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30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09-04-10
论文
洛阳孟津地区近47年来气温的变化特征
姜志伟;华珞;武雪萍;蔡典雄;逄焕成;姜涛;吴会军;郑妍;李银坤;
2009, 30(02):  127-132. 
摘要 ( 11562 )   PDF (2315KB) ( 12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洛阳孟津地区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7年气温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和累积距平等方法对近47a来温度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7a来平均气温呈增加趋势,线性增温速率为0.19℃.(10a)-1,其震荡周期为21~27a;季节温度变化最显著特点为冬季增温显著,夏季持续偏冷,春季和秋季增温明显。据季节温度震荡主周期判断,未来短时间内(3~6a)各季节均主要处于偏暖期。1993年至今,≥0℃和≥10℃的活动积温处于回升阶段。
黑龙江省近45年积温变化及积温带的演变趋势
季生太;杨明;纪仰慧;王萍;姜丽霞;朱海霞;闫平;
2009, 30(02):  133-137. 
摘要 ( 9098 )   PDF (672KB) ( 12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取黑龙江省80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5年≥10℃积温资料,研究黑龙江省积温变化及其引发的积温带变化和演变趋势。积温用逐日平均气温通过5日滑动平均方法计算得出,采用Mann-kendall方法进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近45a黑龙江省≥10℃积温呈明显增加趋势;积温的年代际变化显示出20世纪70年代略有减少、而后显著增加的变化趋势;M-K检验结果显示,积温在1993年发生突变性增加。由于黑龙江省≥10℃积温的累进增加,全省≥10℃积温带出现明显的北移和东扩,其中,第一积温带北移最明显,平均达0.5个纬距,第三积温带东扩最明显,达2个经距。
近50年安徽淮北平原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祁宦;
2009, 30(02):  138-142. 
摘要 ( 10405 )   PDF (629KB) ( 11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取淮北平原6个典型代表气象站的逐年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趋势拟合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年降水量、主汛期降水量和暴雨日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年降水量和主汛期降水量增加并不明显,但年际间波动较大,年降水平均变异系数0.26,最大极差在1150mm以上;主汛期降水量变异系数0.39,极比达到5.07,导致旱涝频繁发生。趋势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淮北平原多雨年和少雨年都呈增加的趋势,暴雨日数也呈明显增多的趋势。R/S分析得出,未来淮北平原的降水仍呈宽幅震荡的趋势,旱涝灾害仍是制约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河南省气候变化及其对冬小麦越冬期的影响
李彤霄;赵国强;李有;
2009, 30(02):  143-146. 
摘要 ( 8470 )   PDF (537KB) ( 17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取河南省30个农气观测站1979-2007年的冬小麦越冬期资料和1957-2007年的气候资料,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河南省气候变化的趋势,结合样条插值法绘制了各因素变化倾向率的分布图。结果表明,分析期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冬小麦越冬期天数呈缩短趋势,但郑州、封丘、许昌一带略有延长的趋势;全省范围内越冬期≥0℃积温、总日照时数变化倾向率与冬小麦越冬期天数变化倾向率有较高的相关性,越冬期≥0℃积温增加,总日照时数减少会导致冬小麦越冬期天数缩短。
近50年局地气候变化及其对共和盆地贵南县草地退化的影响
郭连云;钟存;丁生祥;韩辉福;
2009, 30(02):  147-152. 
摘要 ( 8199 )   PDF (787KB) ( 12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共和盆地贵南站1961-2007年温度、降水等气象资料,分析了共和盆地贵南县的气候变化趋势,探讨了气候变化对贵南县草地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共和盆地贵南地区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倾向率为0.23℃/10a,增温速度大于全国增温速度;年降水量总体上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倾向率为3.0mm/10a;草地潜在蒸散量呈显著上升趋势,蒸散量倾向率为22.23mm/10a;年大风、沙尘暴日数呈下降趋势。分析认为:气候变化是草原生态退化的自然诱发因素,温度显著升高,草地蒸散量增加,春季干旱事件增多,秋季降水量减少造成草地牧草生长期的变化和草地生产力的下降,导致贵南草地生态退化。
关中东部设施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及变化特征
张永红;葛徽衍;李秀琳;李岗涛;史海燕;
2009, 30(02):  153-157. 
摘要 ( 10128 )   PDF (636KB) ( 11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陕西关中东部11站1961-2006年的气象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了设施农业气候资源分布状况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关中东部设施农业生产季节(当年11月-次年3月),气温总体上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区域分布格局,热量资源是增加的趋势;降水资源最丰富的中心在华县和潼关,最少的地方在澄城、合阳、大荔和蒲城,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日照资源最丰富的中心在澄城县,相对最少的地方在华县,其变化特征为:整体上南部为减少的趋势,北部为增加的趋势。在设施农业发展布局方面,北部的澄城、合阳光照资源十分丰富,只要解决好保温防冻和灌溉问题,设施农业发展的潜力很大。
冬小麦阴阳叶光合特性的差异研究
申双和;谢轶嵩;张雪松;李永秀;邓爱娟;
2009, 30(02):  158-163. 
摘要 ( 9252 )   PDF (718KB) ( 11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LI-6400R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了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的光响应曲线,并将植株分为阴阳叶,观测其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速率及相关因子日变化。结果表明:冬小麦最大光合速率出现在孕穗期,光响应曲线模拟值与实测值有很好的一致性。光合有效辐射是造成阴阳叶光合速率及其他生理因子差异的主要原因。阳叶在高光强时表现出"午休"现象,而阴叶受光合有效辐射限制,光合速率偏低。不同时期冠层内植株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均自下而上增大,且阴阳叶之间差异较大。
小麦叶片SPAD空间分布及其与氮素营养状况的关系
李映雪;徐德福;谢晓金;申双和;潘文波;
2009, 30(02):  164-168. 
摘要 ( 8347 )   PDF (589KB) ( 14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2个小麦品种在3个施氮水平下的田间试验数据,研究了小麦叶片氮素状况和SPAD(Soil and PlantAnalyzer Development)值随叶位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不同叶位叶片的氮素状况、SPAD值之间及其与叶片平均氮素状况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顶1叶、顶2叶、顶3叶、顶4叶的氮含量和氮积累量都呈增加趋势,并且基本呈顶1>顶2>顶3>顶4的顺序;各叶位SPAD值呈两段式变化规律,开花前顶2叶SPAD值最大,开花后呈顶1>顶2>顶3>顶4的趋势。顶3叶与顶2叶的SPAD值分别与叶片平均氮含量和氮积累量的相关关系最密切。
海冰水灌溉对棉田水分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胡育骄;赵全胜;郑妍;武雪萍;蔡典雄;左余保;吴会军;吴进;谢小红;王小彬;
2009, 30(02):  169-174. 
摘要 ( 8938 )   PDF (803KB) ( 13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海冰水(全盐含量为3‰)灌溉与井水灌溉对比,结合3种施肥措施:无机肥(传统施肥)、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土壤调理剂与无机肥配施和不施肥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海冰水灌溉对土壤水分、棉花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棉花整个生育期海冰水灌溉处理1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均高于井水灌溉的处理,尤其在灌溉后0-40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差异显著,约为12个百分点。2)海冰水灌溉条件下,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土壤调理剂与无机肥配施较传统无机肥处理均可显著提高盐碱地棉花籽棉产量,分别增产约10%、27%,井水灌溉处理也有相同的趋势,分别增产约12%、22%。3)无论井水或海冰水灌溉,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或土壤调理剂与无机肥配施均可显著提高棉花的水分利用效率,海冰水灌溉小区的棉花水分利用效率,两种施肥处理均高于传统无机肥处理,约为8%、30%。两种灌溉水源对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无显著影响。
不同播种方式下苜蓿与无芒雀麦人工草地的小气候特征分析
杨恒山;刘江;张宏宇;刘晶;梁怀宇;
2009, 30(02):  175-179. 
摘要 ( 9716 )   PDF (796KB) ( 10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指导北方地区人工草地的建植和调控,以不同播种方式的2a生人工草地的头茬草为试验对象,采用田间测定小气候要素的方法,研究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cv.A lgonquin)与无芒雀麦(Bromus innerm isLeyss cv.Carlton)在同行混播(TH)、间行混播(JH)和单播(单播紫花苜蓿DM,单播无芒雀麦DW)方式下草地群体的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在紫花苜蓿处于初花期、无芒雀麦处于孕穗期时,群体内部光照强度和风速均为:单播无芒雀麦>同行混播、间行混播>单播紫花苜蓿;温度:单播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同行混播、间行混播;相对湿度:同行混播、间行混播>单播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浅层地温为单播无芒雀麦明显偏高,其余差异不大。株高是影响田间小气候的关键因素,不同播种方式下平均株高与0cm、20cm和40cm处平均光照强度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 cm=-0.973,r20 cm=-0.994,r40 cm=-0.973,r0.01=0.959),与30cm和60cm处平均风速负相关也达到极显著水平(r30 cm=-0.959,r60 cm=-0.973)。单播无芒雀麦由于氮素养分缺乏而植株矮小,群体光截获少,光能利用率低;单播紫花苜蓿群体光截获量最大,基部光照已处于光补偿点,下部叶片净光合速率开始下降;同行混播和间行混播群体下部光照强度适宜,群体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并最终形成了较高的草产量。
基于气象因子的金华市土壤墒情预测模型
舒素芳;钱华峰;邱小伟;
2009, 30(02):  180-184. 
摘要 ( 8815 )   PDF (684KB) ( 13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金华2007-2008年土壤墒情资料和相关气象资料,分析了土壤湿度的基本变化规律,对土壤湿度与相关气象因子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找出关键气象影响因子,建立了基于关键气象影响因子的土壤墒情预测模型并进行了试报和验证。结果表明:金华市冬季、春季土壤较为湿润、变化较为平稳,夏季、秋季土壤相对较干、变幅较大;5mm降水与蒸发的差为影响土壤相对湿度变化的首要因子;基于关键因子的土壤墒情预测模型试报2008年夏季的10cm、10-20cm、20-30cm土层相对湿度的平均误差分别为15.75%、6.89%、8.21%,该模型预测的土壤湿度状况基本能反映旱情发展的动态趋势。模型可为准确预测土壤墒情的变化状况,为农业生产合理用水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南方温室内空气循环式蓄热除湿系统的保温效果
梁称福;陈正法;李文祥;徐龙铁;黄光荣;周国全;
2009, 30(02):  185-190. 
摘要 ( 8258 )   PDF (790KB) ( 10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索南方温室内空气循环式蓄热除湿系统的保温效果,设置了空气循环式冷凝除湿(冷凝处理)、土壤地面地膜覆盖降湿(覆盖处理)和普通换气除湿(对照)三种处理,观测了不同条件下温室内的气温和地温变化数据。结果表明:在晴天除湿系统运行期间,冷凝处理温室内下层气温明显比对照和覆盖处理的高,分别高0.9~2.7℃和0.2~1.7℃;在阴雨天(不启动除湿系统),冷凝处理温室内各层的气温均高于或等于对照和覆盖。典型晴天,冷凝处理的5cm、10cm、15cm、20cm地温比对照分别高1.0~2.1℃、1.0~1.5℃、1.2~1.5℃、1.4~1.6℃。全年气温最低的1月份,冷凝处理温室下层的日平均气温均高于对照和覆盖,分别高0.1~2.3℃和0.1~1.5℃,其中高于0.5℃以上的天数分别为17d和18d。说明在南方地区冬季,空气循环式冷凝除湿系统具有明显的保温效果。
有关DOI的简单介绍
2009, 30(02):  190-190. 
摘要 ( 48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中地区不同后屋仰角日光温室保温性能分析
王云冰;邹志荣;张志新;杨建军;燕飞;
2009, 30(02):  191-194. 
摘要 ( 7981 )   PDF (458KB) ( 10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确定关中地区最适宜的后屋仰角,本试验将后屋仰角为35°、40°、45°、50°的日光温室,分别编号为1#、2#、3#、4#,在最冷月对四类温室及室外的气温、5cm和20cm地温、后屋内表面温度以及室内作物受冻表现进行了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各温室的保温性能顺序为3#>2#>1#>4#,3#温室1月中下旬的最低气温平均为9.3℃,平均气温为11.3℃,气温日较差平均为11.4℃;3#温室土温及后屋内表面温度也高于同期其它温室。方差分析表明,3#温室气温日较差与1#、4#温室差异显著。4#温室日最低气温最低,并与外界最低气温间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708>r0.01),且作物绝收。试验结果认为,在关中地区最优的后屋面仰角应该为45°左右。
地表臭氧浓度增加对南京地区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刘宏举;郑有飞;吴荣军;赵泽;胡程达;石春红;
2009, 30(02):  195-200. 
摘要 ( 9441 )   PDF (760KB) ( 11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改进后的开顶式气室(OTC),开展了O3浓度增加对冬小麦生长与产量影响的大田实验研究。实验设置三种处理:CK为未经处理的空气,CF100处理O3浓度为100nL/L,CF150处理O3浓度为150nL/L。结果表明,地表O3浓度增加,冬小麦生育期缩短,籽粒的灌浆期缩短,植株提前老化;同时,冬小麦的株高、生物量、叶面积等生长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最大降幅分别达到了10.01%、36.56%和29.17%;冬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单位面积产量等产量指标也都出现了显著下降(p<0.05),其中CF100、CF150处理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比CK下降了16.11%和39.17%。试验结果对于评估地表O3浓度增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播期对冬小麦生长及所需积温的影响
杨洪宾;徐成忠;李春光;李福元;
2009, 30(02):  201-203. 
摘要 ( 9093 )   PDF (410KB) ( 9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给应对气候变暖而进行播期战略性调整和确定播量提供科学依据,以济麦20为供试材料,对时间跨度为67d的12个播期的冬小麦生长及所需积温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播种-出苗期需0℃以上积温有所增加,冬前主茎每长1叶、冬后关键生育期和全生育期所需0℃以上的积温大幅度减少。晚播处理的苗后积温利用率显著提高,推迟播期有利于节约光热资源,为上茬秋作物腾出较多积温,让其在田间充分灌浆和成熟。
气候变暖对河北省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郝立生;闵锦忠;张文宗;李春强;魏瑞江;
2009, 30(02):  204-207. 
摘要 ( 9262 )   PDF (504KB) ( 14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河北省多年冬小麦产量和冬麦区气候资料,采用改进的气候产量分离方法,分析气候变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河北省冬麦区冬季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a上升0.5℃,春季气温也是升高的,但不如冬季升温明显,平均每10a上升0.3℃;冬小麦产量与冬季、春季降水量相关不明显,而与冬季、春季气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河北省冬小麦实际单产呈逐年增加趋势,每10a约增加1125kg/hm2;而气候产量与冬小麦实际单产变化明显不同,随着气候变暖,气候产量波动性逐年增大,近年气候产量波动幅度达到±300kg/hm2。从总体看,随着气候变暖,气候产量呈下降趋势,平均每10a减少52.7kg/hm2。气温造成小麦产量波动幅度一般在±10%之间,但随着小麦实际单产逐年提高,气候变暖对小麦单产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
气象条件对西北温凉半湿润区马铃薯块茎形成及产量的影响
姚玉璧;张秀云;卢汉威;韩海辉;李雪霞;张树旺;
2009, 30(02):  208-211. 
摘要 ( 8114 )   PDF (520KB) ( 11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西北温凉半湿润区马铃薯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加密观测和对应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应用农业气象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马铃薯块茎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马铃薯播种到可收约需150~168d,需≥0℃积温2000~2300℃.d,降水量400~500mm,日照时数900~1100h;马铃薯在播种后第105天开始,块茎由缓慢生长转为迅速生长阶段,在播种后的第127天,块茎生长速度最大,播种后第149天开始,块茎生长从迅速生长又转为缓慢生长。气温对马铃薯产量形成除采收期外,均为负效应,块茎膨大期对气温变化十分敏感;降水量的影响函数同热量的影响函数呈反相位分布,除出苗期和采收期为负效应外,其余时段降水量对马铃薯产量形成均为正效应,马铃薯分枝-开花期对降水量变化十分敏感。
新疆石河子地区加工番茄里格尔87-5最适播期试验
郭金强;晋绿生;杨景辉;王进;杨举芳;
2009, 30(02):  212-214. 
摘要 ( 10131 )   PDF (435KB) ( 8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加工番茄里格尔87-5为材料,于2007年在石河子地区进行了分期播种试验,研究播期对加工番茄部分农艺性状、主要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番茄的株高和茎粗有着显著的影响,早播番茄的茎粗最粗,晚播番茄的株高最高,中播番茄株高和茎粗处于两者之间;播期对番茄主要品质成分的含量有很大影响,中播番茄果实中维生素C、可溶性糖、糖酸比最高,早播次之、晚播最低,随着播期的推迟,番茄中有机酸含量逐渐升高,播期对番茄果实中硝酸盐含量无明显影响;影响不同播期番茄产量的主要因子是单株果数,其次是单果重,番茄产量随播种期的延后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因此,里格尔87-5在新疆石河子地区最适播期为4月下旬。
气象因子变化对华北平原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孙宏勇;张喜英;陈素英;王彦梅;邵立威;高丽娜;
2009, 30(02):  215-218. 
摘要 ( 8724 )   PDF (531KB) ( 12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11a玉米产量数据和影响夏玉米气象产量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夏玉米生长期间的日照时数有明显的下降趋势,6、7、9月的日平均温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8月的日平均温度有降低的趋势;该区夏玉米产量的增加,气象因子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占到31.45%;6月下旬的平均气温、8月下旬-9月上旬的日较温差、7月中旬和9月上旬的日照时数是影响夏玉米产量波动的关键气象因子。
黔东南州生态气候条件对准两优527超级稻产量的影响
池再香;龙先菊;杨桂兰;史勋凤;
2009, 30(02):  219-222. 
摘要 ( 8251 )   PDF (692KB) ( 10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贵州省黔东南州16个气象观测站2005-2007年的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以及海拔高度、播种期作为主要生态气候因子,分析其对准两优527超级交杂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准两优527最适宜在海拔480-750m的地区栽培,尤其是海拔620m上下地带容易获得高产;最适宜播种期为3月28日-4月7日,播种期每推迟10d,产量减少48.2~376.3kg/667m2;最适宜积温条件为3200~3800℃.d,积温每增加100℃.d,产量减少8.32~140.43kg/667m2;最适宜降水量条件为460~800mm,降水量每增加或减少100mm,产量减少7.41~338.36kg/667m2;最适宜光照条件为620~730h,光照少于500h或多于900h,产量降低明显。
濮阳冬小麦生育期气候变化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张明捷;王运行;赵桂芳;刘九玲;付叶贞;刘娟;田国伟;
2009, 30(02):  223-229. 
摘要 ( 16653 )   PDF (887KB) ( 23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线性分析方法,分析濮阳多时间尺度气温、降水、日照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气温:濮阳地区冬季气温异常度在1991年发生跃变,从-0.3到0.8,春季气温异常度在1997年发生跃变,从-0.6到0.9;逐旬气温气候系数25旬有23旬为正值,最大为3月下旬的0.42;冬小麦生育期内寒冷日和酷冷日数平均每10a分别减少4.30d和1.81d。(2)降水:冬季降水距平百分率阶段性明显,极端事件增多,春季极端事件减少,降水变化趋向缓和;逐旬降水气候趋势系数25旬中有17旬为正值,最大为1月中旬,但生育内整体增减趋势不明显。(3)日照:冬季和春季日照异常度发生了跃变,冬季在1984年由0.1跃变到1985年的-2.2,进入一个明显减少的下降通道;春季在1983年由0.3跃变为1984的-1.1,跃变时间同步。逐旬日照气候趋势系数25旬中有19旬为负值,绝对值较大的为1月中旬和6月上旬,均通过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结论:生育期内冬季气候明显变暖,寒冷日数和酷冷日数减少,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生长期和灌浆期延长;冬小麦生育期各旬降水量呈现抛物线分布,降水为减少趋势,对冬小麦稳产高产不利;生育期内尤其在中后期日照时数迅速减少,不利于小麦发育成熟。
利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方法反演杭州伏旱期土壤水分
范辽生;姜纪红;盛晖;黄晓萍;
2009, 30(02):  230-234. 
摘要 ( 9574 )   PDF (663KB) ( 11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MOD IS资料构建了杭州地表温度(Ts)-增强植被指数(EVI)的特征空间,拟合了特征空间中的干、湿边方程,计算了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 I),并推导出利用TVD I和干、湿边土壤水分计算土壤含水量的方程。在计算TVD I的过程中,为了减少高程的影响,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对Ts进行了订正;利用同期野外实测土壤湿度数据计算了干边上的土壤水分值,从而反演杭州2006年伏旱期8月份每隔16d的平均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①TVD I方法能反演杭州伏旱期土壤表层水分,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平均绝对误差在15个百分点左右。②高程校正后的TVD I能更好的反映土壤水分,与校正前相比,平均绝对误差减少5个百分点,基本满足业务需要。
内蒙古地区级生态与农业气象监测评估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贺俊杰;冀刚;郭立志;陈丽;尹萍;张立伟;王敏;
2009, 30(02):  235-238. 
摘要 ( 7633 )   PDF (564KB) ( 10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需求,以气象通信网络为依托,采用C lient/Server(C/S)体系结构,对生态与农业气象实时监测数据实现快速传输、有效存储和查询分析,及时将资料应用于生态与农业气象评估业务,为地方政府及有关生产部门提供农业气象决策服务。客户端运行县级生态与农业气象监测服务系统,负责信息监测、采集、传输;服务器端运行地市级的生态与农业气象评估服务系统,负责数据存储管理、综合分析、业务服务和产品制作等任务。
渭南地区设施农业日照时数预报服务系统
葛徽衍;张永红;李岗涛;
2009, 30(02):  239-242. 
摘要 ( 9250 )   PDF (538KB) ( 12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WindowsXP平台上,应用Visual Basic6.0、ACCESS等多种语言混合编程,综合运用天气学和数值预报方法,研究开发了日照时数预报天气学模型,进行当地设施农业生产季节(11月-次年3月)5d时效的逐日日照时数预报,并据此建立设施农业日照时数预报服务流程。通过开展设施农业日照时数预报气象科技服务,有利于提高设施内作物的品质、产量和效益;有利于预防和减少设施农业病虫害发生、蔓延和危害,进而减少农药的施用量。预报信息可通过广播电台、电视、网络、报纸、传真、电话、电子显示屏和农村大喇叭等媒体和方式传送到各级相关部门及农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覆盖面大,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全国小麦条锈病长期气象预测
靳宁;黄文江;景元书;王大成;罗菊花;
2009, 30(02):  243-247. 
摘要 ( 8707 )   PDF (824KB) ( 12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提高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小麦条锈病发病率的准确性和效率,以上年1月-当年3月组合的120个大气环流特征量为基础,定量分析大气环流特征量与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并从中筛选出主要的影响因子;对影响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提取累计贡献达到85.46%的前10个主成分作为预测因子;利用逐步回归、BP神经网络及遗传算法(GA)优化的BP神经网络三种模型进行预测,三种模型的预测精度均在80%以上,其中GA-BP神经网络模型的精度最高,达92.6%,而其训练步长仅为标准BP神经网络的1/4左右。通过PCA简化网络结构,同时运用GA优化网络初始权值和阈值,GA-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以较好的预测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率。
福建省东部近海地区冬季坡地逆温分析
蔡文华;张辉;潘卫华;王加义;林晶;李丽纯;兰忠明;
2009, 30(02):  248-251. 
摘要 ( 9540 )   PDF (490KB) ( 8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坡地果树在冬季强低温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冻害特征,研究坡地逆温特征、选择适宜的坡位种植果树对避免或减轻低温给果树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山坡地逆温特征,2007/2008年度在永泰县境内山坡的不同坡位上布点进行最低温度考察,结果显示,在相对高差近300m的山坡上,相对坡位约7/10附近晴天的最低温度常出现最高,与坡底的最大逆温差达1.9℃。结合福建省东部4个市县10个山坡地的考察资料,分析得出坡地逆温具有以下特征:最大逆温出现的坡位与山坡的总高度差成反相关,随着总高度差的增加,最大逆温差出现的坡位呈下降趋势;随着排汇比(可排泄的方位角与360°之比)的减小,最大逆温差出现的坡位呈升高的趋势。最大逆温差值与山坡的排汇比、坡度和总高度差有关,最大逆温差值随着排汇比的减小呈增大的趋势、随坡度的增大呈增大的趋势;当排汇比和坡度相同时,最大逆温差值随山坡的总高度差的增大而减小。
抽穗期高温胁迫对水稻开花结实的影响
谢晓金;申双和;李秉柏;刘春雷;周千;
2009, 30(02):  252-256. 
摘要 ( 9709 )   PDF (632KB) ( 12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常规稻南粳43和杂交稻常优2号为试验对象,通过在人工气候箱中进行高温处理,研究抽穗期高温胁迫对花药生理机制、花粉活力和籽粒结实率的影响,旨在深入探讨高温对水稻的伤害机理。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水稻花药中的脯氨酸(Pro)、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较对照处理均显著降低(p<0.01),并且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与胁迫时间的延长,其花粉活力、花粉萌发率、结实率、每穗实粒数与单株产量均有所下降,而千粒重的变化较小,说明高温胁迫破坏花药细胞膜结构与功能,影响花粉活力与萌发能力,从而降低结实率与每穗实粒数,最终导致产量下降。两个水稻品种相比,高温胁迫对常优2号的花粉活力、花粉萌发率以及结实率的伤害都明显小于南粳43,说明常优2号耐热性稍强于南粳43。相关分析表明,常优2号与南粳43品种的结实率与花粉活力和花粉萌发率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因此影响水稻结实率降低的原因之一可能是花粉活力与花粉萌发率的降低。研究结果可为江淮地区生产中防御高温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修正帕默尔干旱指数在农业干旱监测中的应用
叶建刚;申双和;吕厚荃;
2009, 30(02):  257-261. 
摘要 ( 9917 )   PDF (703KB) ( 11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提高对农业干旱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本文通过分析帕默尔干旱指数原理,结合农业干旱发生的特征,在计算土壤水分的过程中引入了作物系数和胁迫系数,同时修正农业干旱的持续时间,缩短计算干旱的时间步长,并利用山东省23个站点1961-2007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建立用于农业干旱监测的逐旬帕默尔干旱指数。与农业干旱发生的实际情况对比表明,修正后的旬帕默尔干旱指数能准确地反映土壤水分变化,提高了对短期干湿变化的敏感度,整个旱情变化过程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对监测农业干旱具有实际意义。
辽宁省玉米螟发生程度的气象预报模型
张淑杰;张玉书;吴微微;蔡纪新;武晋雯;
2009, 30(02):  262-266. 
摘要 ( 8239 )   PDF (619KB) ( 10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玉米螟是辽宁省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呈大发生的趋势,气象条件对其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利用1991-2004年玉米螟的发生资料和气象资料,运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对玉米螟发生发展的气象因子进行分析和模拟,目的是对本地区玉米螟的发生发展进行预报和预测。结果表明:降水是影响玉米螟发生发展的主要因子,化蛹前期、羽化期和卵孵化期的降水对其发生发展影响最大,其次是卵孵化期温度的影响。2005年和2006年的试报结果显示,考虑虫源基数比不考虑虫源基数的预报准确率分别提高9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因此,在对玉米螟进行预报的时候必须考虑虫源基数。所建立模型的模拟结果和试报结果都与实际情况接近,本模型可以用于对玉米螟的发生发展进行预报和预测。
贵州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评价与区划
于飞;谷晓平;罗宇翔;郑小波;
2009, 30(02):  267-270. 
摘要 ( 10053 )   PDF (614KB) ( 119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明确贵州省不同区域内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类型以及综合研究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以县为基本评价单元,基于信息扩散理论、不确定性理论以及风险矩阵法,对贵州省8种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与区划。利用聚类分析将贵州省分为5类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以不同聚类区域为研究对象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求得每种灾害的关联度并据以确定不同聚类区域的主要灾害,分别为:春旱\秋绵雨灾害为主的区域;凝冻\倒春寒\秋风灾害为主的区域;冬季低温\夏旱灾害为主的区域;秋绵雨\夏旱灾害为主的区域;夏旱\暴雨洪涝灾害为主的区域。在灰色关联分析基础上建立了贵州省综合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并计算了贵州省各县的综合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性,利用GIS空间分析进行综合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区划结果表明:贵州农业气象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及中部地区,低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以及东部地区。
宿州春季重旱发生年份的灰色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孙惠合;汪顺勤;晁林海;
2009, 30(02):  271-274. 
摘要 ( 10308 )   PDF (541KB) ( 10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宿州春季严重干旱序列数据偏少,可用传统GM(1,1)模型进行预测,但由于序列变化幅度较大,预测效果不理想。本文利用灰色与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对宿州春季重旱发生年份进行预测,即首先弱化序列变化幅度,并改进GM(1,1)模型导数信息处理方式,构建可逼近精度目标的m-GM(1,1)预测模型,然后应用BP神经网络对m-GM(1,1)模型的残差进行拟合,对m-GM(1,1)预测模型进行修正。结果表明,灰色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的精度(|Q|=0.0045)比单一的1.7-GM(1,1)模型(|Q|=4.18)和传统的单一GM(1,1)模型精度(|Q|=9.36)提高许多。预测2005年后的下一个宿州市春季严重干旱发生年份为2009年,可以作为预报当地春季干旱时的参考,并结合其他方法作进一步预测,为当地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2008/2009年度冬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赵秀兰;李森;延昊;侯英雨;
2009, 30(02):  275-276. 
摘要 ( 9861 )   PDF (487KB) ( 7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8/2009年度冬季(2008年12月-2009年2月),全国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明显偏高,光照基本适宜,利于大部地区越冬作物的安全越冬和生长发育。北方部分冬麦区发生农业干旱,但冬小麦越冬基本未受到影响,仅黄淮西部部分未冬灌的冬小麦受到一定不利影响;2月份几次大范围明显降水过程有效缓解了北方冬麦区的旱情,对冬小麦安全越冬、苗情转化升级和返青生长十分有利。2月中旬后期-3月初,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阴雨天气,致使部分地区油菜等作物生长发育迟缓,长势偏弱。冬季中前期,寒潮天气和阶段性低温影响,对部分地区冬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生长发育不利,但总体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