物生长季农业气象条件评价

    韩丽娟, 宋迎波, 赵晓凤
    中国农业气象    2025, 46 (2): 275-280.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25.02.014
    摘要820)      PDF(pc) (2227KB)(1097)    收藏

    基于全国2467个气象台站、65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实时和历史同期观测资料,利用农业气象评价指标、作物气候适宜度评估模型、农田土壤水分格点估算方法、农业气象灾害指数评估方法等,综合评价2024年玉米、一季稻、晚稻、大豆和棉花等主要秋收作物关键生育期的农业气象条件、农业气象灾害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24年作物生长季内大部农区水热充足,农业干旱、阴雨寡照、暴雨洪涝等灾害影响总体偏轻。黑龙江和吉林5月中旬−6月持续低温湿涝,严重影响作物生育进程;河南和辽宁等地7-8月强降雨集中,农田渍涝灾害重,导致玉米、大豆等减产;长江中下游和四川盆地7-9月高温持续时间长,一季稻热害制约产量提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基于水动力模型的农作物暴雨洪涝灾害损失评估:以江汉平原为例
    秦鹏程, 周月华, 刘火胜, 夏智宏
    中国农业气象    2025, 46 (3): 420-431.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25.03.013
    摘要803)      PDF(pc) (16431KB)(106)    收藏

    洪涝灾害的形成涉及因素多、灾害链复杂,具有较大的时空变异性,构建反映致灾过程空间异质性及其动态变化的机理性模型是准确估算灾害损失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将灾害损失表达为淹没水深持续时间的函数构建洪涝脆弱性曲线,利用国际水灾与风险管理中心基于二维扩散波方程构建的降雨−径流−淹没模拟模型(RRI)模拟洪水淹没动态,结合作物种植分布及其所处生育阶段建立格点尺度洪涝损失定量评估模型,以江汉平原地区典型洪涝灾害过程为例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RRI模型较好地模拟强降水后洪峰的形成和消退过程及地表淹没动态,流域控制断面径流量模拟误差为−14.8%11.5%,地表淹没范围模拟精度在80%以上,模拟水深匹配率达84.2%87.1%农作物损失空间分布基本合理,地市级农作物受灾率、成灾率和绝收率估算偏差分别为−33.8%6.4%−10.8%9.5%−6.0%1.8%。该方法具有精细化、定量化和动态评估等优点,可用于面向致灾过程的洪涝灾害快速评估、预估及复盘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新标准下东北地区气候季节变化特征
    邵祺多, 冯喜媛, 任航, 涂钢, 李尚锋, 刘刚, 杨旭, 吴迪
    中国农业气象    2025, 46 (6): 741-752.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25.06.001
    摘要575)      PDF(pc) (16028KB)(166)    收藏

    基于国家标准《气候季节划分》(GB\T 420742022),利用格点数据CN05.1分析19612020年东北地区气候季节的变化特征,并对比新旧标准、气候基准期更替带来的变化。结果表明:新标准下,东北地区常年气候季节分为四季分明区和无夏区,无夏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及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常年春、夏季由南向东北方向、由中部平原向山地入季,秋、冬季与之相反,相比1981−2010年气候基准,三江平原、呼伦湖等部分地区由无夏区转为四季分明区。当年春季起始日在东北大部分地区分别呈1d·10a1的显著提前趋势,东北平原中西部夏季起始日显著提前23d·10a1,秋季起始日在四季分明区、冬季在无夏区和东北平原中部呈显著推迟趋势,夏、冬季持续时间分别呈显著延长、显著推迟趋势。相比原标准,新标准下春、夏季起始日以及夏、冬季持续时间的显著变化区域明显增多。东北地区逐年入夏面积占比呈3.9个百分点·10a1的显著上升趋势,与68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四季起始日等级基本服从正态分布,夏季起始日略偏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基于水−能−粮关联关系的贵州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调整
    韩顺莉, 张鹏飞, 卢媛, 张娇娇, 刘庚, 戴燕燕, 张蕾, 郭利刚
    中国农业气象    2024, 45 (12): 1426-1437.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24.12.004
    摘要531)      PDF(pc) (3037KB)(293)    收藏

    以贵州省为例,基于相关统计数据,采用水足迹与能耗核算模型,分析2010−2020年贵州5种农作物(稻谷、玉米、马铃薯、油菜、大豆)耗水和耗能特征,以经济和生态效益为目标,构建约束条件为水资源、能源、土地、粮食的多目标优化模型,以期科学优化贵州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结果表明:(12010−2020年贵州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水足迹能源消耗差异明显,稻谷为极高耗水耗能作物,马铃薯为高耗水耗能作物,大豆为高耗水中耗能作物,玉米为中耗水低耗能作物,油菜为低耗水耗能作物。(2)主要农作物水足迹均以绿水消耗为主,稻谷、玉米和马铃薯的水足迹占总水足迹85%,是水足迹的主要贡献来源;能耗结构方面,各农作物有所不同,稻谷以电力消耗为主玉米和马铃薯以化肥消耗为主油菜和大豆以燃料消耗为主,稻谷和马铃薯能耗占总能耗的69%,是能源消耗的主要贡献来源。(3)基于自然条件差异,贵州农作物种植结构空间差异明显,稻谷主要分布在黔南海拔600m以下地势平坦地区,玉米在全省各区域均有种植,但品质有所差异,马铃薯主要种植在海拔100−2900m区域油菜主要种植于黔中地区大豆在各个区域均有种植且各区域占比差异小。(4)优化后全省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略有减少,其中,油菜和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占比有所提高,种植面积分别提高1.4hm214.6hm2,占比分别增加0.6个和1.6个百分点;稻谷和玉米种植面积和占比下降,种植面积分别减少17.1hm238.6hm2,占比分别减少0.3个和1.5个百分点;大豆保持稳定;优化后全省经济效益保持稳定,水足迹减少30.6亿m3,化肥使用量减少1.5亿t,能源消耗减少245.9GJ,生态效益明显提高。基于水粮关联关系优化后的种植结构兼顾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整体低耗水、低耗能、低污染的特点,可促进贵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系统观、资源观与当前农业气象有关问题的解决思路
    潘志华, 侯英雨
    中国农业气象    2025, 46 (2): 270-274.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25.02.013
    摘要481)      PDF(pc) (304KB)(391)    收藏

    近年来农业气象学的理论发展呈“徘徊现象”,众多关键性重大问题正迫切等待解答。本文基于系统观、资源观等理论,深度剖析农业气象学内涵,拓展气象条件和农业(作物)生产的相互关系,以期为当前农业气象领域的重大问题提供解决思路。结果表明:大气、土壤、作物和技术条件等要素构成了农业气象系统;气候要素既是自然要素,也是生产要素,全过程参与农业生产,作物生产与气象条件间可建立线性或非线性的函数关系;农业气象指标表现为气象要素的动态组合;技术条件能改变气候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农业生产对气候的敏感性;气候资源具有数量、时空位和质量三大属性。农业气象系统中不同要素的时空相互作用决定了实现不同目标的可能性。本研究对推动农业气象学理论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镧改性生物炭对砷污染红壤的修复效应及酶活性的影响
    谢金倪, 李莲芳, 吕鹏, 王紫含, 颜澳, 康梦琦, 周雪, 叶婧
    中国农业气象    2024, 45 (12): 1391-1404.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24.12.001
    摘要452)      PDF(pc) (4305KB)(425)    收藏

    高温限氧裂解制备而成的生物炭作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固碳减排的重要抓手,在环境污染修复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场前景较好。作为土壤修复的功能材料,生物炭对重金属吸附固定能力不足,限制了其应用推广,而生物炭经改性设计后制备的工程材料已成为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发展方向。本研究以木屑为原料制备生物炭(BC),辅以镧改性设计制得镧改性生物炭(LBC),开展为期30d的土壤培养试验,以施用镧改性生物炭(LBC)、生物炭(BC)、不施炭材料(CK)的砷污染红壤为研究对象,设置30%70%100%田间持水量共3种土壤含水量条件,探讨生物炭在镧改性前后对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砷污染红壤修复效应。结果表明:(1)施用镧改性生物炭有利于缓解南方红壤的酸化现象。当土壤培养试验结束时,在30%70%100%田间持水量下,LBC处理的土壤pH值较CK处理升高0.861.20个单位,较BC处理提升0.090.44个单位。(2)施用镧改性生物炭有助于固定污染红壤中的砷。LBC应用于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的砷污染红壤,全周期固定效率达54.7%~90.0%,培养末期(第30天)固定效率达81.0%85.8%BC施用后在全周期内土壤砷较CK处理活化135.4%895.9%3)镧改性生物炭对土壤砷的固定效应主要与施用后土壤砷形态的转化有关。LBC施用后土壤砷由非专性吸附态向残渣态等稳定的形态转化,而添加BC的土壤中非专性吸附态砷含量升高,促进了土壤砷活化。(4)镧改性生物炭修复砷污染红壤的同时,对土壤酶活性等微生态情况未构成明显不良影响。施用LBC可以提升土壤脲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虽导致土壤磷酸酶及蔗糖酶活性略有降低,但土壤蔗糖酶活性较BC处理更高。综上所述,镧改性生物炭应用于砷污染红壤修复潜力较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2024年秋季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何延波, 赵晓凤, 吴门新, 郭安红, 延昊, 郑昌玲
    中国农业气象    2025, 46 (3): 432-434.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25.03.014
    摘要427)      PDF(pc) (382KB)(214)    收藏

    2024年秋季(9−11月),全国平均气温11.5℃,连续第6年高于常年同期值(10.0℃,19912020年平均值),创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新高。全国平均降水量134.4mm,较常年同期偏多14.4%;全国平均日照时数536.5h,较常年同期偏少6.0%。全国大部农区秋季光热条件较好,东北地区初霜期较常年偏晚,南方晚稻区寒露风天气影响小,气象条件总体利于秋收作物灌浆成熟、收晒和秋播,秋收秋种进展顺利。四川盆地东部、长江中下游阶段性干旱,不利于经济林果品质提升和油菜播种出苗。受季末寒潮天气影响,内蒙古东北部和东北地区等地大到暴雪,不利于农牧业生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贵州省风光水资源优化配置
    张娇艳, 陈贞宏, 李忠燕, 王烁, 李扬
    中国农业气象    2025, 46 (3): 339-349.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25.03.006
    摘要402)      PDF(pc) (19740KB)(94)    收藏

    利用5CMIP6气候模式、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和贵州省83个气象台站逐月近地面风速、地表向下短波辐射和降水量资料,采用分位数映射法(QM)改善模式模拟能力,对未来不同情景下贵州省风光水资源气候变化特征进行预估。结果表明:2025−2100贵州省除SSP2−4.5SSP5−8.5情景下风速资源无明显变化趋势外,SSP1−2.6情景下风速以及三种排放情景下辐射和降水量资源比参照期(1995−2014平均值均显著增加P<0.01)SSP1−2.6情景下风速相对变化率加的线性倾向率1.22个百分点·10a−1,SSP1−2.6、SSP 2−4.5和SSP 5−8.5三种情景下辐射相对变化率的速分别为1.32、1.65和1.88个百分点·10a−1降水量相对变化率的速分别为1.77、1.88和2.97个百分点·10a−121世纪三种排放情景下贵州省辐射和降水普遍多于参照期,增幅自西向东增加,且越接近21世纪远期增幅越大。相比较而言,风速的变化区域性差异较大。21世纪近期SSP2−4.5情景下贵州省14个站风光水资源的分布特征表明,同区域或者跨区域之间风光水资源可进行优势互补其中威宁站1−12月风光水资源的分布特征表明,夏季可充分利用光水资源,而冬春季可充分发挥风资源优势,三者在季节上有良好的互补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中国主要作物生育状况数据集V2.0的研制
    高静, 廖捷, 杨炳玉, 刘媛媛
    中国农业气象    2025, 46 (5): 725-736.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25.05.013
    摘要397)      PDF(pc) (6104KB)(320)    收藏

    中国主要作物生育状况数据集主要由2012年以前纸质年报和之后的电子年报建设而成,但存在观测项目和数据单位等不一致,以及部分数据质量未经评估等问题。为了提高农业气象资料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基于两类数据来源,在对1981−2022年中国主要作物生育状况观测项目内容标准化处理基础上,采用完整性检查、跨年值检查、观测时间检查、值域检查、内部一致性检查、要素界限值检查和人工核查等方法开展数据质量控制,研制形成1981−2022年中国7类主要作物生育状况数据集,即《中国主要作物生育状况数据集(V2.0)》,以期促进其在农业研究及决策中的有效应用。结果表明:1981−20227类主要作物发育期实际观测量占应有观测量(实有率)的96.0%以上,生长状况、生长高度、总茎数和有效茎数等数据的实有率占86.0%以上,正确率在99.3%以上。7类主要作物观测站点分布具有明显时空分布特征,中国东部,台站密集且空间分布较为均匀、观测年限长,但中国西北部站点稀疏且观测年限短。不同作物观测台站数量差异明显,棉、油作物观测台站数量较主粮作物偏少。20世纪80年代实有数据较少,1994年后数据完整性较好。经质量控制及数据核查,数据集实有率、正确率有较大提高。其中,作物发育期普遍实有率从94.7%提高至96.2%,生长高度实有率从88.2%提高至92.0%,总茎数实有率从77.1%提高至86.7%。发育期普期正确率从99.3%提高至99.6%。与《中国主要作物生长发育数据集V1.0》相比,本数据集整体质量有所提高,新增要素界限阈值检查。该数据集可为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提供关键资料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江苏省水稻高温热害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及评价
    任义方, 陈思宁, 赵艳霞
    中国农业气象    2025, 46 (01): 1-13.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25.01.001
    摘要380)      PDF(pc) (4441KB)(495)    收藏

    在准确评估农业生产风险基础上,结合保单需求信息,设计合理的保险产品并开展效果评价,是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历史气象资料和水稻生育期、产量资料,在构建江苏水稻高温热害气象指数以及开展保险风险区划的基础上,设定不同免赔额厘定纯费率,设计保险产品;利用指数评价、历史回溯和典型事件分析3种方法,实现水稻高温热害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应用效果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免赔额下,江苏各县水稻高温热害纯保险费率呈西南高东北低分布特征,综合考虑农户参保积极性和承保水平,最终确定低风险区、中风险区、高风险区的免赔额分别为2.5%、2.5%和7.5%,对应保险纯费率分别为5.09%、5.27%和5.26%。从公司运营效能、损失赔付压力和农户生产风险转移水平、保障覆盖范围等角度来看,该指数保险产品设计较为合理。低风险区、中风险区、高风险区保险公司运营持续性指数分别为14%、37%和76%,农户生产保障维稳性指数分别为6%、9%和21%;高温热害事件平均赔付率分别为111%、122%和303%,典型高温热害年的全省平均赔付金额超过1800元·hm−2,且赔付县个数占比超过50%。本研究结果可为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营运特性测评、保险产品设计方案优化和保险产品推广落地等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基于ANUSPLIN的黄山毛峰茶叶霜冻害天气指数保险纯费率厘定
    刘瑞娜, 王晓东, 刘洪民, 杨太明, 张慧, 赵兴宇
    中国农业气象    2025, 46 (01): 122-132.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25.01.012
    摘要355)      PDF(pc) (6457KB)(510)    收藏

    基于历史灾情数据细化修订黄山市茶叶霜冻害气象指标,应用ANUSPLIN插值软件,建立基于地形的黄山市茶叶霜冻害指标模型;基于历史气象观测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开展黄山市精细化茶叶霜冻害风险评估;以黄山毛峰茶叶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霜冻害风险评估结果和茶叶经济产出,确定茶叶霜冻害保险区域和可保时段,计算不同时段不同海拔黄山毛峰茶的霜冻害天气指数保险纯费率。结果表明:黄山市茶叶霜冻害辨识阈值为极端最低气温(Td3℃按间隔1℃划分为2℃<Td≤3℃1℃<Td≤2℃0<Td≤1℃−1℃<Td≤0−2℃<Td≤−1℃−3℃<Td≤−2℃Td≤−3℃共7霜冻灾害等级,对应茶芽平均损失率分别为5%15%25%35%50%70%90%黄山市茶叶霜冻害风险地域特征明显,海拔越高霜冻害风险越高,随时间推移,灾害风险表现波动降低趋势。黄山毛峰茶叶霜冻害天气指数保险区域为海拔400−1000m,可保时段为316−415日,极端最低气温达2触发赔付。可保时段海拔400−500m500−600m600−700m700−800m800−900m900−1000m保险区域内黄山毛峰茶叶霜冻害天气指数保险纯费率分别为1.4%1.9%2.7%3.7%4.9%6.4%316−330日、321−44日、326−49日和331−4154个保险时段保险纯费率分别为1.2%5.0%0.9%3.8%0.6%2.2%0.3%1.5%。黄山毛峰茶叶霜冻害天气指数保险纯费率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随时间推迟呈下降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低温灾害风险评估
    张翠英, 郭建平, 翟建青, 郝晓雷, 王俊霖, 曹洁
    中国农业气象    2025, 46 (2): 249-257.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25.02.011
    摘要344)      PDF(pc) (4583KB)(358)    收藏

    牡丹是山东省菏泽市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春季低温冻害是菏泽牡丹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不仅影响牡丹花期、产量,甚至影响当地特色旅游业和经济效益。利用1978−2020年山东菏泽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2005年以来150个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及牡丹物候和灾害资料,识别冷空气和霜冻过程,通过选取典型致灾因子开展单灾种危险性评估,并对单灾种危险性加权求和得到低温灾害危险性指数,最后基于风险三要素方法定量评估菏泽牡丹低温灾害风险。结果表明:菏泽市巨野县和郓城县低温灾害高危险性面积比例最大,分别为9.8%和9.5%;曹县和牡丹区高危险性面积最小,低于0.3%;受危险性和牡丹暴露度共同作用,低温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菏泽市东北部和东南部;此外,牡丹主要种植区牡丹区城区低温灾害危险性较高,牡丹受灾风险较大,中西部则为低风险区,尤其牡丹区西部、南部和东部低温致灾危险性较低。未来可考虑扩大观赏牡丹种植面积,增加花农经济效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基于MaxEnt模型的中国显齿蛇葡萄潜在适生区分析
    周威, 钟艳雯, 陈玉贵, 李艳
    中国农业气象    2025, 46 (2): 213-225.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25.02.008
    摘要326)      PDF(pc) (8157KB)(169)    收藏

    基于中国显齿蛇葡萄现有193个地理分布数据和包括生物气候、海拔、辐射34个环境变量,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2041-21003种气候情景下显齿蛇葡萄潜在分布区及其变化,以期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为显齿蛇葡萄的种植、保护和产业发展等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的模拟准确性较高,AUC值为0.9280.956。(2)影响中国显齿蛇葡萄分布的6个关键环境因子为最干月降水量、最干季降水量、年降水量、5月月平均辐射、海拔和最冷月最低气温,高适生区的阈值分别为30~90mm、130~300mm、1600~2450mm、14000~15200KJ·m2·d1、<1100m和4.0~9.0℃。(3)可持续发展(SSP126)气候情景有利于增加显齿蛇葡萄的高、中适生区面积,2081-2100年显齿蛇葡萄适生区面积最大,为182.2万km2;局部发展(SSP245)气候情景下显齿蛇葡萄适生区面积增加效果低于可持续发展(SSP126)气候情景,但高于常规发展(SSP585)气候情景,主要表现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和湖南的高适生区有所退化,四川东南部的中适生区增加;常规发展(SSP585)气候情景下,贵州、福建、广东和江西的部分高适生区逐步退化为中适生区,海南的中适生区退化为低适生区,全国的总适生区面积在2081-2100年为历史最低。(4)2041-2100年,显齿蛇葡萄总适生区面积仅在可持续发展(SSP126)气候情景下增加,在局部发展(SSP245)、常规发展(SSP585)气候情景下呈减少趋势;无论哪种气候情景,总适生区质心一致从目前的湖南、广西交界处向北略偏东方向移动46~80km至湖南省南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广东台风灾害风雨灾损分离方法
    刘蔚琴, 唐力生, 谢礼江, 何研
    中国农业气象    2025, 46 (01): 80-88.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25.01.008
    摘要320)      PDF(pc) (672KB)(283)    收藏

    广东台风灾情数据按灾因统计风雨灾损,是影响台风巨灾指数保险基差风险的原因之一。为降低基差风险,本文提出一种分离台风风雨灾损的方法。基于广东沿海936个县(区)20142022台风灾情数据,选取风、雨指标,采用多元回归方法构建台风风雨灾损分离模型,分离各县(区)台风灾情统计数据中因风、雨的灾损,并以江门台山市和潮州湘桥区的台风观测数据和直接经济损失数据为例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建模之初通过线性相关分析可消除或降低多重共线性对回归方程的影响,但可能导致部分有效信息丢失。伽马分布能很好地拟合广东台风风雨及其灾损的分布规律;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36个县(区)中有22个县(区)灾损分离通过检验;构建模型能有效分离台风灾统计数据中的因风、雨灾损,为台风灾情数据的灾因归类分析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微生物种子包衣促进干旱条件下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
    姜雅文, 解文艳, 何久兴, 龚民, 霍秋燕, 杨浠, 韩伟, 吕国华
    中国农业气象    2025, 46 (5): 609-618.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25.05.002
    摘要312)      PDF(pc) (1365KB)(256)    收藏

    干旱半干旱地区种子萌发期及苗期干旱胁迫是导致作物减产的重要因素,种际微环境调控是提高作物抗旱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本文以‘济麦22’为供试材料,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ACCC 19742)和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agaterium ACCC 04296)为供试菌种,采取微胶囊包埋技术封装菌种,对小麦种子进行包衣处理,设置枯草芽孢杆菌包衣(M)、巨大芽孢杆菌包衣(B)、枯草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复合包衣(MB)、无包衣对照(CK)4个处理,研究干旱胁迫下不同菌种包衣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复合包衣(MB)处理效果优于单一菌种包衣M处理和B处理,显著提高小麦种子发芽率、生物量和根冠比,与枯草芽孢杆菌包衣处理(M)相比,分别提高12.8个百分点、17.8%和5.3%;与巨大芽孢杆菌包衣处理(B)相比,分别提高15.3个百分点、14.7%和5.7%。MB处理与对照组(CK)相比,发芽率提高25.9个百分点,生物量增加21.8%,根冠比显著增加9.8%;根总长、根总表面积和根总体积分别增加了37.5%、34.7%和84.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增强;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脯氨酸(PRO)含量明显升高;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ΦPSⅡ值均大于CK处理,干旱胁迫下复合微生物种子包衣显著提高小麦的抗逆能力。综上可知,干旱胁迫下微生物种子包衣通过提高发芽率、促进根系生长和提高抗逆酶活性来应对环境胁迫,提高小麦抗旱性,且复合微生物包衣为最优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1470−2012年南京地区旱涝演变特征
    袁媛, 施逸, 张鹭, 董金芳, 鲁蓉, 夏斌, 林燕, 蔡丹苹
    中国农业气象    2025, 46 (3): 281-289.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25.03.001
    摘要310)      PDF(pc) (1797KB)(350)    收藏

    基于南京地区1470−1950历史旱涝等级资料和1951−2012年南京国家基本气象站逐降水量数据,依据《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中降水量评定旱涝等级的分级标准,重建南京1470−2012年干旱和洪涝发生等级采用Morlet小波分析、滑动平均t检验方法,对1470−2012年南京旱涝等级序列演变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470−2012年南京发生旱灾年160a涝灾年167a正常年216a大涝、大旱等严重灾害多发且集中。南京地区旱涝具有明显阶段性,1470−1554年、1625−1652年、1912−2012年以偏旱为主,1554−1624年以偏涝为主,1653−1805年、1849−1912年以正常为主,1806−1848旱涝交替阶段性变化显著,近百年为多旱少涝阶段。南京地区旱涝等级存在多尺度周期振动,其中2~8a1020a时间尺度上周期振荡最显著,其次是64a32a及16a的长周期振荡目前南京地区进入2~8a周期振荡。不同时间序列中1554年1615年1914年附近发生显著旱涝突变,呈少雨期多雨期少雨期的演变特征。20纪以来,南京地区偏涝持续时间缩短,呈干旱化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