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30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09-08-10
论文
SRES A2、B2情景下宁夏地区日较差、夏季日数及霜冻日数变化的初步分析
张颖娴;许吟隆;
2009, 30(04):  471-476. 
摘要 ( 8188 )   PDF (839KB) ( 109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Hadley气候预测与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 for ImpactsStudies)进行宁夏地区SRES A2、B2情景下2071-2100年(2080s时段)日较差、夏季日数及霜冻日数变化响应的初步分析。将ECMWF1979-1993年的再分析数据(ERA15)作为边界条件驱动PRECIS模拟宁夏地区的日较差、夏季日数及霜冻日数。模拟值与台站实际观测资料进行的对比分析表明,PRECIS能够模拟出宁夏地区这些极端指标的空间分布差异和年际变化,总体上来说,日较差、夏季日数模拟值偏大,南部地区霜冻日数的模拟值偏小。3个极端指标气候基准时段(1961-1990年)的模拟频率和观测频率的对比分析表明,PRECIS能够模拟出极端指标的频率分布。另外,用观测数据对模式数据进行了订正,经验证,订正后的值与观测值的吻合程度明显提高。相对于Baseline,SRES A2、B2情景下2080s宁夏大部地区的日较差将减少;夏季日数将增加,两种情景下平均每年增量分别可达69d和48d;而霜冻日数将减少,两种情景下平均每年减少量分别可达50d和36d。
“中国农业系统模型”在长江流域的适应性检验及其模拟应用
郝菁;申双和;
2009, 30(04):  477-480. 
摘要 ( 12472 )   PDF (623KB) ( 12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水稻生长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对"中国农业系统模型(ChinaAgrosys)"在整个长江流域水稻发育期、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方面的模拟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发育期、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4.4d、2.4、2010 kg.hm-2,相对误差分别在-10%~11%、-30%~30%、-23%~24%,表明该模型可以用于长江流域历史和未来时期水稻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的模拟研究。利用此模型模拟了1955-2005年流域30个站点历年一季稻生物产量,并计算了各点的逐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过去51a长江流域一季稻生物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近年来流域夏季降水增多、日照时数减少有关。
FACE条件下冬小麦的光合适应
韩雪;林而达;郝兴宇;马占云;王贺然;
2009, 30(04):  481-485. 
摘要 ( 9422 )   PDF (605KB) ( 10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开放式CO2浓度升高(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系统平台,于冬小麦开花期、乳熟期对旗叶进行气体交换测量,根据光合模型计算光合参数,研究550μL.L-1CO2对冬小麦旗叶光合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冬小麦开花期还是乳熟期,FACE圈内的小麦叶片在短时间高CO2浓度下初始出现的光合速率增强逐渐减弱或消失,即FACE圈内的小麦叶片表现出对高CO2浓度的光合适应现象。低氮、常规施氮水平下均发现了小麦旗叶的光合适应现象,但是光合适应现象与施氮量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另外,研究发现,FACE系统中,冬小麦旗叶的SPAD值和叶绿素含量降低,这可能是导致FACE系统中小麦叶片出现光合适应现象的原因。
基于GIS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Ⅳ.降水量变化(1951-2004)
郑刚;刘祥梅;郭志华;肖文发;王建力;
2009, 30(04):  486-491. 
摘要 ( 9075 )   PDF (727KB) ( 11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1951-2004年33个气象站点的地面气象数据和1∶25万的地形图,利用线性趋势模型和"回归分析+残差修正"插值法生成库区100m×100m的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图,定量评估三峡库区近54a来降水量的年和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51年以来,库区年和四季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p>0.05)。年降水量在50年代-80年代后期有增多趋势,随后年降水量有减少趋势,90年代后期以后降水变化幅度较大。在四季降水量的时间变化中,夏季降水量变化幅度较大,偏差一般在±80mm内;冬季降水量的变化幅度较小,偏差一般小于±10mm。50年代-70年代中后期-2004年,三峡库区春季经历了变湿-变干-变湿的过程;夏季正好相反,经历了变干-变湿-变干的过程;秋季气候在70年代中期前变湿,70年代中期后变干。同时,三峡库区的降水量变化也存在区域差异:春季的东部地区(-4~-2mm/10a)和秋季的西南部(-6.3~-4mm/10a)、中部地区(-4~-2mm/10a)减少最显著;而夏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虽然冬季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也有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
太阳辐射直接透射率的推算
陈艳英;邱新法;高阳华;游扬声;缪启龙;
2009, 30(04):  492-495. 
摘要 ( 8207 )   PDF (4061KB) ( 11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来自全国66个日射站的太阳辐射及679个常规气象站的日照资料,在数据集群的基础上,建立了直接透射率的不同(各站各月模式、各月模式、各站模式、综合模式)估算模式,研究直接透射率的推算方法。经过对各种模式计算结果的误差指标的综合评估分析,最终确认各月模式为最优模式。文章选取各月模式,在GIS支持下利用Kriging内插法,得到1km×1km的全国月直接透射率空间分布图,并分析了月直接透射率的空间分布及主要影响因素。
鲁中山区地形对山东区域气候影响的敏感性试验
张可欣;孙成武;
2009, 30(04):  496-500. 
摘要 ( 7341 )   PDF (1569KB) ( 12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RegCM3模式,采用NOAA的NCEP/DOE再分析资料,进行鲁中山区地形对山东平均气温和降水影响的控制试验和敏感性试验,并将试验结果与山东及其邻近地区的145个地面观测站点的实测气温和降水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鲁中山区地形作用使鲁南,泰、鲁山南部,泰山西北部以及五莲山东南部地区降水量增加,鲁中西部、北部降水减少;使夏季平均气温在36.5°N以北增加、36.5°N以南降低。
新疆阿勒泰地区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时空变化特征
张林梅;庄晓翠;胡磊;罗斌全;
2009, 30(04):  501-508. 
摘要 ( 7872 )   PDF (951KB) ( 13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台站1961-2007年5-9月(第25-54候)逐侯降水资料,分别讨论全区和各站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能够定量表征降水量在时空场上的非均一性。阿勒泰全区汛期降水平均集中度为0.205,平均集中期为第38.12侯。平均集中度空间分布不均匀,东部比西部大;平均集中期基本一致,阿勒泰、福海站比其它站略偏晚。利用Morlet小波变换求出阿勒泰全区及各站PCD和PCP的变化周期,周期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较大的地域差异。通过降水距平与集中度和集中期的相关合成分析表明,大部分站的集中度和集中期与汛期降水距平呈负相关;多水年的集中度比少水年小,多水年的集中期比少水年早,但空间分布存在相同和不同之处。
唐山地区水资源的气候特征分析
龚宇;石志增;花家嘉;王爱军;
2009, 30(04):  509-514. 
摘要 ( 8693 )   PDF (793KB) ( 10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面蒸发量、气温和降水是估算水资源各分量的重要物理量。利用唐山地区7个站点1959-2006年的月平均气温及月降水资料,分析了唐山地区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用高桥浩一郎的陆面蒸发经验公式估算了蒸发量,并分析计算了相应的降蒸差及其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自1995年发生由冷到暖的突变以来,当地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线性倾向值为0.3℃/10a。(2)降水量、蒸发量和降蒸差季节分布和逐月分布一致,1月最小,7月最大。夏季降水最为丰富,秋季次之,春季和冬季最少。(3)降水量和降蒸差的年际间变幅很大(降水距平值范围为-260.3~384.9mm),且呈减少趋势,蒸发量变幅没有降水量变幅大(蒸发距平值范围为-127.4~147.1mm),且年际间相对稳定。(4)未来本地区旱涝问题依然存在,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依然严峻。
基于小波理论的长春市近50年来降水变化特征
张伟;闫敏华;彭淑贞;梁明英;赵敬民;徐莉;
2009, 30(04):  515-518. 
摘要 ( 9399 )   PDF (469KB) ( 12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长春气象站1951-2001年共51a的夏季降水量和年降水量序列资料,采用复Morlet小波方法分析了长春市夏季降水量和年降水量时间-频率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春市夏季降水量和年降水量的年代和年代际时间尺度在时域中分布不均,具有明显的局部化特征;夏季降水量序列主要存在5a、15a左右的周期,年降水量序列主要存在5a、8a、16a、22a左右的周期。年降水量与夏季降水量在时间尺度和周期特征方面非常相似。
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徐德福;王让会;李映雪;张慧;
2009, 30(04):  519-524. 
摘要 ( 9553 )   PDF (928KB) ( 17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O2的增加是导致全球气温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针对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的3大碳库之一,分析了碳在森林、草地、湿地以及农田等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收支,并重点评价了碳在不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积累部位和积累量;同时详细分析了影响不同陆地生态系统释放碳的因素,最后提出了增加陆地生态系统对CO2截存和减少CO2排放的措施。
鄱阳湖流域植被气孔阻抗变化对气候影响的探讨
石建红;周锁铨;顾婷婷;李强;顾人颖;
2009, 30(04):  525-531. 
摘要 ( 8500 )   PDF (1006KB) ( 11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讨植被气孔阻抗的变化对主要气候因子的影响,利用2000年6月16日-7月31日的NCAR(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资料,应用WRF(W eather Research Forecast)模式对植被气孔阻抗进行了三组试验:控制试验(CS)、敏感性试验1(RS↓)和敏感性试验2(RS↑),结合江西省80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控制试验(CS)可以较好的模拟该流域的温度、降水、相对湿度时间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它们与实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79和0.58,皆通过了0.01水平的t检验;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当气孔阻抗减小时,降水和相对湿度增加,温度下降;相反,当气孔阻抗增加时,降水和相对湿度减小,温度升高;气孔阻抗的变化对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影响在整个区域是一致的增大或减小的,而降水所体现出来的情况则较复杂。研究结果可为植被与大气间通量交换的参数化研究提供参考。
吐鲁番地区气候变化对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影响
张山清;普宗朝;宋良娈;周鸿奎;宋水华;
2009, 30(04):  532-537. 
摘要 ( 8740 )   PDF (1041KB) ( 11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吐鲁番盆地是中国气候最干旱、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之一,农业用水完全依赖于山区径流和地下水的灌溉。研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对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技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吐鲁番地区4个气象台站1959-2007年的历史气候资料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地逐年参考作物蒸散量,采用线性回归、Morlet小波和Mann-Kendall突变检测等方法,分析近49a各站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年平均风速和空气相对湿度等气候要素以及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特征,据此分析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的气候成因。结果表明:①近49a吐鲁番地区年平均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呈升高趋势,日照时数和年平均风速呈减小的趋势,降水量变化不明显;②年参考作物蒸散量与上述各气候要素均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p<0.1),其中与年平均风速、空气相对湿度、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相关性最为密切(p<0.01)。受上述各气候要素变化的综合影响,近49a吐鲁番地区的参考作物蒸散量总体呈明显的减小趋势(P<0.01),这对降低农作物需水量和农田灌溉量具有重要影响;③突变检测表明,吐鲁番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970年发生了突变性升高,年平均风速在1965年发生了突变性减小,参考作物蒸散量在1968年发生了突变性减小,其它气候要素未发生突变;④各气候要素和参考作物蒸散量分别存在准2~8a的年际尺度和16~24a的年代际尺度的周期性变化。
华北石质山区杏树蒸腾规律和蒸降差分析
高峻;孟平;张劲松;贾长荣;任迎丰;
2009, 30(04):  538-542. 
摘要 ( 8634 )   PDF (662KB) ( 14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河南省济源市石质山区8a生梯田杏树为例,利用热扩散植物液流技术(TDP)测算得到2005年和2006年杏树逐日蒸腾数据,结合同步观测的降水量数据,分析了华北石质山区杏树蒸腾耗水规律及水分供求关系,旨在为该地区节水杏园的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杏树蒸腾速率(TR)呈现出明显的日际变化特征,且在同一生长期内,晴天-多云日的蒸腾速率高于阴天。(2)从全年来看,4-8月杏树蒸腾速率相对其他月份要高,其中,5月(6月)蒸腾速率为全年最大时期;1月(12月)蒸腾速率为全年最低水平。(3)在华北石质山区,2005年和2006年的年际总降水量与杏树蒸腾耗水量差值分别为-263.25mm和-220.47mm,说明周年降水可以满足杏树蒸腾耗水的需要。但各月的蒸降差差异很大,7-9月降水量大于蒸腾量;其他大多月份降水不能满足杏树耗水的需要。
巨型塑料大棚内CO_2浓度的变化分析
李胜利;孙治强;
2009, 30(04):  543-546. 
摘要 ( 10519 )   PDF (623KB) ( 15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巨型塑料大棚CO2环境特征,测试了早春栽培黄瓜不同时期和不同位置棚内CO2浓度的变化,对棚内CO2浓度变化随群体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一日中棚内CO2浓度在7:00-8:00达最高,12:00-14:00处于低谷,晴天较阴天变化剧烈。结果期一日中的8:00-15:00,光合消耗CO2速率>土壤呼吸释放CO2速率,通风可维持棚内CO2浓度在293~330μL.L-1;棚内CO2浓度垂直分布表现为近地面层>植株内部>冠层,水平分布表现为10:00-12:00东部<中部<西部,14:00-16:00东部>西部>中部;棚内CO2浓度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黄瓜群体叶面积指数、光合消耗CO2速率和土壤呼吸释放CO2速率的影响,晴天棚内CO2浓度白天平均下降速率与LAI(x)的关系为y=78.468x+48.694,阴天为y=54.358x+18.322。
不同高度层冬小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对CO_2浓度变化的响应
申双和;张雪松;邓爱娟;李永秀;谢轶嵩;
2009, 30(04):  547-552. 
摘要 ( 10643 )   PDF (878KB) ( 10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气CO2浓度升高会给地球生态系统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植物能够通过气孔调节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对环境变化做出响应。本研究以评价植物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相互关系的指标水分利用效率为切入点,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在灌浆期将冠层按距离地面高度分上、中、下三层,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测定数据对各层叶片光合、蒸腾特性随CO2浓度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CO2浓度的增加,(1)各层叶片净光合速率呈直角双曲线形式增加,不同层叶片之间净光合速率对CO2浓度响应的差异不显著(P>0.05),但各层羧化速率、光合能力、光呼吸表现不一致,均为上层>中层>下层;(2)各层叶片蒸腾速率总体下降,不同层叶片之间蒸腾速率对CO2浓度响应的差异显著(P<0.01),蒸腾速率的变化是气孔导度随CO2浓度变化的结果,两者呈显著正相关(P<0.01);(3)净光合速率提高与蒸腾速率降低,共同使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研究工作有利于加深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认识,也为农田生态系统碳、水耦合循环的多层模型研究奠定基础。
放牧高寒嵩草草甸的稳定性及自我维持机制
曹广民;龙瑞军;
2009, 30(04):  553-559. 
摘要 ( 9931 )   PDF (990KB) ( 13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空间代时间,在"三江源"和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站地区,将处于不同退化阶段的高寒嵩草草甸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其植物群落、地表状况、草毡表层厚度、根土比和水分渗透速率的演替过程与规律研究,以明晰放牧高寒嵩草草甸退化过程中其系统稳定性及自我维持机制。结果表明,高寒嵩草草甸虽然结构简单,但在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低矮化、细绒化和草毡表层加厚、极度发育等一系列特殊的稳定性维持机制,可以承受一定范围内的人为干扰和气候波动,具有较高的系统稳定性与自我调控能力,但系统遭到破坏后的恢复能力极差。今日高寒草甸的大面积退化,是人类所赋加于草地的承载力远超过其承载力阈值而导致系统稳定性崩溃的结果。
内蒙古气候变化及其对主要农作物的影响
侯琼;郭瑞清;杨丽桃;
2009, 30(04):  560-564. 
摘要 ( 9290 )   PDF (682KB) ( 14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了解气候变化对内蒙古种植业结构的影响,是有效制定应对措施和政策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全区4个主要产粮区为代表,利用近50a的气候资料和近27a作物生育期资料,分析了当地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主要作物物候期和种植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a来,内蒙古主要农业区温度明显升高,≥10℃积温增加了350~570℃.d,河套灌区和大兴安岭东麓地区增温幅度大于阴山北部丘陵区和科尔沁地区。东西部地区的降水量变化差别较大,科尔沁和大兴安岭东麓地区生长季降水量减少了44.0mm和55.0mm,河套灌区和阴山北部丘陵区则增加了10.4mm和2.4mm。玉米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后,物候期延长了10~20d,大兴安岭东麓延长最为明显;春小麦和大豆则由于温度升高加快了发育进程,表现为全生育期缩短;马铃薯全生育期变化不明显,但可收期普遍延迟。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春小麦种植面积减小,玉米种植界限向北延伸等与气候变暖的关系密切。
玉米产量与生态气候因子的关系
马雅丽;王志伟;栾青;胡良温;张爱芝;
2009, 30(04):  565-568. 
摘要 ( 9762 )   PDF (546KB) ( 16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多元积分回归的方法,对山西省1971-2000年玉米产量与生态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气温和降水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大,日照影响小,北部影响大,中南部影响小。春玉米播种期和苗期降水影响大多为正效应,拔节-抽雄期气温和降水影响为显著正效应,日照时数在全生育期普遍偏多,影响多为负效应,光能资源丰富,光能利用潜力大。夏玉米拔节-开花期气温影响为显著负效应,运城地区降水在拔节-成熟期为负效应,尤其成熟期阴雨天气对产量影响较大。研究结果揭示了山西生态气候因子对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正负效应及影响程度,为山西玉米生产充分利用生态气候资源,趋利避害、优产高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黄芩分布区主要气候要素变化趋势时空特征分析
董满宇;江源;肖雁青;任斐鹏;
2009, 30(04):  569-574. 
摘要 ( 8654 )   PDF (813KB) ( 10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国内黄芩主要分布区确定的研究区内94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观测数据,运用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R/S等分析方法,分析了研究区1957-2007年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变化趋势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近50a来,研究区气温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降水量、日照时数呈现出减少趋势,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Hurst指数分析表明,研究区未来气温、日照时数都表现出很强的持续性,即与过去近50a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降水量在东北段的减少持续性很强,华北段和西北段变化的持续性相对较弱;研究区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异。
基于ORYZA2000模型的湘赣双季稻气候生产潜力
帅细强;王石立;马玉平;李迎春;谢佰承;
2009, 30(04):  575-581. 
摘要 ( 9845 )   PDF (1007KB) ( 12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湘赣地区1961-2006年25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象资料以及31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06年双季稻发育期、生物量观测等资料,对水稻生长模型ORYZA2000进行参数调试和验证。以双季稻发育速率参数为主,结合地形、气候、水稻熟性分布和当地生产实际,将湘赣双季稻区划分为7个区域,实现了ORYZA2000在湘赣双季稻地区的应用。利用本地化后的ORYZA2000模型模拟湘赣地区早、晚稻的逐日生长过程,分析了湘赣地区1961-2006年双季稻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演变规律。分析表明,赣东、赣中、湘中一带双季稻气候生产潜力较高,湘北、湘南、赣南、赣东北双季稻气候生产潜力较低,其空间分布与实际生产情况相符。从历史演变看,25个站中有18个站的双季稻气候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每年下降22~86kg/hm2不等。初步分析表明,湘赣地区双季稻气候生产潜力下降是由于生育期天数减少、生育期内辐射(日照时数)减少和(或)积温上升3个因素的共同影响。辐射减少导致光合作用产物减少,积温上升意味着生育期内温度升高,或产生高温胁迫,或引发生育期缩短,均对水稻生长不利。
黑龙江省植被长势遥感监测解析
王晨轶;李秀芬;纪仰慧;
2009, 30(04):  582-584. 
摘要 ( 8488 )   PDF (553KB) ( 13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黑龙江省1998-2006年气象卫星NOAA-AVHRR资料,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并结合黑龙江省的气象资料和土地利用资料,对黑龙江省多年的植被长势状况进行分析,并着重对比分析了2006年和2007年的植被长势。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多年来植被覆盖度分布规律较为明显,不同植被类型的NDVI季节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别,比较而言,针叶林变化幅度较小,草地、耕地变化稍大,各种植被类型的生长规律与黑龙江省的气候特点、季节分布相符。2007年黑龙江省植被长势在春季、夏季优于2006年,秋季比2006年略差。就多年总体长势而言,2007年植被长势稍差。
中分辨率卫星数据分类的改进迭代聚类算法
隋玉秀;李国春;
2009, 30(04):  585-590. 
摘要 ( 7870 )   PDF (2077KB) ( 10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动态聚类算法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经过改进的迭代聚类方法。该方法通过VC++程序编译加以实现,在分类的过程中通过判定类间距离阈值动态分类,无需设定初始聚类中心,减少了分类前需要设定的初始参数,保证了分类结果更加客观,并且分类过程简便易操作。为了验证其实用性,本文选取了辽宁中部一区域作为试验区,应用TERRA卫星MOD IS和FY3A卫星MERSI 250m中分辨率数据进行分类,并同时与ISODA-TA法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得到的分类精度好于ISODATA法,可以用于遥感数据的分类。
基于NOAA卫星数据的北京植被光能利用率及其时空格局
刘勇洪;高燕虎;权维俊;
2009, 30(04):  591-595. 
摘要 ( 10884 )   PDF (4079KB) ( 13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NOAA卫星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利用RS和GIS技术估算光能利用率的一种新方法。并以北京地区为例,利用2007年的NOAA18 1B卫星资料和20个气象站点的数据,研究了北京地区植被光能利用率及其时空格局,并分析了NDVI与光能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利用NOAA18卫星资料能较好地估算北京地区植被光能利用率;北京地区植被的年光能利用率为0.04%~1.06%,平均为0.57%,年最大值为2.83%;落叶阔叶林的光能利用率为0.74%,灌丛为0.51%,农田为0.50%;光能利用率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森林,低值区分布于城区;四季的光能利用率变化明显,春夏秋冬季分别为0.31%、1.37%、0.49%和0.04%;利用年NDVI最大值可以较好地模拟年光能利用率。
淮北地区农业干旱预警模型与灌溉决策服务系统
祁宦;朱延文;王德育;戚尚恩;李德;孙有丰;陆琴琴;
2009, 30(04):  596-600. 
摘要 ( 11158 )   PDF (614KB) ( 12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2002-2005年3a的田间试验资料和1990-2005年16a的大田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分析确定了安徽淮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干旱等级指标和适宜土壤水分指标。基于常规气象资料建立了36个逐旬中期降水预报模型,基于温度、降水等气象要素建立了24个土壤墒情逐月回归模型,基于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建立了农业干旱逐旬预报数学模型,对各模型进行综合集成,建立了淮北地区农业干旱综合预警模型。根据干旱预报和降水预报结果,以及作物-土壤适宜水分指标、作物需水量关键期、临界期和土壤水分临界值等,开发了淮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的干旱预警和灌溉决策计算机服务系统,使用简便快捷,业务化程度高,在近2a的业务应用中,服务效果显著。
日光温室低温寡照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
关福来;杜克明;魏瑞江;孙忠富;
2009, 30(04):  601-604. 
摘要 ( 10150 )   PDF (393KB) ( 8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多年日光温室气象生态观测资料,总结了温室黄瓜和番茄低温寡照灾害指标,结合远程环境监控技术,建立了日光温室低温寡照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并在河北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中进行了测试和初步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对低温寡照所发生的范围及强度等进行动态监测预警,并可通过自动生成word文档形式提供信息服务,在灾害诊断预警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盛夏干旱对晋中盆地春播玉米产量影响的分析评估
韩爱梅;张怀仁;原文国;陆春花;王栋;
2009, 30(04):  605-610. 
摘要 ( 10638 )   PDF (824KB) ( 10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1972-2006年35a晋中11个县市历年的逐月、旬、侯降水资料,结合不同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将晋中划分为4个区域。用数理统计方法,分区域分析了干旱及旱灾造成粮食减产的时空分布特征,分组量化研究了4个区域丰产年、歉收年、干旱年、平常年4类不同产量类型年中干旱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分时段分析了干旱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及玉米主生育期内各生育阶段的成旱因素和缓旱因素。结果表明:干旱显著年份,对玉米减产的影响平均为23.5%~42.3%,灾年全市平均减产在1.05~3.5亿kg。对全市性的5个灾年进行计算,玉米减产达10.95亿kg,旱灾损失占到全市各种灾害损失的65%~84%。全市干旱发生频率在加大,干旱烈度在加重,导致玉米减产年份相应增多,减产幅度也呈相对增大趋势。
黄河故道砀山酥梨花期低温冷害风险的评估方法初探
李德;杨太明;戚尚恩;祁宦;高飞翔;
2009, 30(04):  611-615. 
摘要 ( 9531 )   PDF (673KB) ( 11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温冷害为砀山酥梨花期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其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分析1983-2006年砀山酥梨物候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从酥梨始花期和整个花期的日最低气温的概率分布入手,建立了酥梨花期低温冷害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表明:(1)砀山酥梨花期内遭受某一级别的低温冷害的风险,可由始花期出现的概率与花期内逐日出现某一级别低温冷害的概率之和的乘积来表示,一般是酥梨始花期越早、花期历时越长,遇到某一级别低温冷害的风险越大。所得风险评估方程,可用于风险评估。(2)砀山酥梨开花始期具有正态分布特征,即始花期早和迟的出现频率较小,处于历年始花期均值附近的频率较大。(3)砀山酥梨花期遭受低温冷害的指标可分为花期内出现日最低气温≤7℃、≤5℃、≤3℃三个级别。(4)酥梨始花后到某一日遭受某一级别低温冷害的累积概率,除始花日出现≤3℃低温冷害的概率与始花期早晚呈线性关系外,其他日期的累计概率均与始花期的早晚呈指数关系。
不同生育期积水对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
房稳静;武建华;陈松;张静;李晨;刘端;
2009, 30(04):  616-618. 
摘要 ( 9551 )   PDF (378KB) ( 9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拔节期和抽雄期田间不同积水深度和积水时间的试验,模拟研究夏玉米对不同洪涝灾害程度的耐受力和洪涝灾害对产量构成因素及最终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积水对夏玉米密度、绿叶数、果穗长、果穗粗和实产的影响较明显,而对发育期出现早晚和百粒重的影响不明显。拔节期积水5d以上,抽雄期积水7d以上,夏玉米基本绝收。玉米苗越小,耐洪涝的能力越弱。
漳州市果树12月低温预警模型及其应用
吴仁烨;陈家豪;徐宗焕;汤珺琳;
2009, 30(04):  619-623. 
摘要 ( 8694 )   PDF (695KB) ( 13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谐波分析法对漳州市1961-2006年共46a历年12月各旬日最低气温旬均值(TDX)资料进行数学模拟,寻找漳州市12月各旬低温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漳州市12月上旬TDX遵循以2.0a、2.4a、6.6a、9.2a和23.0a为周期的变化规律,中旬TDX遵循以2.0a、2.6a、2.7a、3.5a、5.8a和7.7a为周期的变化规律,下旬TDX遵循以2.0a、2.2a、2.6a、2.9a和9.2a为周期的变化规律。据此建立了可以应用于漳州市12月各旬TDX变化趋势的3个预警模型。分析了漳州市12月低温出现的趋势,结果显示2009年漳州果树可能不会发生低温害。探讨了漳州市防御果树12月低温灾害的阶段性措施:根据低温预警模型预测结果,结合短期天气预报,以临灾前的短期防御为主,采取套袋法、喷施生长调节剂法等防御措施。研究结果对减轻或避免强低温对漳州果树造成的灾害、提高水果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GIS的福建永泰山区枇杷避冻区划
张辉;林新坚;吴一群;兰忠明;张伟光;蔡文华;卢耀武;
2009, 30(04):  624-627. 
摘要 ( 8029 )   PDF (478KB) ( 11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引种名优特枇杷品种,实现果树进山,本研究围绕极端最低气温———枇杷越冬限制因子,建立年度极端最低气温与经度、离海距和海拔高度的气温模型。基于GIS技术平台,利用1∶5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对广大的未知区域进行模拟,并结合多年多点对坡地逆温规律的研究成果,划分福建永泰山区枇杷栽培的适宜和次适宜区域。区划结果表明,适宜和次适宜区主要分布于大樟溪沿岸的樟城镇、清凉镇、城峰镇、葛岭镇和塘前乡地区。
浙江省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早稻产量的影响
金志凤;杨太明;李仁忠;雷媛;高素华;
2009, 30(04):  628-631. 
摘要 ( 8250 )   PDF (543KB) ( 11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浙江省早稻高温热害的气象指标是日平均气温≥30℃和日最高气温≥35℃连续出现3d及以上。根据该指标和全省68个气象站高温数据,分析了浙江省早稻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东部沿海和浙南部分山区外,其余大部地区高温热害均有发生,高温中心出现在金华地区;1988年之后高温热害呈现加重趋势;高温热害持续天数与空壳率、秕谷率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结实率、千粒重以及早稻产量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建立了模拟方程。此结果可为水稻高温热害监测预警和影响评估提供参考。
2009年夏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郭安红;李森;赵秀兰;吕厚荃;钱栓;
2009, 30(04):  632-634. 
摘要 ( 8471 )   PDF (468KB) ( 7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9年夏季(6-8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夏收夏播期间天气较好,北方大部地区土壤墒情适宜,冬小麦收获和夏播顺利;江南、华南晚稻播种-分蘖阶段光、温、水条件总体较为适宜,晚稻长势普遍较好;大部棉区棉花现蕾开花期间热量充足,土壤墒情适宜,棉花长势较好;东北地区东南部、华北东部、黄淮大部、江淮、江汉大部时段光温适宜,土壤墒情较好,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农业气象灾害,利于一季稻、玉米和大豆等其它秋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但是,夏季北方部分地区旱情发生频繁或持续,东北地区中北部出现低温冷害,玉米、大豆和一季稻等作物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南方强降水和高温天气交替出现,部分地区早稻灌浆期缩短,一季稻穗分化及抽穗开花和晚稻孕穗抽穗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局部地区因高温干旱和强降水受灾较重;西南地区、江淮、江汉东部阴雨寡照天气较多,作物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夏末部分地区作物产量形成关键期出现暴雨大风天气,造成作物倒伏,产量和品质受到影响。总体来看,2009年夏季气候条件较为有利于农业生产,但部分地区农业气象灾害频发,对秋收作物产量形成造成了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