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4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3-12-20
2023年(第44卷)总目录
2023, 44(12):  1000. 
摘要 ( 55 )   PDF (207KB) ( 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生态环境栏目
青藏高原耕地生态资产质量时空动态
刘文敏, 胡国铮, 李月梅, 高清竹, 干珠扎布, 乌日罕, 余沛东, 李铭杰
2023, 44(12):  1079-1090.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3.12.001
摘要 ( 172 )   PDF (4437KB) ( 1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遥感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归一化处理和转移矩阵等方法,研究2000−2020年青藏高原耕地生态资产质量变化特征,分析分省耕地生态资产质量变化趋势及耕地生态资产质量等级间的转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青藏高原耕地生态资产质量呈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格局,耕地等级以中等级为主,占总耕地面积的48%,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优、良、低和差等级的耕地面积占总面积比例分别为6.6%、15.2%、27.4%和2.8%。(2)青藏高原全区域及分省耕地生态资产质量均呈上升趋势,青海、西藏自治区、甘肃、四川、云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青藏高原整体平均每5a提升速率分别为0.237、0.039、0.224、0.098、0.098、0.282和0.134。(3)青藏高原耕地生态资产质量逐渐改善,2000−2020年各阶段,耕地生态资产质量改善的面积均高于退化的面积。(4)土壤和地形资产质量的引入,能够一定程度上抵消仅考虑植被资产质量对耕地生态资产质量的高估,表现为中、低等级耕地生态资产质量比例提高,而优、良和差等级的耕地比例降低。本研究方法为其他地区的生态资产质量核算提供参考,也为青藏高原耕地生态资产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对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韩露, 郭登伟, 牛俊召, 殷丽雯, 樊建凌, 秦晓波
2023, 44(12):  1091-1102.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3.12.002
摘要 ( 118 )   PDF (612KB) ( 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农产品的同时还提供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准确评价农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对农田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江苏省农田为研究对象,构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1991−2020年统计数据和气象数据,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当量因子法定量比较评估江苏省旱地和水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标权重,以探究不同评价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层次分析法中准则层B水田和旱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重排序依次为供给服务、调节和维护服务和文化服务;水田和旱地中指标层C的食物生产、气体调节、原料生产权重较高。当量因子法中准则层B水田权重排序为调节和维护服务、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旱地权重排序为调节和维护服务、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指标层C中水田水文调节、食物生产、气体调节权重较高,旱地食物生产、气体调节、原料生产权重较高。两种方法计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重存在差异,一定程度上层次分析法对专家经验依赖性较高,当量因子法则无法排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基础当量数值的影响。选择不同评价方法综合分析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以克服单一方法评价偏差。
基于文献计量的厌氧消化领域生物炭应用发展态势分析
李海燕, 龙玉娇, 靳红梅, 李红娜, 钱杰书
2023, 44(12):  1103-1113.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3.12.003
摘要 ( 98 )   PDF (3570KB) ( 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厌氧消化作为低碳排放资源化技术之一仍面临甲烷产气量低、系统运行不稳定、难降解污染物残留等挑战,生物炭因其优良特性,在改善厌氧消化的应用中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生物炭在厌氧消化领域中应用的研究动态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态势。结果表明:2010−2022年,生物炭在厌氧消化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发文量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中国和美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针对不同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对其在厌氧消化中应用效果的影响、生物炭提高厌氧消化效率的机制及生物炭对厌氧消化中重金属、多环芳烃及抗性基因等污染物去除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包括量化生物炭在厌氧消化中不同机制的贡献,进一步开发修饰方法以提高厌氧消化过程中难降解污染物(重金属、多环芳烃、抗生素、抗性基因和微塑料等)的去除。
农业生物气象栏目
区域粮食产量因灾损失评估之长江流域灾情-产量模型再检验
刘园, 刘布春, 梅旭荣
2023, 44(12):  1114-1126.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3.12.004
摘要 ( 112 )   PDF (4977KB) ( 1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1949−2020年长江流域(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上海和四川)耕地面积、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和农业灾情统计数据,分析区域粮食生产与灾情的变化特征;采用已构建的长江流域7省份(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和上海)灾情−产量评估模型,估算各省(市)1949−2020年粮食因灾损失及产量,并构建四川省1949−2020年粮食作物的灾情−产量模型;明确了影响区域粮食产量的主要灾种,构建了主要灾种−产量评估模型,进一步检验了模型构建方法的通用性。结果表明:(1)过去72a,全国、长江流域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平均分别为11.60×107hm2和2.70×107hm2,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其中沪苏浙川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全流域玉米、小麦、其他作物和稻谷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5.9%、14.9%、34.6%和44.6%,稻谷种植面积增加趋势显著(P<0.05)。(2)1949−2020年,全国、全流域粮食作物产量平均分别为3.67×108t和1.38×108t,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全流域玉米、小麦、其他作物和稻谷产量分别占全区粮食作物种植产量的的6.0%、12.0%、11.9%和70.1%,其中稻谷产量显著上升(P<0.05)。同期,全流域和全国粮食作物复种指数分别为138%和214%,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浙江省复种指数从1980s的250%降至2010s的100%,降幅较大。(3)研究期内长江流域作物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平均分别为1.08×107hm2、0.48×107hm2和0.08×107hm2,分别占全国的30.8%、29.2%和28.8%,变异率分别为51.5%、64.4%和115.5%。干旱和洪涝总灾情占比较高,分别占全国粮食作物干旱和洪涝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74.3%、74.0%、66.9%,低温、风雹和台风引起的总灾情分别占全国的36.6%、32.4%和25.5%。(4)基于已构建的1949−2014年长江流域灾情−产量评估模型,将数据扩展至2020年,对模型进行再检验,结果表明,1949−2020年苏皖浙赣湘粮食产量的模拟值与实际值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决定系数(R2)均高于0.97,沪鄂决定系数(R2)略偏低(分别为0.78和0.80,P<0.01)。72a间,四川省新建模型模拟结果精度高,决定系数为0.99。8省(市)中以上海和浙江粮食因灾减产率相对较高(27.4%和33.4%),苏皖赣鄂湘川粮食因灾减产率分别为13.0%、15.5%、9.0%、10.3%、6.47%和0.14%,明确区域重点防御灾种后,构建新的主要灾种−粮食产量回归模型,仍可以解释粮食减产量95%以上。进一步区域评估表明,构建的模型能很好地模拟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造成的损失,具有预测粮食产量的性能,具备全国业务化应用的可行性。
柴达木枸杞成熟期影响因子及集成模拟模型构建
徐蕊, 雷玉红, 刘静, 赵梦凡, 王璐, 姜琳琳, 尚艳
2023, 44(12):  1127-1136.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3.12.005
摘要 ( 108 )   PDF (638KB) ( 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枸杞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准确模拟枸杞成熟期对枸杞果实采摘等田间管理至关重要。研究采用相关分析法确定柴达木枸杞成熟期关键气象因子、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与枸杞成熟期密切相关的物候期,建立多元回归线性模拟方程;基于两种模型模拟结果构建集成模拟模型并检验验证。结果表明:(1)三种方法所构建的模型中自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关系,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2)基于气象因子构建的模拟模型中,老眼枝果实成熟始期和普期模拟效果最好,回代检验RA分别为63.16%和90.00%,RMSE为2.70d和2.08d,RE为1.39%和1.00%,模拟检验MAE分别为2.31d和1.35d;夏果成熟始期和普期模型模拟效果较差。(3)基于物候期构建的模拟模型中,夏果成熟始期和普期模拟效果最好,回代检验RA分别为89.47%和90.00%,RMSE为1.65d和1.60d,RE为0.75%和0.69%,模拟检验MAE分别为1.38d和1.00d。(4)枸杞集成模拟模型克服了单一模型局限性,模拟精度整体提高,模拟值与观测值误差均在3%以内。综合来看集成模拟模型适用于柴达木枸杞成熟期模拟。
油用牡丹籽粒灌浆过程物质积累模拟
成雪峰, 李建奇, 张凤云
2023, 44(12):  1137-1146.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3.12.006
摘要 ( 103 )   PDF (485KB) ( 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大田栽培油用牡丹‘凤丹’为研究对象,盛花−成熟期每10d采集一次牡丹蓇葖样本,测定籽粒百粒重、含水量、含油率和脂肪酸含量,建立花后天数和百粒干重的Richards方程,对种子灌浆进行模拟并验证,分析油用牡丹灌浆特征,并研究籽粒脂肪酸及其组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随灌浆进程推进,牡丹灌浆速率增大,在花后52.1d达到最大,之后不断减小。种子干物质积累过程符合“慢−快−慢”的“S”型增长趋势,可以用Richards方程W=39.5874/(1+12729.09e-0.1654t1/2.30312(R2=0.9787)表达,其中花后42.2~62.0d为快增期,持续时间为灌浆期的17.89%,但籽粒灌浆贡献率达33.10%。(2)灌浆期种子含油率变化趋势与干物质积累相似,在花后40~90d,含油量迅速增加,在占灌浆期45.45%的时间内,完成了油脂积累量的82.11%。(3)灌浆期种子水分含量与含油率呈显著负相关,百粒重与含油率呈显著正相关。(4)种子中各类脂肪酸含量随灌浆进程推进不断增加,5种主要脂肪酸呈现出亚麻酸>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的趋势。除亚麻酸含量随灌浆过程推进明显降低外,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质量分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油酸呈小幅上升,亚油酸前期小幅增长,后期保持稳定;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质量分数在灌浆前期不断升高,灌浆50~90d保持相对稳定,之后不断下降。为防止植株夏季高温引起的物质积累减少和灌浆快增期缩短,进一步优化水肥和田间其它管控措施,以提升油用牡丹与田间小气候的匹配度是油用牡丹田高产优质栽培的关键。
湖南侗藏红米气候品质等级区划
杨云洁, 韩琳, 李民华
2023, 44(12):  1147-1154.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3.12.007
摘要 ( 113 )   PDF (2912KB) ( 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充分利用区域气候资源,促进侗藏红米高产优质推广、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以湖南侗藏红米为研究对象,利用研究区域1981−2010年侗藏红米齐穗末期后连续20d平均气温、抽穗普遍期前10d−抽穗普遍期后10d的平均温度日较差、抽穗始期后连续30d平均最低气温估算研究区域侗藏红米潜在生育期,构建研究区域侗藏红米整精米率、垩白度、碱消值的气候品质评价指标;采用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进行多因素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分析研究区域侗藏红米气候品质等级。结果表明:(1)侗藏红米种植研究区域的红米稻全生育期历时140~152d;抽穗始期主要分布在8月上中旬,抽穗普遍期和安全齐穗末期均主要分布在8月中下旬。(2)在整精米率、垩白度和碱消值气候品质评价指标中,外观品质(垩白度)是影响侗藏红米气候品质等级区划的主要因素。(3)综合评价湖南侗藏红米气候品质等级,特优和优等级主要分布在张家界市中西部、湘西州北部和西部、怀化市(除通道)中南部以及邵阳市西部(绥宁)。
农业气象信息技术 栏目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内蒙古高原不同植被类型NDVI的影响
吴运力, 张钰, 田佳榕
2023, 44(12):  1155-1168.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3.12.008
摘要 ( 107 )   PDF (9168KB) ( 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植被类型数据,结合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内蒙古高原2000−2020年荒漠草原、落叶栎林、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灌木、禾草半荒漠5种植被类型NDVI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利用残差分析法分离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内蒙古高原区域平均NDVI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长速率为0.013·10a−1,其中落叶栎林NDVI增速最快(0.032·10a−1),灌木、禾草半荒漠增速最慢(0.009·10a−1),空间上呈由西向东梯度式升高的带状分布。过去21a,研究区内植被改善面积占总面积的91.59%,低波动和中低波动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9.75%;草甸草原退化较为严重,退化面积占该植被类型总面积的13.63%,其他4种植被类型改善面积占各自植被类型总面积的比例均达90%以上。不同植被类型NDVI和全区NDVI均与降水量显著相关,气象因子间的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交互作用明显,水热共同作用是影响高原全区NDVI的主导因素。21a来研究区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断增强,且对高原植被NDVI有促进作用,5种植被类型中人类活动增强面积占各自植被类型总面积的比例均达70%以上。
农业气象情报 栏目
2023年夏季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赵晓凤, 董智强, 宋迎波, 张蕾, 韩丽娟
2023, 44(12):  1169-1172.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3.12.009
摘要 ( 134 )   PDF (357KB) ( 1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3年夏季(6−8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2.1℃,较常年同期偏高0.8℃,为198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高。全国平均降水量为311.3mm,较常年同期偏少3.3%,但空间分布差异大。全国平均日照时数为661.6h,较常年同期偏少1.7%。全国夏收夏种期间多晴好天气,夏收夏种进展总体顺利,仅河南、陕西出现持续阴雨天气,夏收受阻。夏季大部农区光温适宜、降水充沛,利于秋收作物形成丰产群体;但京津冀和东北等地强降水导致部分农田出现渍涝灾害,华北黄淮和新疆等地高温极端性强,北方和西南部分农区出现阶段性夏旱,导致部分秋收作物长势偏弱,产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