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编辑部公告
更多>>
汇款信息
邮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科院环发所
邮编: 100081
收款人:《中国农业气象》编辑部
银行:
单位名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账号 : 110060435018002144355
开户行: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农科院支行
联行号:301100000103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100000717807493W
引用排行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8-20
上一期
下一期
封面下载
目录下载
论文
草本植物物候及其物候模拟模型的研究进展
符瑜, 潘学标
2011, 32(3): 319-325.
摘要
(
9405
)
PDF
(919KB) (
18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为深入了解草本植物物候与气候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建立精确的草地植被物候动态模型,更好地模拟和预测天然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本文对国内外草本植物物候及有关草本植物物候模型研究进行了回顾。已有的研究表明物候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气候变化的趋势,且温度、光照和水分等环境因素作为物候的主要驱动力在不同的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植物物候模型从简单统计模型,逐渐向可描述生长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动态机理模型发展。但可用于天然草地植被物候模拟的模型较少,仍存在物种单一、适用范围小、缺少机理性研究等问题。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只有加强对天然草地植被物候与非生物因子关系的分析,特别是水分对物候的影响研究,努力探索各个物候期的生理特征,不断验证完善已有物候模型,才能建立起精确的草地植被物候模型服务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
浙江省夏秋季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及趋势演变规律
吴昊旻,杨羡敏,姜燕敏
2011, 32(3): 326-330.
摘要
(
11323
)
PDF
(2070KB) (
9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夏、秋季是浙江省旱涝灾害最为频发的时段,研究夏、秋季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趋势演变规律,对防旱抗涝、防灾减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1971-2009年浙江省65个台站6-11月的逐月降水量资料,利用趋势分析、等值线分布和EOF分解等方法研究浙江省近39a夏、秋季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再运用Morlet连续小波变化及功率谱检验等方法分析降水量的周期性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39a来,浙江省夏、秋季降水量总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约每10a增加10.92mm。在空间上呈现东南沿海地区偏多,其它地区相对偏少的“东-西”向分布特征,在时间上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以6~10a周期的振荡较为明显,并且8.7a周期振荡最显著,功率谱通过了95%的置信度检验。
新疆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插值方法研究
王智,吴友均,梁凤超,常顺利,师庆东
2011, 32(3): 331-337.
摘要
(
10851
)
PDF
(2266KB) (
10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新疆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插值效果,通过增设模拟气象站点、补充实测站点数据空间变异性信息,采用确定性函数和地统计学的综合插值方法进行新疆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插值与比较验证分析。结果表明:(1)利用地统计方法分析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最佳抽样间距,确定气象站点影响区,建立降水量与经纬度、高程、坡度、坡向、NDVI间的多元回归方程,增设模拟气象站点,可以有效增加降水量空间变异信息,显著提高降水量空间插值效果。(2)通过对比发现,反距离加权法(IDW)、复二次径向基函数法(MRBF)和普通克里格法(OK)3种空间插值方法中,MRBF的插值效果最好,是该地区降水空间分布的最适插值方法。(3)在新疆地区采用逐步综合的方法,即以多元回归方法增设模拟气象站点和MRBF进行年降水量空间插值,全面考虑影响因子与空间变异性,去除了多元回归带来的“边界效应”,弥补了实测降水量空间信息,得到了具有较高精度的年降水量数据集。
黔东南地区近49年的气候变化特征
杨再禹,龙先菊
2011, 32(3): 338-345.
摘要
(
11746
)
PDF
(6808KB) (
13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黔东南地区16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9年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和墨西哥帽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黔东南地区近49a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和日照的地理分布及气候特征、年际变化趋势等。结果表明:黔东南地区近49a来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趋势不显著,而平均最低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其上升速率为0.146℃·10a
-1
;且具有3a、17a和36a的振荡周期特征,同时年平均气温具有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部的等值线呈经向分布的特征。年平均降水量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显著但暴雨日数有显著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具有3a和18a的准周期变化特征,同时呈由东向南、由西向北递减的趋势。年平均相对湿度的线性变化趋势也不显著,但具有3a、8a和11a的振荡周期变化特征。年平均日照时数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其下降速率为25.835h·10a
-1
,且具有4a、10a和20a的振荡周期变化特征。黔东南地区近49a来总体上气候向暧干方向发展,同时还具有气温偏高时,降水量就偏少;气温偏低时,降水量就偏多的气候特征。
华北低丘山地栓皮栎人工林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与撂荒地的差异
王平, 张劲松, 孟平, 陆森, 高峻, 吕海燕
2011, 32(3): 346-349.
摘要
(
10623
)
PDF
(798KB) (
7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0年4-10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晴天条件下华北南部低丘山地29a生的栓皮栎人工林林地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与撂荒地的差异。结果表明:(1)撂荒地和栓皮栎林土壤呼吸速率月变化趋势均呈单峰曲线,且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份。测定时期内的栓皮栎林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为601.69mg/m
2
,比撂荒地的1007.96mg/m
2
约低40.3%。(2)影响撂荒地和栓皮栎人工林地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因子是土壤温度,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不明显,且撂荒地与栓皮栎林地在土壤5cm深处的Q分别为2.702、2.573。
近50年福建省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彭云峰,王琼
2011, 32(3): 350-355.
摘要
(
13064
)
PDF
(2906KB) (
13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福建省64个站1961-2008年逐月日照时数以及对日照有影响的总云量、低云量、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等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a福建省的年日照时数呈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平均减速为71.7h/10a,闽南地区减速最大。四季日照时数也表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减速为13.8~26.5h/10a,以夏季减速最大,秋季减速最小;最近30a夏季日照时数的减幅更大,春、秋季则呈增加趋势。从年代际变化看,20世纪60-70年代四季日照充足,均为正距平;80年代夏季偏多,其它三季为负距平;90年代春季正常,其它季节偏少。年日照时数异常偏多出现在1963、1971年,但从未出现过异常偏少年。年、季日照时数减少与低云量增加关系密切,而冬季日照时数的减少还与水汽压的增加有关。
垫料型猪舍春夏育肥季节的氨气和温室气体状况测试
朱志平,康国虎,董红敏,陶秀萍
2011, 32(3): 356-361.
摘要
(
9965
)
PDF
(1237KB) (
9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规模化猪场内选择垫料育肥猪舍作为试验舍,以传统水泥地面育肥猪舍作为对照,利用多气体分析仪对试验舍和对照舍春夏两个育肥季节的NH
3
、CO
2
、CH
4
和N
2
O含量进行了连续3d的监测。结果表明:试验舍NH
3
、CO
2
、CH
4
和N
2
O的平均含量分别只有对照舍的40%、70%和77%,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夏季由于温度高,垫料易于厌氧发酵,加大了CH
4
排放,试验舍CH
4
平均含量高于对照舍,但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89),春季试验舍的CH
4
平均含量低于对照舍,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舍中NH
3
含量变化在春季和夏季无显著差异(P=0.072),CO
2
、CH
4
和N
2
O则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夏季试验舍CO
2
含量低于春季,但NH
3
、CH
4
和N
2
O含量高于春季试验舍。说明垫料型猪舍能够改善舍内环境,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杨梅大棚内气温预测模型研究
金志凤,符国槐,黄海静,潘永地,杨再强,李仁忠
2011, 32(3): 362-367.
摘要
(
8833
)
PDF
(959KB) (
10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2009年12月-2010年5月塑料大棚内外观测的气象数据,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杨梅生产大棚内的最高、最低气温预测模型,根据逐时转化系数计算出棚内相应的逐时气温,达到逐时预报大棚内气温的目的。通过模拟回代和对独立试验数据的验证,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对大棚内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和逐时气温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0.8℃、1.4℃和0.7℃,精度明显高于同时利用逐步回归法建立的模型。该模型所需参数少,实用性强,模拟精度高,可为设施杨梅气象服务和环境调控提供依据。
干旱年份地膜覆盖模式对春小麦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张淑芳,柴守玺,蔺艳春,常磊,杨长刚
2011, 32(3): 368-374.
摘要
(
13935
)
PDF
(1237KB) (
10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采取不同地膜覆盖方式,研究了春小麦地膜覆盖的水分效应。结果显示,覆膜可显著提高土壤表层(0-20cm)墒情,但在拔节后土壤深层墒情覆膜明显不如露地。从200cm土体全生育期平均水分状况来看,地膜覆盖的耗水量比对照少;6种模式中,甘谷模式和甘肃模式的秋覆膜的土壤水分状况明显优于露地;覆膜的春小麦产量高于露地(平均增产率44-45%,增产711.45kg\hm
2
),且秋覆膜的平均产量略高于春覆膜。试验表明,覆膜春小麦在更干旱土壤上获得更高产量的水分保障和增产机制是能有效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同时把深层的水分输送到表层。
西北地区近49年生长季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敏感性分析
曹雯,申双和,段春锋
2011, 32(3): 375-381.
摘要
(
12139
)
PDF
(2017KB) (
8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西北地区126个站点1961-2009年的生长季参考作物蒸散量(ET
0
)对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和太阳总辐射的敏感系数,并对敏感系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生长季ET
0
对太阳总辐射最敏感,其次是气温和相对湿度,对风速的敏感性最低。气象要素分布的不均匀性导致敏感系数的空间差异显著,气温和风速的敏感系数在西风带气候区较大,相对湿度敏感系数在较湿润地带形成高值区,太阳总辐射敏感系数南部明显大于北部。生长季内,各气象因子的敏感系数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气温和太阳总辐射的敏感系数呈单峰型分布,风速敏感系数呈单谷型分布,相对湿度敏感系数的绝对值持续上升。49a来,太阳总辐射敏感系数显著上升,相对湿度敏感系数明显下降,其趋势系数均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而气温和风速的敏感系数以波动为主,无明显变化趋势。
基于GIS的广东荔枝种植气候区划
丁丽佳,王春林,郑有飞,凌良新,谢松元
2011, 32(3): 382-387.
摘要
(
10989
)
PDF
(1706KB) (
11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广东1980-2009年气候资料为基础,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不同熟性荔枝进行气候适宜性区划,为广东荔枝生产布局、品种调整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广东荔枝生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得出早、中、晚熟荔枝的气候适宜度区划指标有4个:年平均气温、历年极端最低气温、荔枝花芽形态分化关键期的平均气温及开花坐果期的降水量,每个指标分3级,对应适宜、次适宜、不适宜。建立了区划指标的空间分析模型。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系统支持下,运用模型进行了区划指标的小网格点推算及早、中、晚熟荔枝的气候区划。得出广东适宜中熟荔枝种植的面积最大,达666.53万hm
2
;其次是早熟品种,为527.45万hm
2
;晚熟荔枝受气温和降水的共同制约,适宜种植的面积较小,为425.25万hm
2
。
赣州近30年气候变化对双季早稻产量的影响
谢远玉,张智勇,刘翠华,张红林,聂秋生,张瑞祥
2011, 32(3): 388-393.
摘要
(
11086
)
PDF
(1294KB) (
8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赣州市1980-2009年逐日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资料为基础,对赣州双季早稻生长期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早稻气象产量与其生长期气象因子间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近30a早稻的单产随时间呈增加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呈线性增长,90年代后期开始增长速度明显放缓;(2)近30a早稻生长期的气温总体呈增加趋势,升温速率为0.35℃/10a,90年代末以前增温不明显,但随后气温跳跃上升,其中2000-2009年的平均气温比90年代上升了0.7℃,气温与早稻产量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气候变暖对早稻增产起抑制作用;(3)近30a早稻生长期的降水量呈减少态势,其递减速率为157.6mm/10a,降水量与早稻产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早稻生长期间降水量由多变少,并有逐年减少趋势,降水不足将是影响未来早稻高产的主要因子之一;(4)近30a早稻生长期的日照时数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但年际间和年代际间的变幅都较大,日照时数与早稻产量呈明显的负相关,表明日照太强对早稻生产有不利影响;(5)近30a早稻灌浆乳熟期的气温呈明显增加趋势,特别是从90年代后期开始“高温逼熟”天气明显增多,且灌浆乳熟期气温与早稻产量存在明显的负相关,灌浆乳熟期的高温热害也是影响赣州早稻优质高产的关键因子之一。
马铃薯茎叶生长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分析
宋玉芝,金鑫,马国飞,袁海燕,王连喜,李剑萍
2011, 32(3): 394-398.
摘要
(
11161
)
PDF
(1134KB) (
8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择宁薯4号和陇薯3号为测试品种,于2008年4月13日和20日分两个播期进行田间试验,在全生育期每10d观测马铃薯茎叶干重数据,以同期的积温、累计降水量和累计日照时数为关键气象因子,对不同播期、不同栽培方式、不同品种马铃薯的单株茎叶干重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4月13日播种的未覆膜宁薯4号的茎叶单株干重与积温、累计降水量、累计日照时数的相关性显著高于陇薯3号(P<0.01),说明其对这些气象因子的敏感性较高;4月20日播种的未覆膜宁薯4号对积温的敏感性比陇薯3号高;覆膜的宁薯4号,4月13日播种的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显著高于4月20日播种的(P<0.01),说明4月13日播种对气象因子敏感性更强;4月20日播种的覆膜宁薯4号和未覆膜的均对积温最敏感,每增加100℃·d的积温,覆膜比未覆膜的单株茎叶干重增加0.6g,且覆膜栽培下的单株茎叶干重总体上高于未覆膜栽培的,说明覆膜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更强。综上所述,在西吉县选择4月13日播种宁薯4号覆膜生产效果更好。
河北省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代立芹,李春强,魏瑞江,于长文
2011, 32(3): 399-406.
摘要
(
12706
)
PDF
(2006KB) (
14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定量评价气象要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采用逐日气象要素和统计方法,建立了河北省冬小麦各生育期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并分析了1981-2010年逐年冬小麦各生育期气温、降水、日照和气候适宜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冬小麦生育期内日照和气温适宜度较高,降水适宜度最低且变异系数最大。日照适宜度以冬小麦分蘖期最小,变异系数最大;降水适宜度以拔节-抽穗期最小,变异系数最大;气温适宜度以越冬-返青期最小,分蘖期变异系数最大。全麦区气温适宜度高值区分布在西北部,低值区分布在东南部;降水适宜度高值区分布在东北部,低值区分布在东南部;日照适宜度高值区分布在北部,低值区分布在南部。多年气候适宜度变化趋势为:全生育期日照适宜度显著下降,气候适宜度缓慢下降,气温和降水适宜度无明显变化趋势。气候适宜度下降主要由各生育期日照、越冬期和灌浆期气温适宜度下降引起。
气候变暖对内蒙古三种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影响的初步分析
高涛,陈彦才,于晓
2011, 32(3): 407-416.
摘要
(
12127
)
PDF
(1304KB) (
9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采集、整理和分析了内蒙古10个产粮盟(市)3种主要粮食作物即小麦(1961-2008年)、玉米和马铃薯(1979-2008年)的单产数据和农区58个气象站的气温及降水量资料(1961-2008年)的基础上,归纳了内蒙古农区作物生长期的气候特征,计算了干燥度指数;利用统计回归模型分析了干旱对单产的影响并计算了影响系数,预估了未来不同增温幅度和降水量配置的温湿条件下粮食作物气象单产的变化,提出了当地应对气候变化、保证粮食产量的建议。结果显示:农区作物生长期的气温在近48a间呈上升趋势,2001-2008年10个盟(市)平均温度比气候均值(1971-2000年平均值)增加了09℃,同期降水量比气候均值减少了489mm;农区3种作物生长期的干燥度指数逐年代上升,特别是近8a(2001-2008年)小麦、玉米、马铃薯生长期干燥度指数比20世纪60年代分别上升了129、182和149,说明近8a的干旱比60年代严重;干旱对气象单产的影响系数表明,内蒙古农区作物受干旱影响均比较显著,赤峰、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的气象单产受干旱影响较大,呼伦贝尔市和巴彦淖尔市受干旱影响较小;对单产变化的预估结果表明,降水量维持在气候均值水平时,温度如果增加02℃、05℃和10℃时绝大多数盟(市)会减产,增温幅度越大,减产越多;当增温02℃时,降水量增加越多增产幅度越大;增温05℃时,只有降水量增加20%以上才有望增产;温度增加10℃,降水量增加30%时大多数盟(市)仍会减产,仅在个别盟(市)有可能增产。
基于NOAA/AVHRR遥感资料的锡林郭勒草地植被变化特征
贺俊杰
2011, 32(3): 417-422.
摘要
(
7980
)
PDF
(2245KB) (
6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2005-2008年历年8月份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差值变化和5月上旬-7月中旬历旬降水量与牧草产量关系的综合分析,探讨了锡林郭勒草地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锡林郭勒草地大部地区各年度同期植被指数变化明显,植被指数差值增大的面积逐年增加,植被长势均好于前1年; 3a 草地植被指数差值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表明该地区草地植被退化明显。草地地表植被变化和牧草产量波动与6月下旬降水量显著相关。定期监测草地地表植被变化特征,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夏玉米生育期识别方法初探
陆明,申双和,王春艳,李茂松
2011, 32(3): 423-429.
摘要
(
10752
)
PDF
(2785KB) (
14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河南省鹤壁市农业气象试验站夏玉米整个生育期的田间观测,利用“农情1号”田间监测设备定期采集不同生育期玉米的图像资料,分析测点内玉米群体图像特征,结合多种颜色特征参数实现对田间玉米主要生育期的识别。针对玉米不同生育期,分别采用RGB颜色空间提取绿色像素值占整幅图像比例和HSL颜色空间提取黄色像素值占整幅图像比例进行判定;针对田间杂草影响图像颜色的提取,提出基于区域标记的小面积消去算法消除图像中部分杂草的干扰;针对图像中湿润土壤对提取黄色像素值的干扰,提出结合HSL颜色空间S分量消除湿土颜色。经过与人工观测对比,结果表明:利用颜色特征参数对夏玉米主要生育期进行识别是可行的,正确识别率达到94.26%。
1982-2010年松花江流域植被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
韩佶兴,王宗明,毛德华,宋开山,任春颖
2011, 32(3): 430-436.
摘要
(
12022
)
PDF
(2587KB) (
6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1982-2010年GIMMS和MODIS两种遥感数据集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分析了松花江流域植被NDVI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植被覆盖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山区NDVI值明显高于中部平原区。过去29a间,〖JP2〗松花江流域植被NDVI稳定性较强,总体上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有明显的阶段性:1982-1990年植被NDVI持续增加;1991-1997年相对稳定,1997-2003年呈波动降低趋势,2003-2010年缓慢上升。基于像元的相关分析表明,松花江流域NDVI与气温和降水量间均具有很强的相关性(P<0.01),而且植被NDVI变化受气温影响程度强于降水,针叶林是松花江流域受气温影响最大的植被类型。
基于DEM的乌鲁木齐河流域降水量时空变化分析
张山清,普宗朝
2011, 32(3): 437-443.
摘要
(
10176
)
PDF
(9898KB) (
10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乌鲁木齐河流域9个气象站1961-2009的逐月降水量资料,采用三维二次趋势面宏观地理因子模拟与反距离平方加权残差订正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全流域年降水量变化倾向率、突变前后降水增量、年和各月降水量多年平均值以及年降水量变异系数等降水量气候要素空间分布数学模型。在ArcGis平台上进行数据栅格化处理,实现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的乌鲁木齐河流域降水量时空变化的精细化分布式模拟。结果表明:(1)196l-2009年,乌鲁木齐河流域年降水量平均以1529mm/10a的倾向率呈显著(P<0.05)的递增趋势,并于1987年发生了突变性增多,但各地降水量增多倾向率和突变前后降水增量差异明显,总体表现为海拔越高的区域,降水量增多越明显。(2)乌鲁木齐河流域年降水量的空间差异十分明显,流域末端的北部平原降水量不足250mm,向南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量渐增,在海拔1900-2200m的天山北坡中山带出现降水量为550~600m的最大降水带,之后,随着海拔高度的继续上升,降水量又呈减少趋势,至3500m以上的河流源头区域,年降水量不足450m。(3)年降水量变异系数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即海拔越高的区域降水量的年际间波动相对越小。(4)年内逐月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冬季(12-2月)降水较少,各月降水量的高值区主要在低山带和山前洪积、冲击平原,而降水量的低值区在海拔2500m以上的高山带。春季(3-5月)降水量较冬季多,降水量的高值区也逐渐向高海拔山区上移,而降水量低值区则由南部高山带逐渐向北部平原迁移。夏季(6-8月)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各月降水量的高值区逐渐上移到海拔2000-4000m的中、高山带,而降水量低值区在北部平原地带。秋季(9-11月)降水量逐渐减少,最大降水高度带也向低海拔区域移动,而降水量低值区则向中、高山带上移,至11月,最大降水带回复到低山带和山前洪积、冲击平原地带,最少降水带再次上升到2500m以上。
新疆阿勒泰地区暖季S干旱指数变化特征分析
庄晓翠,赵正波,杨森,张林梅
2011, 32(3): 444-450.
摘要
(
11554
)
PDF
(2673KB) (
9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新疆阿勒泰地区1961-2009年7个测站暖季(4-10月)月降水量与无降水日数定义了S干旱指数,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Morlet小波变换对该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指数能较好地反映阿勒泰地区的干旱情况。暖季近49a来极端干旱和极端湿润出现了3a和1a;区域中,东部两站无极端干旱年,其它站有极端干旱年;布尔津和吉木乃站有1a和2a的极端湿润年,其它站无极端湿润年。各季中,春秋季分别出现了2a和1a极端干旱年,无极端湿润年;夏季出现了2a极端干旱年和3a极端湿润年;各区域极端干旱和极端湿润年分布较复杂。暖季20世纪80、90年代以湿润为主,其它时间以干旱为主;春季60年代以干旱为主,其它时间以湿润为主;夏季年代变化基本与暖季一致;秋季60、80年代以湿润为主,其它时间以干旱为主。该地区暖季及各季S指数趋势变化不显著。小波分析表明,S指数存在着明显不同的年代际和年际尺度的周期变化。
朝阳市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干旱灾害风险预测
张琪,张继权,严登华,佟志军,刘兴朋
2011, 32(3): 451-455.
摘要
(
8983
)
PDF
(844KB) (
9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辽宁省朝阳市1970-2006年逐旬降水量数据和玉米产量数据,采用多尺度SPI指数、判别式分析法、滑动直线平均法建立玉米干旱灾害风险预测模型,以探寻一种预测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干旱灾害风险的新方法。结果显示,模型预测准确率随着生育阶段的推进不断提高,平均可达83.8%;模型对高风险、低风险、无风险组预测的准确率不同,其中高风险预测准确率最高,可达90.9%,无风险组最低,为78.9%;其中乳熟阶段准确率提高幅度最大,由前一阶段的67.6%提升到83.8%,表明乳熟阶段是否干旱对最终产量影响更明显,是玉米的关键生育期。研究表明,将多尺度SPI与判别式分析法相结合进行风险预测准确率较高,能够满足业务服务需求,尤其适合于干旱为主导灾害的地区。
近47年来河南省冬小麦干热风灾害的变化分析
成林,张志红,常军
2011, 32(3): 456-460.
摘要
(
9089
)
PDF
(1724KB) (
12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冬小麦干热风的国家气象行业标准,利用河南省118个观测站1961-2007年历年冬小麦生长后期的逐日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当地冬小麦高温低湿型干热风灾害的成灾范围、发生频率等的变化。结果表明:近47a来,与河南省冬小麦干热风密切相关的14:00风速显著减小,并在1983年前后发生了气候突变,其它气象因子变化不明显;在干热风灾害整体减弱的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等级干热风发生范围与天数均趋于增加,尤其是轻干热风涉及的台站占总台站的比例每年递增达2.01个百分点,发生天数每年递增达0.07d;按照30a滑动平均统计,各等级干热风灾害的频率总体上是降低的,但最近30a又有反弹趋势。
湖南省水稻生产干旱灾害风险区划
罗伯良,黄晚华,帅细强,谢佰承,彭莉
2011, 32(3): 461-465.
摘要
(
9529
)
PDF
(1299KB) (
11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湖南中、晚稻生产干旱灾害为研究对象,从水稻干旱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成灾环境、承灾体的脆弱性等方面选取灾害频率、灾害受灾率、灾害强度、水稻生产水平等评价因子,利用人类生存环境风险评价法,建立了湖南中、晚稻生产干旱灾害评价模型,应用GIS软件给出了湖南水稻生产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湖南南部和怀化的辰溪、靖州、通道为湖南中、晚稻生产干旱灾害中高风险区,其它大多数地区为干旱灾害低风险区或轻微风险区。
库尔勒地区梨木虱灾害的气象等级预报模型
黄健,郭铁群
2011, 32(3): 466-470.
摘要
(
8070
)
PDF
(693KB) (
9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梨木虱(Psylla Chinese Yang et Li)是新传入新疆的危险性害虫,为减少其灾害损失,本文将梨木虱灾害发生的气象等级进行划分,并通过对库尔勒梨园实际调查和历史资料的分析研究,寻找与梨木虱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的气象因子,建立梨木虱卵量等级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在2000-2002年和2010年,高温是抑制梨木虱生长发育的最主要气象因子;在0~22.5℃气温范围内其生长发育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在225℃以上随温度升高而减缓,35℃以上时就呈现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用该模型对梨木虱发生灾害进行预测检验,效果良好,这为梨木虱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农业防灾减灾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蒙古地区玉米螟发生的气象条件适宜度预报
武荣盛,陈素华
2011, 32(3): 471-474.
摘要
(
11364
)
PDF
(778KB) (
11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内蒙古地区1971-2005年的气象数据和玉米螟发生资料,结合玉米螟的生理气象指标,运用相关分析方法选取影响玉米螟发生的关键气象因子,假设玉米螟发生的气象条件适宜度为各气象因子确定的适宜等级与相应权重乘积的总和,建立了内蒙古地区玉米螟发生的气象条件适宜度预报方程;2006-2010年的试报结果表明,预报等级与实际发生程度基本一致,说明所建立的预报方程可以用于当地玉米螟发生程度的预报和预测。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干旱预测研究
樊高峰,张勇,柳苗,毛燕军
2011, 32(3): 475-478.
摘要
(
9228
)
PDF
(601KB) (
9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支持向量机(SVM)是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一种智能学习方法,可以用来解决样本空间的高度非线性的模式识别等问题。干旱是气候因子非线性复杂关系相互作用造成水分严重亏缺的一种气候异常反映,本文选择SVM方法,利用8月南方涛动指数、副高强度指数、极涡强度指数等15项因子,基于径向基核函数建立浙江省秋季的干旱预测模型,应用交叉验证方式确定最优模型参数,并进行了预测,对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建立的干旱预测模型能直接对秋季干旱进行预测,并且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为气候预测从气候要素预测到气象灾害预测提供一种有效途径。
2011年春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曹云,宋迎波,郑昌玲,王文峰,李祎君
2011, 32(3): 479-480.
摘要
(
10112
)
PDF
(1052KB) (
7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1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略偏高,日照偏多,但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值。大部农区春季光热条件较好,利于夏收粮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春播进展总体较为顺利;但北方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受降水偏少影响,部分地区旱情较为严重,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江南、华南西部、西南地区东部多低温阴雨寡照天气,不利于水稻播种育秧及旱地作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