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9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8-03-20
论文
目录
2018, 39(03):  1-1. 
摘要 ( 269 )   PDF (80KB) ( 4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封面
2018, 39(03):  1. 
摘要 ( 103 )   PDF (1331KB) ( 1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产量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基于Meta回归分析的定量综述
周景博,刘 亮
2018, 39(03):  141-151.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8.03.001
摘要 ( 818 )   PDF (538KB) ( 15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2017年以前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产量影响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中26篇研究信息相对全面完整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总结了原始独立研究预测结果的差异,并讨论差异的可能来源,以期为本领域后续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产量的影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但以负面影响为主;A2和B2主流气候情景下预测的小麦产量减产幅度较其它气候情景分别高18%和20%。(2)政策、技术、市场和投入等非气候性因素有助于适应气候变化,引入这些因素时小麦增产幅度预测结果增加10%;(3)研究数据和方法对预测结果有显著影响,预测时间间隔每延长一年,小麦产量增幅和减幅预测结果提高1%,进行产量分离、采用相应的气候模型和作物模型对预测增幅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增加水平分别为26%、22%和18%;(4)期刊文献比非期刊文献的产量增幅预测结果平均高5%。

藏北高寒草甸温室气体排放对长期增温的响应
王学霞,高清竹,干珠扎布,胡国铮,栗文瀚,罗文蓉
2018, 39(03):  152-161.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8.03.002
摘要 ( 768 )   PDF (773KB) ( 10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深入认识高寒草甸温室气体通量对长期气候变暖的响应,利用开顶式生长室(OTC,Open Top Chamber)模拟增温2a(2Y,2015-2016年)和6a(6Y,2011-2016年)对藏北高寒草甸生长季CO2、CH4和N2O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生长季(6-8月)增温6Y处理和增温2Y处理分别增加和降低高寒草甸土壤CO2排放通量,其中7月增温6Y处理CO2排放通量显著高于增温2Y处理;增温6Y和2Y处理增加了高寒草甸CH4吸收通量,但是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高寒草甸N2O排放通量表现为增温6Y>2Y>CK,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环境因子与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相关分析表明,CO2、CH4和N2O排放通量与0~5cm土壤温度相关不显著;土壤湿度、植物地上生物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和蔗糖酶是影响高寒草甸CO2排放通量的关键因子;NO3--N是影响CH4吸收通量的关键因素;脲酶和NO3--N是影响N2O排放通量的主要因子。因此,增温6Y处理通过增加植物地上部生物量、蔗糖酶活性,从而提高了土壤CO2排放通量,增温6Y和2Y处理通过增加土壤脲酶和NO3--N含量,从而促进了土壤N2O排放和CH4的吸收通量。

不同光强下红蓝光配比对樱桃萝卜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查凌雁,刘文科
2018, 39(03):  162-167.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8.03.003
摘要 ( 866 )   PDF (485KB) ( 10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LED光源在室内可控环境下设置3种光照强度(180、240、300μmol·m-2·s-1)和2种红蓝光配比(1R:1B、2R:1B),以研究不同光强和红蓝光配比组合对樱桃萝卜真叶数、叶绿素含量、肉质根形态以及干鲜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强为180μmol·m-2·s-1时,2R:1B处理的新叶叶绿素含量略高于1R:1B处理,但地上部鲜重却略低于1R:1B处理,其它生长指标不同光质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光强为240μmol·m-2·s-1时,相比1R:1B 处理,2R:1B处理显著提高了樱桃萝卜的新叶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干鲜重、根直径、根体积、肉质根干鲜重以及干鲜根冠比(P<0.05)。光强300μmol·m-2·s-1时,2R:1B处理的新叶叶绿素含量略低于1R:1B处理,但地上部干鲜重显著高于1R:1B处理(P<0.05),其它指标无显著差异。相同红蓝光配比下,樱桃萝卜新叶叶绿素含量、根直径、根体积、肉质根干鲜重及根冠比均随着光强的增加而增加。地上部干鲜重随光强增加的变化因光质而异。总之,一定强度的LED红蓝光质是植物工厂樱桃萝卜高产的光环境基础,并且光强高于一定水平时适宜的红蓝光配比对其生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华北集约农区马铃薯地膜覆盖安全期的探讨
秦丽娟,李海萍,刘 秀,严昌荣
2018, 39(03):  168-176.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8.03.004
摘要 ( 676 )   PDF (1002KB) ( 10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物地膜覆盖安全期指某一作物在某一区域要求地膜覆盖的最佳天数,也就是地膜覆盖农田土面能保持膜面完整的日数,在此日数之前地膜应该保持基本完整,维持增温保墒等功能,此日数之后,这些功能基本消失。华北集约农区水分条件基本能满足马铃薯生长的需求,因此,生产中主要根据该区域自然条件和作物对温度需求的特点适期揭膜。为确定华北集约农区马铃薯种植的最佳揭膜时间,在青岛市以露地种植为对照(T1),分别设置了播种后覆膜30d(T2)、60d(T3)、75d(T4)、90d(T5)4个中途揭膜和全生育期覆膜不揭(T6)共6个处理,观测田间10cm土层土壤温度以及马铃薯生育期、出苗率及产量等指标。结果发现:与露地(T1)相比,地膜覆盖(T2、T3、T4、T5和T6)可以促使研究区马铃薯提前5d出苗,且出苗率得到提高;全生育期覆膜(T6)通过提高地温从而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在马铃薯播种-出苗期,全生育期覆膜(T6)处理较露地(T1)10cm土层土壤日平均温度提高1.1℃,10cm土层地积温增加66.1℃·d。不同揭膜时间的试验结果显示,在播种后60d揭膜处理中,马铃薯田10cm土层的地积温较高,为1795.6℃·d。此外,在马铃薯播种60d内地膜覆盖可以显著提高马铃薯田10cm土层地温日较差,播种60d后揭膜对10cm土层地温日较差影响不大。研究结果显示马铃薯产量与地膜覆盖和揭膜时间密切相关,对照露地种植(T1)产量最低,为40.3thm−2;60d揭膜(T3)最高,为45.7thm−2,较露地种植(T1)增产13.4%;75d揭膜(T4)较高,较露地种植(T1)增产10.4%。综合看,在该地区马铃薯生产中覆膜后60~75d进行揭膜最合适,即该地区马铃薯地膜覆盖安全期为60~75d。

基于灰色模型的黑龙江省水稻生育期热量指数分析及预测
王秋京,马国忠,王晾晾,朱海霞,杜春英,姜丽霞
2018, 39(03):  177-184.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8.03.005
摘要 ( 634 )   PDF (982KB) ( 1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择黑龙江省11个水稻农气观测站点为研究对象,利用1971-2016年逐旬气温资料和水稻发育期资料,将黑龙江省划分为东、西、南三个区域,使用微分方程动态建模方法建立3个区域5、6、7、8月热量指数的灰色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滚动预报水稻生育期的总热量指数,以期开展黑龙江省水稻低温冷害的预测服务。结果表明热量指数能够很好地反映水稻生育期热量条件,且与低温冷害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黑龙江省不同水稻产区热量指数灰色模型模拟结果与原序列关联度均达到0.88以上,通过了关联度检验和残差检验,1971-2010年拟合平均准确率为94.6%~97.6%,且7、8月的预报准确率普遍高于5、6月;2011-2016年的试报准确率均在97%以上,说明各模型的模拟效果很好。利用灰色模型预测黑龙江省水稻生长季热量指数是可行的,可以满足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延迟性冷害的实时评估需求。
双季早晚稻不同发育阶段日数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比较
王治海,金志凤,邬定荣,毛智军,陈中赟
2018, 39(03):  185-194.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8.03.006
摘要 ( 792 )   PDF (3144KB) ( 12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198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3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双季早、晚稻发育期及同期逐日气象数据,结合水稻特性将发育期划分为出苗-移栽、移栽-返青、返青-孕穗、孕穗-成熟4个主要发育阶段,比较双季早、晚稻不同发育阶段日数对温度变化的相对敏感性,以探究不同作物、不同发育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各发育阶段日数随温度升高基本呈减少趋势,但相对敏感性差异较大。早稻返青-孕穗期日数对温度变化最敏感,相对敏感性平均为−0.094个点·℃−1(P<0.05),晚稻孕穗-成熟期日数对温度变化最不敏感,相对敏感性平均为−0.045个点·℃−1(P<0.05)。相同发育阶段内,返青前晚稻对温度变化更敏感,返青后早稻更敏感。除移栽-返青期外,两种作物其它营养生长阶段敏感性均强于生殖生长。相对敏感性与阶段日数变异系数呈负相关关系,日数波动越大,阶段日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少越明显,尤以早稻返青-孕穗期相关系数达−0.761(P<0.001)。

点源时间序列数据缺失值的估值方法比较——以小流域气象和水文数据为例
甘蕾,周脚根,石锦,李希,沈健林,吕殿青,李裕元,吴金水
2018, 39(03):  195-204.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8.03.007
摘要 ( 708 )   PDF (763KB) ( 13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点源时间序列数据缺失值进行有效估值能提升其数据质量。为探究不同估值方法对点源时间序列数据缺失值的估值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以亚热带典型小流域长期定位观测的每日气象和水文数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太阳辐射量、降雨量及地表径流量)为例,以均方根误差(RMSE)、绝对平均误差(MAE)和Pearson相关系数(r)为性能验证指标,比较了线性内插法(LIM)、K-最近邻插值法(KNNM)、样条插值法(SIM)、多项式插值法(PIM)和核密度估值法(KDEM)5种估值方法的估值性能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LIM、SIM和KDEM的估值性能总体上优于其它2种方法;(2)5种估值方法对气象数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太阳辐射量)缺失值估值的RMSE为1.81~6.35,MAE为1.30~4.20,r为0.70~0.98(P<0.05),而对水文数据(降雨量和地表径流量)缺失值估值的RMSE为12.54~26.28,MAE为3.60~14.21,r为0.07~0.72。可见,各估值方法对气象数据的估值性能强于对水文数据;(3)上述数据集的变异系数(CV)与估值评估指标(RMSE、MAE及r)线性相关(P<0.05),是影响估值性能的重要因素。

2017年秋收作物生长季农业气象条件评价
李森, 郑昌玲, 宋迎波
2018, 39(03):  205-208.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8.03.008
摘要 ( 506 )   PDF (707KB) ( 6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全国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利用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17年玉米、一季稻、晚稻、大豆和棉花等主要秋收作物生长季的农业气象条件。结果表明,玉米、一季稻、晚稻、大豆和棉花主要生长季内,产区大部≥10℃积温偏多,降水空间分布均匀,农业旱涝范围小、影响轻,光温水条件匹配较好,作物生长气候适宜度较高,总体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但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东部春播期干旱,长江中下游夏季高温和强降水,秋收期阴雨寡照等对作物生长发育和收获造成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