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6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5-11-20
上一期   
农业气候资源与气候变化栏目
暖湿化背景下1981−2020年西藏地区大气饱和水汽差时空变化及其成因
杜军, 高佳佳, 平措桑旦, 索朗, 扎西旺拉
2025, 46(11):  1529-1545.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5.11.001
摘要 ( 28 )   PDF (15088KB) ( 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是表征大气干旱的一个重要变量,研究各地VPD时空变化特征对气候变化研究和农牧业生产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40a1981−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相对湿度、水汽压和平均风速等地面气象资料,以及粮食产量、大气环流和海温等指数,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相关系数、Pettitt突变检验和逐步回归方法,分析近40a西藏饱和水汽压差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以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空间上,西藏年平均VPD3个高值区,分别位于阿里西部、沿雅鲁藏布江河谷农区和怒江干热河谷的八宿;低值区分布在那曲市中东部和南部边缘地区。40a各站年VPD均趋于增大,增幅随海拔升高而变小。2在时间上,40a西藏年VPD以0.025kPa·10a−1的速率呈显著增大趋势,主要表现在秋、夏两季;且2005年前后年、季VPD发生突增现象。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年和季VPD均偏低,以90年代最明显;21世纪前10a春、秋季VPD偏低,夏、冬季VPD偏高,年VPD略偏高;21世纪10年代年、季VPD均偏高,主要表现在夏、秋季。(3除夏季外,季和年平均VPD与粮食产量尤其是单产呈显著正相关;生长季VPD与粮食总产呈显著正相关,其中4月和9VPD对粮食总产、单产的影响最显著VPD增大有利于粮食增产。(440a西藏四季和年平均气温升高是引起VPD增大的主导气象因子;影响年、季VPD变化的主导环流因子是西藏高原1指数,印度洋暖池面积指数是影响春、冬季VPD的主导海温因子,而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海温模态指数却是影响夏、秋季和年VPD的主导海温因子,且主导因子在近40a呈极显著上升趋势,致使VPD明显增大。

基于统计年鉴数据的甘肃省农作物生产碳足迹特征分析
苟志文, 石磊, 李效雄
2025, 46(11):  1545-1555.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5.11.002
摘要 ( 31 )   PDF (1779KB) ( 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20002023年甘肃省生产投入、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等统计年鉴数据,选取化肥、农药、地膜、柴油、灌溉以及耕作面积6个指标,利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基于作物生产过程全生命周期评估法(LAC),计算甘肃省农作物生产投入碳足迹,探究甘肃省农作物生产碳足迹变化特征,以期为甘肃省农业生产实现低碳减排及作物平稳增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002023年甘肃省各农资投入量基本呈先增后降趋势;农资生产投入碳足迹(CF)和单位种植面积碳足迹(CFA)具有相似变化趋势,均呈先增后降趋势,二者峰值均出现在2015年,2023年较2015年分别降低19.1%26.6%。单位产量碳足迹(CFY)于2011年达峰值,2023年较2011年降低44.2%;单位产值碳足迹(CFE)持续降低,2023年较2000CFE降低79.2%。甘肃省不同来源碳足迹中,化肥和地膜使用占比最大,分别占总碳足迹的29.9%~43.2%25.0%~40.2%,其次是灌溉、柴油以及农药,耕作导致的碳足迹占比最小,为0.4%~0.9%。甘肃省农作物生产碳足迹的降低受政策影响明显,合理控制农资产品的投入,尤其是化肥的减投增效是甘肃省农业碳足迹降低的首要驱动因素。未来甘肃省农业生产中,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推广高效的节水抗旱技术,以完善地膜减投措施,保证农业生产绿色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农业生态环境栏目
基于卫星遥感评估森林城市建设对生态质量的影响
律星光, 何喆辰, 艾金龙, 闫薇, 刘阳, 齐晓雯, 王鹤松
2025, 46(11):  1556-1567.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5.11.003
摘要 ( 19 )   PDF (13824KB) ( 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已成为中国推进城市绿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评价指标无法全面反映森林城市建设生态质量的空间变化以及对生态质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长沙、武汉和徐州3座国家森林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家森林城市现行标准,将城市划分为建成区(Builtup areaBA)和规划建成区(Planning areaPA),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定量分析森林城市建设前后城市建成区和规划建成区生态质量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1)长沙、武汉和徐州3座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前后的10a建成区建设后的RSEI均高于建设前RSEI,分别由0.2930.4530.306提高到0.3010.4700.399。(2)受城市化扩张影响,与建设前相比,长沙徐州的规划建成区生态质量呈下降趋势,RSEI分别0.6100.5680.4710.514;武汉的规划建成区RSEI0.440提高0.491。(3)森林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建成区。通过加强对居民区、单位庭院、湿地公园的建设以及乡土树种的引入,3座城市建成区均有过半的面积生态质量提升。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森林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生态补偿作用。RSEI反映了城市生态质量的空间分布情况,有潜力纳入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效果的评价指标。

2000−2023年江西植被NPP时空演变特征及关键气候因子
李柏贞, 王怀清, 邱美娟, 吴燕良, 戴芳筠, 陈兴鹃
2025, 46(11):  1568-1579.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5.11.004
摘要 ( 21 )   PDF (18060KB) ( 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西省是全国首批全境纳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省份之一,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光、温、水自然条件变化对江西省植被生态质量的影响,有利于因地制宜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本研究基于2000− 2023年卫星遥感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利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时间尺度江西省植被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及气候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3年江西植被生态呈向好态势,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增加速率为2.6gC·m−2·a−1;植被NPP呈明显季节特征,1月最低,7月最高。(2江西植被NPP整体呈鄱阳湖向四周辐射增强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78.3%的区域年植被NPP呈增加趋势,植被生态质量得到改善,主要分布在鄱阳湖湿地、中南部山地与平原过渡带的部分丘陵地区;而城区及附近区域年植被NPP呈减少趋势。3)月尺度气候因子对江西省植被NPP的影响最突出,植被NPP与月尺度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月平均气温的影响最大。但相关系数空间上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赣中、赣西北的月植被NPP受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共同影响,而月日照时数对鄱阳湖平原、赣中盆地和赣南部分区域的植被NPP影响更大。(4春季和月尺度植被NPP与气候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效果较好,且对植被NPP模拟相对误差较小,分别为2.6%4.8%气候暖湿化的变化,将有利于江西省植被生态质量进一步改善。

茶园固碳韧性及减排适配途径综述
韦彬彬, 韦翔华, 胡钧铭, 郑富海, 张俊辉, 李婷婷, 马春艳
2025, 46(11):  1580-1590.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5.11.005
摘要 ( 13 )   PDF (457KB) ( 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评估和挖掘茶园固碳韧性,对茶园绿色低碳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茶园固碳减排相关参考文献,结合课题组研究工作基础,对茶园固碳韧性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建设富有固碳韧性的茶园是实现茶园绿色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集约化茶园过多关注产量、品质等指标,缺乏具有固碳韧性的可持续管理措施和固碳减排技术,导致茶园应对气候变化韧性减弱,建立富有韧性的低碳茶园固碳减排技术体系可为茶园应对极端气候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技术保障。(2)智能精准茶园固碳减排监测系统利于实时监测茶园碳排放,识别潜在减排机会。茶园管理者可根据监测系统估算茶园碳储量,测算碳动态,及时获取碳储量信息,提升茶园碳系统抵御灾害的气候韧性。(3)标准化茶园固碳减排管理制度可有效规范农户行为,提高低碳技术与农户茶园管理之间的协同性,助推低碳茶园标准全面实施。低碳技术−智能监测−标准化制度三位一体碳减排措施可有效增强茶园生态系统固碳韧性。
农业生物气象栏目
青稞种质苗期耐低氮能力评价指标与预测模型建立
文璇, 钟秀丽, 吴辉, 王尚文, 金涛, 彭君, 刘恩科
2025, 46(11):  1591-1603.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5.11.006
摘要 ( 18 )   PDF (510KB) ( 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稞是西藏地区主要的粮饲作物,土壤缺氮是限制该地区青稞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探明青稞种质耐低氮能力的评价方法,可为耐低氮品种的筛选、培育以及耐低氮生理机制的研究提供材料与依据。本研究以208份青稞种质作为供试材料,采用苗期水培的方式,设置正常供氮(5mmol·L−1)和低氮胁迫(0.1mmol·L−12个处理,测定不同青稞种质在不同氮处理水平下的农艺性状和氮素利用相关性状10个指标,通过隶属函数计算各青稞种质的耐低氮综合评价值(D值),再利用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建立青稞种质苗期耐低氮能力预测模型和评价指标。结果表明:(1低氮处理下青稞苗期的单株地上部鲜重、单株根鲜重、单株地上部干重、单株根干重、单株干重、氮含量和氮积累量均显著降低,而根冠比、氮吸收效率、氮利用效率均显著增加。不同供氮水平下青稞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均达到10%以上,说明所选用的青稞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背景,为耐低氮青稞的筛选提供了可能。2通过主成分分析,将青稞种质苗期的10个性状指标的耐低氮系数提取3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其累计贡献率达到92.81%3)对各指标的耐低氮系数与耐低氮综合评价值(D值)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预测青稞耐低氮能力的最优回归方程。4)对各性状指标的耐低氮系数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合回归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结果,单株干重、单株根干重、单株根鲜重、单株地上部鲜重、单株地上部干重和氮吸收效率可以作为评价不同青稞耐低氮能力的指标。

东北地区日光温室冬季番茄蒸散量估算模型筛选
胡蕴鹏, 罗新兰, 王晓桐, 石俊磊, 倪妍
2025, 46(11):  1604-1613.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5.11.007
摘要 ( 17 )   PDF (1150KB) ( 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于2024年1月6日−2月2日在沈阳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辽沈型节能日光温室进行试验温室内种植基质袋培番茄,用黑色塑料薄膜覆盖全部地面最大程度减少土壤蒸发。使用热扩散式茎流计测量番茄茎流速率计算蒸腾量作为蒸散实测值,对4个蒸散模型(FAO56 PMFAO24 PenPTMak)进行适用性评价,并对Mak模型进行修正,以期为东北日光温室选取适用的蒸散模型。结果表明:(1)根据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平均预测误差(MPE)和均方根误差(RMSE)指标4个模型模拟效果表现FAO24 Pen > PT > FAO56 PM > Mak,虽然FAO24 Pen模拟效果最好,但仍不足以在实际生产中使用。(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温度、相对湿度和太阳辐射是影响温室内蒸散的主要因子,因此Mak模型中引入相对湿度因子进行修正,其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相比,MAPEMPERMSE分别为9.391%0.051mm·d10.068mm·d1RMSE修正前降低80%,比FAO24 Pen54%,可较好模拟温室内蒸散量,说明修正后的Mak模型比较适合东北日光温室冬季番茄作物的蒸散计算,研究可为严冬季节东北日光温室作物智能灌溉系统提供参考。

灌溉方式对河套灌区春玉米节水增产影响的Meta分析
邓静, 屈忠义, 高晓瑜, 张栋良
2025, 46(11):  1614-1627.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5.11.008
摘要 ( 20 )   PDF (525KB) ( 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中国知网及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2000-2024年公开发表的文献提取符合标准的春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和氮肥偏生产力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nitrogenPFPN)数据,基于Meta模型分析河套灌区沟灌和滴灌相对于畦灌在不同田间管理措施对春玉米节水增产的定量影响,以明确适合河套灌区春玉米节水增产的灌溉方式及配套的田间管理措施,为促进当地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解决灌区水氮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河套灌区沟灌和滴灌对春玉米节水增产效果优于畦灌,沟灌和滴灌较畦灌春玉米分别增产12.52%11.62%WUE分别提高13.88个和33.64个百分点,PFPN分别提高12.52个和30.95个百分点。沟灌和滴灌时覆膜和合理调控种植密度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WUEPFPN随灌水量、施氮量增加,沟灌和滴灌对春玉米产量、WUEPFPN均为正效应,滴灌和沟灌条件下水肥协同作用强于畦灌,当灌水量<250mm或施氮量<300kg·hm−2时,滴灌处理春玉米节水增产效果最好,春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0.52%10.36%WUE分别提高10.41个和10.32个百分点,PFPN提高10.61个和10.52个百分点。综上,建议河套灌区使用膜下滴灌技术种植春玉米,种植密度≤6.5×104·hm−2、灌<250mm、施氮量<300kg·hm−2

坐果−成熟期水分调控对酿酒葡萄叶绿素荧光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赵兔祥, 王静, 姜琳琳, 李娜, 杨洋, 李福生, 张晓煜
2025, 46(11):  1628-1638.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5.11.009
摘要 ( 16 )   PDF (794KB) ( 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究坐果−成熟期不同水分调控对酿酒葡萄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以及理论产量的影响,旨在为贺兰山东麓产区酿酒葡萄灌溉制度和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8a赤霞珠葡萄为试材,于葡萄坐果成熟期设置5个不同的灌溉处理:CK(当地常规灌溉)、T1(常规灌溉量的50%)、T2(常规灌溉量的67%)、T3(常规灌溉量的83%)和充分灌溉(T4),分析不同灌溉处理对葡萄光合特征参数、叶绿素荧光、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CK处理相比,水分调亏灌溉和充分灌溉显著降低了酿酒葡萄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表观量子效率(AQE),主要原因是光合作用受到气孔因素限制。(2T1处理使得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下降,其他处理整体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间叶绿素荧光参数差异也不显著,表明T1处理同时受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影响,其他处理净光合速率(Pn)的差异与非气孔因素关系不大。(3)常规灌溉处理(CK)的酿酒葡萄理论产量最大,T3T2T1分别较CK处理减产15.4%19.4%33.0%。充分灌溉或调亏灌溉,会降低酿酒葡萄Pn,从而引起酿酒葡萄产量下降,CK处理为基于产量考量的最佳灌溉制度。

农业气象保险栏目
西藏墨脱春茶气候品质评价指标初探
史继清, 周刊社, 普布多吉 , 扎西顿珠, 次仁勇珠, 洛桑欧珠, 厉爱丽
2025, 46(11):  1639-1651.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5.11.010
摘要 ( 18 )   PDF (1097KB) ( 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西藏墨脱国家气候观象台、波密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察隅国家基准气候站 2013−2024 年逐日气象资料及墨脱茶树生育期观测资料,提出由气象指标适宜度指数和气象灾害气候品质损失指数共同构建的墨脱春茶气候品质评价指数模型( Itcq ),并对模型进行检验,以期为当地茶叶气候品质评价和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13−2024 年墨脱春茶气象指标适宜度指数( Iacq )为 1.78~2.59,气象灾害气候品质损失指数(Z)为 0~0.30,气候品质评价指数( Itcq )评分在 1.72~2.59 分,所有年份的气候条件均达到春茶生产的优级以上等级,其中 2013 年、2014 年、2017 年、2019 年达特优级。西藏春茶特优等级与优等级的天数在采摘期内呈反向变化趋势,3 月 11−31 日特优等级天数占主导,4 月 1 日以后优等级天数占主导,由此确定墨脱品质特优级春茶最佳采摘时期为 4 月 1 日之前。
潜江小龙虾养殖高温热害天气指数保险设计
徐琼芳, 魏华兵, 周多勇, 艾泽, 骆新越, 刘家慧, 吴彦霖
2025, 46(11):  1652-1661.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5.11.011
摘要 ( 18 )   PDF (762KB) ( 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2016−2023年潜江市虾稻共作基地水温与小龙虾产量数据及1959−2023年潜江国家基本气象站气温数据,通过不同日最高水温持续天数与小龙虾产量损失率的相关分析,揭示小龙虾高温热害的关键致灾阈值,利用水温−气温回归模型,确立高温热害的日最高气温等效阈值,据此建立高温热害天气指数并设计保险产品,为小龙虾养殖提供高温热害风险转移途径。结果表明:(1)虾沟30cm水深处日最高水温≥31.5℃且持续7d为小龙虾高温热害的关键致灾因子阈值。(2)潜江市高温期(4−10月)最高水温与最高气温间存在稳定关联,根据其关系模型建立等效气象指标,即高温期日最高气温≥33.0℃的持续天数为高温热害天气指数。(3)小龙虾养殖高温热害指数分轻度、较轻、中度、较重和重度5个等级,保险产品纯费率厘定为4.5%,历史回测简单赔付率82.08%,每667m²赔偿比例3.1%~8.1%。(4)2024年在潜江试点证实,该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在农户损失补偿与保险公司运营中均具合理性,是稳定养殖收益、促进小龙虾产业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
农业气象概念方法栏目
农业气候经济效益估算与区划——以河北省冬小麦为例
尹星洁, 马若婧, 任嘉宁, 赵心悦, 安萍莉, 廖要明, 潘志华
2025, 46(11):  1662-1675.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5.11.012
摘要 ( 55 )   PDF (8197KB) ( 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气候变化,农业气候资源相应发生了重要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农业气候区划成果已难以满足当前的农业生产需求,亟需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工作,以指导农业生产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本文基于气候资源论,界定农业气候经济效益内涵,探讨农业气候经济效益估算方法与农业气候经济效益区划技术流程,并开展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气候经济效益是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获得的收益(产出)与成本(投入)的差值;成本效益分析是估算农业气候经济效益的主要方法;农业气候经济效益区划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环境等因素,按投入、产出及其经济效益进行的区域划分,主要包括区划范围的确定、区划依据单产的计算、投入成本的计算、经济效益计算及区划等步骤。基于构建的农业气候经济效益估算及区划方法,河北省冬小麦气候经济效益可划分为低产低效、低产中效、低产高效、高产中效和高产高效五类区域,高效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外平原区以及黑龙港流域南部,而中、低效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内山地区、黑龙港流域北部以及燕山山麓地区。

北方秋收季连阴雨天气特征和大气环流形势及田间管理建议
韩丽娟, 冯晶, 刘录祥, 屈信军, 侯英雨, 郭安红, 张艳红
2025, 46(11):  1676-1682.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5.11.013
摘要 ( 22 )   PDF (4580KB) ( 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和山东北方7697个国家气象站、1026个土壤水分观测站以及161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历史资料,分析2025年和2021年北方秋收季连阴雨典型年份的降水日数、降水量以及土壤过湿变化情况,定量评价各省(区)连阴雨发生程度及其对秋收秋种作物的影响,对比造成区域性秋季连阴雨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并为玉米抢收、冬小麦晚播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了解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农业管理部门决策、农民生产种植、农作物生产布局、冬小麦品种筛选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25年秋收季连阴雨对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和宁夏影响偏重,2021年秋收季连阴雨对河北、山西影响偏重;两次典型的秋收季连阴雨过程前后北半球100hPa高度场的环流形势极为相似,极涡在欧亚大陆北部稳定维持并不断分裂短波东移北上,未来可作为连阴雨灾害的预报依据。针对秋收季连阴雨影响,各地玉米收获后秸秆还田要严格控制粉碎质量,优化还田方式,冬小麦播种要坚持“播期服从墒情”原则,应用“四补一促”技术,做好晚播应变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