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伟明, 李文珍, 赵永伟, 李瑛, 张海杰, 张同科, 高玉红. 有机肥对西北半干旱区胡麻生长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25, 46(7): 988-998. |
[2] |
庞云超, 王秋京, 房明明, 褚春燕, 石慕真, 李秀芬, 朱海霞, 姜丽霞. 东北冷涡型冷害时空特征及对黑龙江水稻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25, 46(6): 827-838. |
[3] |
李迎春, 李翔翔, 谢远玉, 杨军. 基于气象因子的赣南脐橙产量模拟模型构建[J]. 中国农业气象, 2025, 46(6): 862-871. |
[4] |
白海霞, 韩雪盈, 胡桃花, 余丽萍, 柏会子, 郝兴宇, 李萍, 唐建昭. 农牧交错带马铃薯不同生育期水氮耦合对产量和水分生产力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25, 46(5): 640-651. |
[5] |
周文慧, 张少波, 吕雅琼.
基于CLM5模型CO2升高及水肥限制对春小麦生长影响的验证
[J]. 中国农业气象, 2025, 46(5): 669-681. |
[6] |
刘维, 郑昌玲, 孙少杰, 钱永兰, 宋迎波. 近十年国家气象中心作物产量预报业务技术进展[J]. 中国农业气象, 2025, 46(5): 694-703. |
[7] |
洪自强, 张正珍, 苏明, 周甜, 李翻过, 谭晓敏, 吴宏亮, 康建宏. 钾肥施用量对春玉米光合效应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25, 46(3): 384-397. |
[8] |
杜桂娟, 白伟, 蔡倩, 冯晨, 向午燕, 董智, 张哲, 侯志研. 玉米−紫花苜蓿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及土地生产力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25, 46(3): 398-408. |
[9] |
唐捷, 董美琦, 赵锦, 李浩天, 杨晓光. 基于机器学习的极端气候事件对东北玉米气象产量影响评估[J]. 中国农业气象, 2025, 46(2): 258-269. |
[10] |
夏梦, 刘莉, 熊涛, 刘笑天. 引入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的区域产量保险定价研究[J]. 中国农业气象, 2025, 46(01): 62-70. |
[11] |
吕学梅, 艾欣, 张磊, 张继波. 种植模式和留瓜节位对大棚厚皮甜瓜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24, 45(9): 998-1011. |
[12] |
褚超, 雷俊, 阳仁贵, 齐月, 李强, 杨庆怡, 姚玉璧, 施磊. 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对灌溉春玉米生产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24, 45(7): 745-755. |
[13] |
刘兵, 杨洋, 郝卓. 1980−2020年极端气候变化对京津冀玉米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24, 45(7): 766-776. |
[14] |
段里成, 郭瑞鸽, 蔡哲, 杨军, 龚琦, 张崇华. 不同播期下高温对江西早稻灌浆结实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24, 45(6): 584-593. |
[15] |
李顺, 刘宗庆. 施肥对中国西部青稞产量效应的Meta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24, 45(12): 1417-1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