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8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7-11-20
论文
封面
2017, 38(11):  1. 
摘要 ( 200 )   PDF (1392KB) ( 2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录
2017, 38(11):  2. 
摘要 ( 263 )   PDF (73KB) ( 5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碳氮比条件下猪粪堆肥氨气和温室气体排放
周谈龙,尚斌,董红敏,朱志平,陶秀萍,张万钦
2017, 38(11):  689-698.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7.11.001
摘要 ( 735 )   PDF (851KB) ( 11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养殖场粪便产生量大、外加碳源物质成本高,堆肥需要添加大量的碳源物质,并且猪粪堆肥实际生产过程中氨气(NH3)和温室气体(GHG)排放数据缺乏的问题,开展了低碳氮比(C/N)条件下的猪粪堆肥试验。试验采用箱式堆肥法,使用Innova 1312对氨气(NH3)、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二氧化碳(CO2)气体进行24h在线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堆肥箱体内日平均温度超过50℃的持续天数均超过10d,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的无害化要求;经过31d的好氧发酵,每千克初始原料鲜重的NH3、N2O、CH4和CO2的累计排放分别为2.27、0.07、0.24、135.72g,NH3的排放主要集中在堆肥第1周和翻堆后10d,分别占总排放的31.09%和36.15%,GHG排放主要集中在第4周,占总排放的30.9%;在不考虑CO2时,N2O是GHG的主要贡献气体,贡献率为72.02%。堆肥过程中物料气体(NH3、N2O、CH4和CO2)累计排放量均与pH值呈现良好的正相关(P<0.01)、与含水率和C/N呈现良好的负相关(P<0.01)。建议对猪粪堆肥过程中NH3的控制应集中在堆肥第1周和翻堆后,GHG减排应重点关注堆肥后期N2O的排放。

模拟条件下生物腐殖酸肥对土壤磷素淋失及流失的影响
马金奉,朱昌雄,李红娜,耿兵,张丽,沙婧婧
2017, 38(11):  699-708.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7.11.002
摘要 ( 546 )   PDF (810KB) ( 9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模拟淋溶和径流实验,考察单施生物腐殖酸肥(BHA)后磷在竖直及水平方向的迁移能力,并通过室外小白菜种植实验进一步开展淋溶和径流中磷的行为研究,考察单施BHA对小白菜长势、产量的影响及对受纳水体水质的污染风险。实验以施化肥(CF)和不施肥(NOP)为对照。结果表明,(1)在模拟淋溶及径流实验中,经过8次浇水,BHA处理组的淋溶液及径流液中TP含量的最高值及平均值均高于CF及NOP处理组,在磷淋失量及淋失率上,3个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在磷流失量及流失率上,BHA与CF无显著差异,二者均显著高于NOP处理组,其磷流失量分别比NOP高208.96%、147.01%,流失率分别比NOP高1.98%、1.39%。(2)室外小白菜种植的淋溶及径流实验中,在对小白菜长势的影响方面,BHA与CF无显著差异,二者均显著高于NOP处理组;在对小白菜产量及植株吸磷量的影响方面,CF处理组显著高于BHA及NOP。在磷淋失量上,BHA与CF无显著差异,二者均显著高于NOP处理组;在磷流失量上,BHA处理组显著高于CF及NOP,分别高78.52%、82.48%。研究表明,尽管BHA中的磷不如CF易被小白菜吸收利用,但是二者对小白菜长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BHA施用后磷更易随径流液流失,而不易随淋溶液淋失,因此,施用BHA后应避免立即灌溉,尤其是大水漫灌。
基于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的水稻蒸散组分模拟及其特征分析
王宇,周莉,贾庆宇,王磊,徐军亮
2017, 38(11):  709-719.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7.11.003
摘要 ( 546 )   PDF (869KB) ( 13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田蒸散(ET)及其组分的模拟是精准灌溉及准确估算生产力的基础。基于2013-2015年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及辅助观测资料,利用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S-W模型)对盘锦水稻的蒸散及其组分进行模拟,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土壤蒸发占蒸散比例(ES/ET)的控制机制。结果表明:(1)S-W模型模拟蒸散值在生长季前期偏低,在生长旺季总体偏高;而在生长季后期与观测蒸散基本吻合。(2)就季节变化过程而言,水稻蒸散模拟值呈现明显的日间波动(0.5~10.4mm·d-1),但季节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蒸腾(TR)则先增大后降低,变化范围为0.1~8.4mm·d-1;土壤蒸发(ES)呈U型曲线,变化范围为0.1~4.7mm·d-1。(3)模拟水稻蒸散3a均值为892mm。在年尺度上,TR与ES各占ET的50%;但在生长季,TR是ET的主要消耗方式:在移栽分蘖期,水稻的植物蒸腾与土壤蒸发较接近,而在其它各生育期及全生育期,水稻的植物蒸腾均达土壤蒸发的2倍以上。(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气温是ES/ET最重要的影响因子,ES/ET随气温上升而下降(总影响系数为-0.82)。气温不仅对ES/ET有显著的直接影响(直接影响系数为-0.50),还通过叶面积指数(LAI)对ES/ET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间接影响系数为-0.32)。除气温外,LAI和风速也是ES/ET的重要影响因子,ES/ET随LAI增大而下降(总影响系数为-0.39),随风速增大而增大(总影响系数为0.38)。

基于NDVI-LST模型对辽宁月尺度土壤水分的反演
张启霖,殷红,纪瑞鹏,武晋雯,张海旭
2017, 38(11):  720-728.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7.11.004
摘要 ( 614 )   PDF (4258KB) ( 14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MODIS卫星数据集中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与地表温度LST(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数据建立NDVI-LST模型,对辽宁省2015年5-8月的土壤水分进行反演,建立土壤水分与干边斜率的相关关系,得到该模型反演下的土壤水分。结果表明:(1)该时间段的NDVI-LST实际模型能够形成类似“三角”的特征空间,与理论模型吻合,利用该模型反演的5-8月土壤水分含量与地面实际监测结果相关性较高,除8月外,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反演结果空间布局与地面实际土壤水分基本一致;(2)8月土壤水分反演结果不理想,相关系数为0.48,反演和地面实际空间特征差异也较大,其原因是8月NDVI对7月降水极少的响应时间的延后。整体而言,NDVI-LST模型反演土壤水分的试验结果较理想,可为利用卫星遥感手段快速反演辽宁月尺度的土壤水分、干旱灾害防御评估等决策工作提供一种新思路。
县域冬小麦生育期气候要素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赵凯娜,宁晓菊,秦耀辰,张荣荣,史琴琴
2017, 38(11):  729-737.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7.11.005
摘要 ( 397 )   PDF (8587KB) ( 6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河南省及周边39个气象站1996-2015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和冬小麦产量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生育期各气候要素与河南省县域冬小麦产量关联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体来看,各气候要素与河南省冬小麦产量的关联度中,气温的关联度最大,日照时数次之,降水量最小;关联度空间分布上呈现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的格局,南北过渡性明显,尤其是南部信阳市的关联度较其它地区明显偏低。分时段来看,各气候要素与冬小麦产量关联度在1996-2010年有所下降,在2011-2015年突变上升,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尤其是位于西南部和南部地区的县域单元变化显著,而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县域单元变化较小。各气候要素与冬小麦产量关联度总体呈上升趋势,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逐渐显著,应积极采取策略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苹果树根际高效解钾菌的筛选及鉴定
姜霁航,彭霞薇,颜振鑫,何不为,朱昌雄,国辉,耿兵
2017, 38(11):  738-748.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7.11.006
摘要 ( 667 )   PDF (963KB) ( 9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明苹果树根际解钾菌的种群特征和解钾性能,从苹果树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解钾能力较强的高效解钾菌。本研究以钾长石为唯一钾源,分离获得118株具有解钾活性的菌株,重复片段PCR基因指纹分析(Repetitive-element PCR, rep-PCR)聚为29个类群。利用火焰分光光度法测定菌株解钾能力,获得5株高效解钾菌,平均解钾活性达到41.47mg·L-1,其中K105的解钾能力最强,有效态钾增长23.09%。采用H2O2消煮后测得的K+浓度升高,有效态钾增长最高达31.22%。采用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高效解钾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K1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K98、K105和K115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K168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研究结果可为开辟新型高效解钾菌,为连作土壤的改良和苹果专用微生物菌肥的开发提供依据。

2017年夏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何亮,曹云,王纯枝
2017, 38(11):  749-751.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7.11.007
摘要 ( 628 )   PDF (2030KB) ( 6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7年夏季(6-8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第二高值,降水为1998年之后最多,夏季大部农区光温水匹配较好,墒情适宜,总体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主要不利为南方农区频繁遭受台风影响,部分地区遭受暴雨洪涝灾害,农林渔业均遭受损失;北方局地出现区域性暴雨,突发性和极端性强;江淮、江汉和江南地区7-8月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为1961年以来第三多年份,影响秋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6月上半月,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吉林西部和黑龙江西南部基本无有效降水,影响春播作物幼苗生长;7月上旬陕西局地受旱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