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郝帅, 宋艳玲, 孙爽, 王春乙.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青稞生产影响的研究综述[J]. 中国农业气象, 2023, 44(05): 398-409. |
[2] |
章起明, 易艳红, 廖满庭, 郭水连. 气候变暖背景下江西不同育秧方式双季早稻安全播期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22, 43(11): 893-901. |
[3] |
杨月婷, 李凯伟, 张继权, 魏思成, 刘聪, 王春乙.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北方地区谷子生长季气候适宜性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22, 43(03): 215-228. |
[4] |
邱译萱,马树庆,李秀芬. 吉林春大豆生育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 中国农业气象, 2018, 39(11): 715-724. |
[5] |
刘国一,谢永春,侯亚红,李雪,张华国,万运帆. 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青稞生长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18, 39(09): 567-574. |
[6] |
王治海,金志凤,邬定荣,毛智军,陈中赟. 双季早晚稻不同发育阶段日数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比较[J]. 中国农业气象, 2018, 39(03): 185-194. |
[7] |
谭凯炎,邬定荣,赵花荣. 气候变暖背景下华北平原冬小麦生育期温度条件变化趋势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17, 38(06): 333-341. |
[8] |
王 娜,王 靖,冯利平,潘学标,余卫东.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采用“两晚”技术的产量效应模拟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15, 36(05): 611-618. |
[9] |
曹萌萌, 李俏, 张立友, 高见, 李维海, 丁王梅, 孙彦坤. 黑龙江省积温时空变化及积温带的重新划分[J]. 中国农业气象, 2014, 35(05): 492-496. |
[10] |
李瑞英,孙东宝,江晓东. 鲁西南木本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 中国农业气象, 2014, 35(02): 135-140. |
[11] |
胡洵瑀1,2,3,王靖1,冯利平1. 华北平原冬小麦各生育阶段农业气候要素变化特征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13, 34(03): 317-323. |
[12] |
张立波,吉宗伟,郑选军,王丽华. 近50年华东地区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12, 33(03): 325-332. |
[13] |
李德, 杨太明, 张学贤. 气候变暖背景下宿州冬小麦适播期的确定[J]. 中国农业气象, 2012, 33(02): 254-258. |
[14] |
包云轩, 刘维, 高苹, 申双和. 气候变暖背景下江苏省水稻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12, 33(02): 289-296. |
[15] |
陈惠;王加义;李丽纯;林晶;谢怡芳;陈家金;黄金煌;. 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时空动态变化[J]. 中国农业气象, 2011, 32(01): 56-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