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0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9-01-20
论文
封面
2019, 40(01):  1. 
摘要 ( 152 )   PDF (1329KB) ( 3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录
2019, 40(01):  1. 
摘要 ( 141 )   PDF (77KB) ( 3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西南部区域雨季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王昊,姜超,王鹤松,孙建新
2019, 40(01):  1-14.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9.01.001
摘要 ( 469 )   PDF (5052KB) ( 13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1971-2013年中国西南部区域7省市477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选取11个极端降水指数,运用线性倾向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法分析了西南部地区雨季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并探究极端降水指数多年平均以及变化趋势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43a来,西南部地区雨季PRCPTOT、CWD、R1mm、R10mm以及SDII分别以12.6mm·10a?1、0.23d·10a-1、1.57d·10a-1、0.49d·10a-1和0.31mm·d-1·10a-1的速率下降(P<0.05),CDD上升速率为0.37d·10a-1(P<0.05),而Rx1day、Rx5day、R95、R99以及R20mm的变化不显著。(2)雨季CDD、R1mm、Rx1day的突变集中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而PRCPTOT、R10mm、Rx5day和SDII的突变主要发生在2003年前后;PRCPTOT、CDD、R1mm、R10mm、Rx1day和SDII在突变年份以前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而在突变年份以后则会发生显著的上升或下降趋势。(3)从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的角度看并非所有地区均表现出干旱化趋势,云南、贵州及广西三省交界处雨季干旱化程度较严重,广西东南部地区雨季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较大,而横断山脉地区雨季更加湿润。(4)从贡献率变化的角度,西南部地区雨季降水占比的变化趋势具有很强的区域特征,四川北部和西藏地区雨季指数对全年贡献率逐年下降,而广西东南部地区雨季指数对全年贡献率逐渐上升。(5)综合11个指数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来看,一方面,西南高海拔地区R1mm较高,降水以中小雨为主,并且PRCPTOT、R1mm、R10mm以及R20mm的多年平均值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因此,43a来西南高海拔地区变得更加湿润。另一方面,低海拔地区R1mm较低,而R95、R99、Rx1day、Rx5day以及SDII均较高,并且在低海拔地区CWD和CDD均呈现上升趋势,因此,雨季低海拔地区面临洪涝及干旱的风险相对较大。

绿肥压青粉垄保护性耕作对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郑佳舜,胡钧铭,韦翔华,黄太庆,李婷婷,黄嘉琪
2019, 40(01):  15-24.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9.01.002
摘要 ( 977 )   PDF (1276KB) ( 8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6-2018年,在广西农业科学院试验田设置粉垄耕作与常规耕作2种耕作模式,并设不施肥、常规施用化肥、单倍绿肥压青+化肥和双倍绿肥压青+化肥4种施肥处理开展连续田间定位实验,2018年早稻插秧5d后开始采用分离式静态箱-气象色谱法连续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进行测定,研究绿肥压青下不同耕作模式和施肥处理稻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定位累积效应,分析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和增温潜势,以期为粉垄保护性耕作方式和施肥管理模式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粉垄耕作模式下常规施用化肥处理中CO2排放通量是常规耕作模式下的2.3倍,施用双倍绿肥处理稻田CH4排放峰值是化肥处理中的2.5~3.9倍。各处理中,粉垄耕作下单倍绿肥加化肥处理稻田CO2和N2O累积排放量均最少,分别为1469.29kg·hm-2和36.61g·hm-2。两种耕作模式下施用单倍绿肥加化肥CH4累积排放量均低于双倍绿肥加化肥的处理。可见,合理配施绿肥加化肥对粉垄耕作下水稻温室气体CO2和N2O减排有一定积极作用,稻田CH4排放量与绿肥压青量相关,温室气体的增温潜势也相应受到影响。在一定时间尺度上,绿肥压青下粉垄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减少和遏制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

LED绿光对生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王晓晶,陈晓丽,郭文忠,李海平,李灵芝
2019, 40(01):  25-32.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9.01.003
摘要 ( 684 )   PDF (555KB) ( 18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厂内以水培奶油生菜(Lactuca sativa L.)为试验材料,运用光质及光强可调节的LED植物生长灯,以8:00-24:00照射强度为200μmol·m-2·s-1的白光为基础光(对照W),依次以强度为50(WG50)、100(WG100)、150μmol·m?2·s?1(WG150)的绿光取代相等强度的白光照射生菜,并测定生菜叶片生物量、形态、叶片数以及叶绿素、硝态氮、维生素C、可溶性糖、粗纤维和淀粉的含量,以探究绿光对生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为LED绿光的供光策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在50μmol·m-2·s-1的绿光处理下,生菜地上部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地上部干重较对照提高3.69%。(2)随着绿光强度的增加和基础白光强度的减弱,生菜地上部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二者均在WG50处理下达到最高,并显著高于对照(P<0.05),而在WG150处理下达到最低,并显著低于对照(P<0.05)。(3)与对照相比,绿光处理均降低了生菜叶片中淀粉、粗纤维以及硝酸盐的含量,其中硝酸盐含量在WG50处理下达到最低。说明50μmol·m-2·s-1强度的绿光有促进生菜干物质积累以及提升生菜品质的作用。

浙江地区甬优15直播稻的最佳播期分析
江晓东,吕润,金志凤,毛智军,李建业,杨沈斌,郭建茂
2019, 40(01):  33-40.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9.01.004
摘要 ( 538 )   PDF (847KB) ( 9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甬优15”水稻为材料,于2017年在浙江龙游农业气象试验站进行5个播期的分期播种试验(A1:5月5日,A2:5月15日,A3:5月25日,A4:6月4日,A5:6月14日),分析播期对直播稻叶面积指数(LAI)、光合生产、群体干物质积累和转移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播期(A2,5月15日)下,直播稻LAI、群体光合势、群体生长率高,群体干物质积累多,地上部干物质的输出量和转化率大,A2地上部营养器官干物质输出量和转换率分别比A1、A3、A4、A5高7.87%、15.29%、49.43%、56.43%和5.59%、13.18%、28.60%和39.83%。与当地常年单季晚稻适宜播种日期(5月25日)相比,适当早播(5月15日)可增加直播稻的有效穗数、结实率及穗粒数,提高水稻产量,其中A2产量最高(为8879.70kg·hm-2),分别比A1、A3、A4和A5高392.10、610.20、1445.85和2085.15kg·hm-2。由此可见,甬优15在浙江龙游最佳直播期为5月中旬,偏早或偏迟(5月上旬或5月下旬)播种均将导致减产,而过迟播种(6月及以后)将导致产量严重降低。

基于功能结构模型的鲜切百合群体光截获模拟
李超,顾生浩,张立祯
2019, 40(01):  41-50.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9.01.005
摘要 ( 904 )   PDF (1607KB) ( 14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鲜切百合株型设计和优化栽培手段不足的问题,通过田间试验和系统模拟对单株百合生长发育过程形态变化进行仿真模拟,构建百合功能结构模型,并利用叶倾角、叶序、出芽方向、出苗时间等关键生育参数在合理范围内的随机发生,实现对鲜切百合群体生长动态的三维重建。通过设置不同种植时间(4月10、20、30日和5月10、20、30日)、种植密度(66.7、33.3、22.2、16.7、13.3、11.1株·m-2)和不同株型(叶倾角分别为20°、30°、40°、50°、60°、70°和80°)的模拟情景,利用三维建模平台GroIMP中的辐射模型对百合群体累积光截获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4月20日种植有助于百合群体获得最大累积光截获,叶倾角为20°的百合群体能够获得最大累积光截获。百合功能结构模型能够优化栽培管理、设计优势株型,为鲜切百合种质资源评价和株型基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两湖地区水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时空分布
郭建茂,白玛仁增,梁卫敏,申双和,江晓东
2019, 40(01):  51-61.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9.01.006
摘要 ( 522 )   PDF (3202KB) ( 7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两湖地区(湖北省和湖南省)34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和早、中稻各28个农业气象站1981?2011年生育期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线性回归法、ArcGIS的反距离权重(IDW)空间分析功能,对两湖地区各省早、中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省、湖南省早稻高温热害日数和频次在21世纪00年代最多,20世纪60年代、2010?2017年次之,80年代最少;两省中稻高温热害日数和频次在70年代最多,60年代、21世纪00年代、2010-2017年次之,80年代最少。(2)早稻高温热害日数和频次高值区分布在鄂东南、湘南,低值区分布在鄂西南、湘西;中稻高温热害日数和频次的高值区分布在鄂东北、鄂东南、鄂西南、湘西、湘南,低值区分布在鄂西北、湘西。(3)各级别早、中稻高温热害在湖北、湖南两省的发生频数表现为轻度>中度>重度,且湖南省发生程度比湖北严重;两省均表现为中稻高温热害发生比早稻严重。

2018年秋季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韩丽娟,李森,王纯枝
2019, 40(01):  62-63.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9.01.007
摘要 ( 354 )   PDF (194KB) ( 4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8年秋季(9-11月)全国平均气温9.9℃,接近常年值;平均降水量125.3mm,比常年同期偏多8.3mm;平均日照时数561.7h,比常年同期偏少28.8h。2018年秋季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大于弊,为正常年景。秋收期间北方大部农区多晴少雨,秋收进展顺利,西南地区阴雨寡照,成熟期推迟,秋收进度偏慢。秋播期间大部墒情适宜,利于冬小麦播种出苗和油菜育苗移栽,但华北部分麦区墒情偏差、西南地区持续阴雨影响适时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