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编辑部公告
更多>>
汇款信息
邮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科院环发所
邮编: 100081
收款人:《中国农业气象》编辑部
银行:
单位名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账号 : 110060435018002144355
开户行: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农科院支行
联行号:301100000103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100000717807493W
引用排行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2卷 第增刊期 刊出日期:2011-10-31
上一期
下一期
封面下载
目录下载
论文
近49年德州浅层地温的变化特征分析
代玉田,裴洪芹,杨玉霞
2011, 32(增刊): 1-4.
摘要
(
11337
)
PDF
(481KB) (
12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德州气象站1961-2009年0-20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研究了近49a德州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特征及与降水和气温的关系。用九点二次平滑技术来滤除要素序列的年代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JP2〗浅层各季节平均地温均呈升高趋势,升温速率为0.22~0.485℃/10a,春季和秋季最大,夏季最小;各层年平均地温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为偏冷阶段,90年代中后期至今为偏暖阶段;气温升高及降水减少是影响地温上升的主要原因。〖JP3〗研究结果对于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适当调整种植区划和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具有参考价值。
鲁西南木本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张翠英,司奉泰,杨旭,樊景豪
2011, 32(增刊): 5-8.
摘要
(
10210
)
PDF
(780KB) (
9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1983-2009年鲁西南地区木本植物物候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鲁西南地区木本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探讨了木本植物物候与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及降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近27a年平均气温逐渐升高,年降水量也有偏多趋势,年累计日照时数逐渐减少。(2)毛白杨、旱柳、榆树芽开放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提前;展叶期、开花期等春季物候期也相应提前;植物生长季长度逐年延长。(3)在各种气候因子相关分析中,气温对植物物候的影响最显著,日照时数次之,降水量最弱。植物的芽开放期、开花期、展叶期与1-4月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随着气温的升高,日照时数增加,毛白杨春季物候期提前明显,旱柳、榆树物候期也有提前趋势;降水量对物候期影响最弱。
华北区域近50年气候态类型变化分析
马京津,张自银,刘洪
2011, 32(增刊): 9-14.
摘要
(
7576
)
PDF
(2532KB) (
7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1961-2009年近50a华北区域均一化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并结合柯本气候分类法,研究该地区气候态类型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09年,华北区域平均增温幅度为0.44℃/10a,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9.3mm/10a。空间变化趋势表明,华北区域全区均呈增温趋势,其中,内蒙古中部和东部、河北南部的部分地区升温最为明显,超过0.6℃/10a。华北区域年均温0℃和5℃等值线在2000-2009年较20世纪60年代有较明显的北移现象,尤其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更为明显。近50a华北区域250mm降水分界线有较大波动,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东北部锡林郭勒至呼伦贝尔地区,近10a等值线东移最为明显,表明降水明显减少。柯本气候分类法分析表明,1961-2009年,华北区域气候呈现了暖干的变化趋势,部分站点从“非干旱-干旱”气候类型变化到“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部地区,但华北区域整体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大同市近40年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
何正梅
2011, 32(增刊): 15-18.
摘要
(
9481
)
PDF
(921KB) (
14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大同的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演变趋势,利用大同市8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0年的气温资料,对全市近40a的极值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极端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线性升高趋势显著,平均每10a升高0.5℃和0.3℃;极端最低气温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代际变化特征突出;低于-25℃的极端寒冷日数线性下降趋势不明显,而高于33℃的极端炎热日线性增加趋势显著,平均每10a增加1.3d;年平均日较差则在2000年以后明显增大。
内蒙古地区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分析
李秋月,潘学标,王丽,李克南
2011, 32(增刊): 19-23.
摘要
(
11008
)
PDF
(2757KB) (
10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地区有不同类型草地,也有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对气候变化敏感,分析该地区气候干湿变化,对当地采取适应气候变化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内蒙古地区1961-2005年日平均温度、年平均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等主要气象要素资料,计算内蒙古地区湿润系数,综合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地区气候资源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45a来,内蒙古地区年平均温度上升,T≥0℃积温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内蒙古东部及东北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有增加趋势,西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则呈减少趋势;〖JP2〗荒漠、半荒漠、草甸草原景观面积呈增加趋势,典型草原、森林草原及森林类型区面积呈减少趋势。气候变化背景下,生长季延长给内蒙古东部湿润区的农林业生产带来机遇,但大部分地区荒漠化趋势加剧,草原生态系统脆弱性加剧,给农牧业生产与生活带来新的风险。
福建省年极端低温的分布及其参数估计
林晶,陈惠,陈家金,张春桂,杨凯,李丽纯
2011, 32(增刊): 24-27.
摘要
(
7477
)
PDF
(919KB) (
9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福建省67个气象站50a(1961-2010年)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福建省极端低温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应用耿贝尔分布函数对各站的年极端气温进行了概率计算,计算过程中耿贝尔分布函数分别采用了2种参数估计方法:矩法和耿贝尔法,结合2种表征参数估计优良性的指标,对不同的参数估计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矩法时拟合效果较好;在推算不同重现期的年极端最低气温时,用耿贝尔法较好。
近30年来黑龙江省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王秀芬,杨艳昭,尤飞
2011, 32(增刊): 28-32.
摘要
(
11216
)
PDF
(1095KB) (
11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黑龙江省30个气象观测站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和累积距平法,分析了1980-2009年黑龙江省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期揭示黑龙江省近30a来的气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55℃/10a,从季节来看,以冬季升温最快,其中又以1月份升温最快(0.86℃/10a);(2)年降水量表现为明显的减少趋势,其中夏、秋2个季节降水减少显著;(3)年均温增温幅度在空间上总体表现为南高北低的趋势;年降水量减少幅度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南部和三江平原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北京及周边地区冬季低温变化特征分析
张英娟,孟伟,陈大刚,郭文利,王冀
2011, 32(增刊): 33-37.
摘要
(
8724
)
PDF
(2308KB) (
9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北京及周边地区21个台站的均一化日最低气温资料,通过百分位法定义了不同台站的逐日极端低温阈值,分析了冬季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率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极端低温的变率和趋势及其频次变化周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58-2006年北京及周边地区冬季极端低温天数呈减少趋势,极端低温减小速率的最高值位于北京、河北的保定、石家庄及邢台,大多地区基本都在-11d/49a左右。从区域平均来看,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极端低温发生的频率迅速减小。近49a来,除了天津塘沽区、河北沧州东部及邢台南部地区最低气温高于-20℃外,其余地区最低气温均低于-20℃。极端最低气温整个线性变化梯度呈西北-东南方向,其变化趋势呈显著增加。增幅最大的地区位于河北的邢台,变率高达1.4℃/10a。河北承德-北京-石家庄一带变化速率均在1.0℃/10a以上。冬季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均是从1970年前后呈现减少趋势,且均发生了突变现象,但突变的时间不一致。北京、天津及河北南部地区极端低温事件减少频次突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河北北部及东部部分地区减少突变主要发生在70年代中后期。低温事件发生频次均具有7~9a的周期振荡。研究结果对华北地区冬季设施保护及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辽宁西部地区光热水资源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周广学,李普庆,周晓东
2011, 32(增刊): 38-41.
摘要
(
8689
)
PDF
(763KB) (
8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辽西地区1960-2009年的气象资料,应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重点分析了近50a来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辽宁西部地区光热水资源的变化趋势,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a来,辽宁西部光照资源下降幅度较大,年日照时数趋势减少406h;年平均气温和年≥0℃积温呈现明显的升高趋势,年平均气温趋势升高1.7℃,年≥0℃活动积温增加307℃·d;降水呈现出减少趋势,年降水量趋势减少62mm,在年代际尺度上波动显著。对于光照资源丰富的辽西地区来说,日照时数减少还未表现出不利影响;而气温升高、降水减少使该地区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这将对辽西农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本文通过对光温水资源变化趋势的研究,旨在提高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认识,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近30年昌都地区霜的变化特征分析
孙晓光,王腾,李白萍,陆奎勇,姜子平
2011, 32(增刊): 42-46.
摘要
(
9763
)
PDF
(973KB) (
8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昌都地区7个站点的气象观测资料建立时间序列,运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分析1980-2009年30a昌都地区霜的分布特征、变化趋势以及初终霜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初霜期明显推迟,终霜期有所提前,无霜期延长明显(P<0.01),近30a约增加36d,进入21世纪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无霜期延长主要是由该地区温度升高引起的,其中,月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最低地面温度的贡献较其它温度项大。研究霜的变化特征旨在为农牧业生产的调整和布局提供参考。
辽宁西部农村环境近50年最高最低气温变化
梁群,张国林,刘月英,包浩
2011, 32(增刊): 47-50.
摘要
(
9508
)
PDF
(616KB) (
8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择周边环境近50a相对改变较小,位于农村的气象观测站资料,应用序列相关和气候倾向率等统计方法,分析辽西农村环境下的气温趋势变化。结果表明:辽宁西部农村近50a年平均气温增暖幅度远小于周边城市的增温幅度。就年均值而言,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呈增温趋势,其中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序列相关显著,增温明显。四季平均最高气温呈增温趋势,其中冬季、春季和秋季增温明显,冬季是增温的主要时段;四季平均最低气温上升、下降均不明显。周边城市升温幅度是辽宁西部农村的2.6倍。日最高气温是升温的主体,日最低气温不存在升温趋势,这一点与众多专家的研究结果不同。本研究在对研究对象气象站的选择时,尽量避开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旨在为研究农村气候变化,描述农村气候特征,评价农村气候生态环境提供客观的依据。
秸秆覆盖对红壤旱地作物生长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彭春瑞,陈先茂,钱银飞
2011, 32(增刊): 51-54.
摘要
(
8443
)
PDF
(693KB) (
8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红壤旱地秸秆覆盖还田的效应,在江西典型红壤旱地上建立定位试验,以研究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质量演变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为提高红壤旱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依据。4a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1)红壤旱地作物行间秸秆覆盖还田有利于促进作物根系和地上部生长、提高作物产量,作物单产较对照(不覆盖)提高15%~20%;(2)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有机质提高18g/kg、土壤速效N、K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8.0%、8.1%;(3)增加土壤生物活性,土壤真菌、细菌的数量分别较对照增加92.0%、31.1%,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37.6%、19.9%和42.1%;(4)改善土壤结构,土壤容重降低了0.022g/cm3,干旱时土壤含水量较对照高出4个百分点左右。而且随着定位时间的延长,作物增产和培肥改土效果更明显。
福建省2007-2010年年度生态质量气象评价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李丽纯,潘卫华,陈家金,林晶,王加义
2011, 32(增刊): 55-58.
摘要
(
9484
)
PDF
(1766KB) (
89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福建省2007-2010年67个县(市)的地面观测资料和福建省各地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福建省近年来的年度生态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并应用GIS技术和统计推断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福建省各县(市)年度生态质量良好,各县(市)年度评价值介于0.47~0.67;(2)2007-2010年年度生态质量除2008年与2010年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年度差异显著(P<0.05);(3)生态质量的空间分布区域性明显,内陆环境质量优于沿海。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大同市季节性冻土的分布与变化特征
李效珍,何正梅,韩登云,张凤翔
2011, 32(增刊): 59-62.
摘要
(
10205
)
PDF
(716KB) (
10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大同市1961-2008年8个站点地面气象观测记录中的冻土资料,对大同市地面冻结日期、解冻日期、冻结日数及最大冻土深度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0多年来土壤开始冻结期呈推迟的趋势,土壤完全解冻期呈提前的趋势,地面冻结日数相应呈减少趋势,累年最大冻土深度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全市历年平均最大冻土深度变化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但2000年以后较20世纪60-80年代有增加的趋势。
基于RegCM3的贵州石漠化地区农业气象要素分布的敏感性模拟
罗宇翔,陈娟,郑小波
2011, 32(增刊): 63-68.
摘要
(
7789
)
PDF
(6727KB) (
7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现象不但对生态环境,而且对农业气象要素的分布都产生影响。应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在分辨率为20km×20km条件下,通过石漠化(2000年)和非石漠化2组模拟数值实验,检验了石漠化对农业气象要素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漠化引起了该地区农业气象要素空间分布变化。(1)石漠化区域及周边大部分地区的月降水量减少了20~80mm,小部分地区增加,降水的变率加大;(2)部分地区的地面温度上升。在不同的季节,上升的幅度不同,其中春、秋两季的温度增加较为明显,为0.2~2.0℃;(3)在非汛期,石漠化区域地面相对湿度下降2%~8%,但在雨季,石漠化对相对湿度的影响不明显;(4)石漠化区域的总蒸散量略有下降。在夏季,石漠化使该区域的地面蒸发量明显增加。
福建省沿海雾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马治国,张春桂,陈家金,林晶
2011, 32(增刊): 69-73.
摘要
(
8640
)
PDF
(919KB) (
8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近10a来福建省沿海18个气象站的能见度观测资料,分析了雾的气候变化分布规律,包括沿海地区雾的年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沿海的雾发生次数在近10a来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气候倾向率值最大的站是崇武2.4091次/a;雾主要发生在春冬季,夏秋季节很少发生,春冬季节雾占总数的97.86%;雾的年内变化呈现双峰变化特征,主要出现在2-4月;雾以晨雾为主,10:00以后雾气逐渐消散,下午和晚上出现几率较少;福建省中南部沿海地区为多雾的区域,尤其是崇武、厦门和东山最多。研究福建沿海雾的气候分布特征,对进行海雾监测和预警有重要作用。
苏州市酸雨特征及其与大气环境的关系分析
唐丽娟,杨金彪,韩珏靖,赵云武,袁伟红
2011, 32(增刊): 74-78.
摘要
(
10355
)
PDF
(581KB) (
12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苏州市酸雨现状及其与大气环境的关系,应用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352个酸雨观测样本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52个酸雨观测样本中,平均pH值4.5;pH值>5.6的非酸雨所占比例仅8%,其余92%为酸雨,pH值<4.5的强酸雨出现频率高达67%;pH年均值变化不大,存在一定的月际差异;电导率K值在11.9~284 μS·cm-1间剧烈变动,表明大气降水中离子总量差别很大;不同降雨强度时,pH值、K值存在明显差别:大雨和暴雨逢雨必酸,小雨和中雨少数样本pH值>5.6,为非酸雨;K值随雨量增大而减小,说明小雨滴对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吸附作用更明显;pH值与大气污染物SO2、NO2、PM10、PM25质量浓度负相关;选取了2010年3月一次酸雨过程应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北方沙尘水平和垂直传输路径,印证了大气中污染物质可以远距离传播,沙尘中离子成分含量高,可导致降雨K值增大,酸度降低。
闽江口湿地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杨凯,陈彬彬,李丽纯,陈家金,林晶
2011, 32(增刊): 79-82.
摘要
(
7543
)
PDF
(743KB) (
8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取闽江口湿地分布区4个常规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闽江口湿地近50a气候变化特征及对其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闽江口湿地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降水的年际波动大,呈上升趋势,但趋势不显著;各站点的区域热量指数都呈显著增高趋势,区域湿润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幅较小。总的来说,闽江口湿地气候有趋于暖湿的迹象,但变化趋势较不明显,研究结果对于闽江口湿地的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具参考价值。
树脂包膜尿素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袁嫚嫚,叶舒娅,刘枫,李敏,郭熙盛
2011, 32(增刊): 83-87.
摘要
(
7511
)
PDF
(560KB) (
8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树脂包膜尿素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树脂包膜尿素处理比普通尿素处理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施氮素180kg/hm2,树脂包膜尿素和普通尿素按氮素用量7∶〖KG-*2〗3比例掺混基施处理,水稻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最好,其中产量增幅为5.6%~30.5%。减少氮素用量30%,即施氮素126kg/hm2,树脂包膜尿素基施和普通尿素追施按氮素用量6∶〖KG-*2〗4处理,水稻氮肥利用率最高,且水稻产量亦高于普通尿素常规处理。表明树脂包膜尿素可以减少氮肥用量,保证水稻产量,又有利于保护环境。
基于CERES Rice模型分析黔中高原水稻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胡家敏,林忠辉,向红琼,徐永灵,古书鸿
2011, 32(增刊): 88-92.
摘要
(
7352
)
PDF
(807KB) (
10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贵州省花溪站2004-2005年的气象资料以及同期贵州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的水稻种植田间试验资料输入作物模型CERESRice,通过校准和验证获得贵州水稻品种黔两优的遗传参数,利用1962-2006年的气象资料动态模拟该品种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结果表明, 44a来,在黔中高原春、夏季气温略有下降和秋季气温略有增加的气候背景下,水稻模拟产量下降趋势不显著;模拟的水稻开花期有一定的稳定性;分期播种的模拟产量差异不显著,表明当前水稻的播种期合适,同时可适当提前以规避秋风等自然灾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福建省2009年气象条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评价
马治国,陈家金,徐宗焕,杨凯,林晶,李丽纯
2011, 32(增刊): 93-96.
摘要
(
9843
)
PDF
(551KB) (
7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分析福建省2009年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象因子,得出气温为显著偏高,降水量偏少,日照时数正常到偏多。分析了全年气候条件对早稻、中稻和晚稻等3类主要粮食作物生长发育期的影响,总体为农业气候资源条件良好,光温充足,虽然有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但是比较而言利大于弊,有利于作物的发育生长。水稻生长发育期间发生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有低温、台风、暴雨、气象干旱等,这些气象灾害都对农业生产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中造成灾害损失严重的是台风和暴雨。本研究旨在为气象减灾和灾害评估提供参考。
基于GIS的南平市锥栗气候分析与区划
沈长华,曹李兴
2011, 32(增刊): 97-99.
摘要
(
9271
)
PDF
(776KB) (
8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南平市气候分析和锥栗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市地形、地貌特征,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和多层复合方法,结合果树和农业气象专家的研究成果,利用1961-2000年的气象资料和GIS中的数字高程数据,进行南平市锥栗适宜种植区的划分和评价,为闽北锥栗种植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气候因素对鲁西南棉花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翠英,郝振华,景安华,樊景豪
2011, 32(增刊): 100-103.
摘要
(
8980
)
PDF
(691KB) (
9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鲁西南1980-2009年植保部门棉花资料和气象部门气象资料,利用DPS专业版数据处理系统筛选一批影响棉花生长、产量和品质最优势相关气象因子,分析其相关性及对棉花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衣分与7月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8月充足的光照有利于棉花裂铃、吐絮;9月降水量偏多,铃重严重减少。铃重随5月和8月平均气温升高而增加。铃重与5月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光照充足,铃重增加;适宜的降水量对棉花纤维长度有利,降水量过大则棉花纤维长度减小。棉花皮棉及籽棉的产量均与年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气温偏高有利于棉花产量形成。分析气候因素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对发展当地棉花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莎车日平均气温≥5℃初日的变化特征以及对杏树开花期的影响
傅玮东,杨秋莲,李兰
2011, 32(增刊): 104-107.
摘要
(
7817
)
PDF
(579KB) (
8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1961-2010年日平均气温和1983-2010年杏树物候期观测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气温稳定通过5℃初日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杏树开花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0年,莎车县5℃初日呈现较为显著的提早趋势,且各年代际间5℃初日呈波动变化趋势,其中20世纪70、80年代出现最晚,2001-2010年出现最早。杏树开花盛期也呈较显著提早的趋势,其中2001年以来比20世纪90年代提早了4d,比1983-1990年提早了5d。杏树的开花盛期与5℃初日日期呈显著的正相关,利用回归模型开展的杏树开花盛期预报结果显示,其相对误差在±2%。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杏树开花物候期的预测以及春季果树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宁夏酿酒葡萄生育期气象条件及管理措施综述
韩颖娟,张磊,卫建国,曹宁,段晓凤,杨云
2011, 32(增刊): 108-112.
摘要
(
10098
)
PDF
(688KB) (
8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宁夏及西北其它酿酒葡萄种植区酿酒葡萄种植气象条件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宁夏青铜峡、永宁以及芦花台赤霞珠生育期观测数据、宁夏气候特点以及宁夏玉泉营和贺兰山东麓广夏酿酒葡萄种植基地栽培管理经验,总结了宁夏酿酒葡萄各生育阶段的适宜气象条件、不适气象条件对酿酒葡萄生长的影响以及有效降低不利影响的实用栽培措施。本文研究结果已应用于宁夏农用天气预报业务中,为宁夏酿酒葡萄的科学种植、管理和酿酒葡萄农业气象服务提供了依据。
内蒙古东部区粮食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侯琼,李杨,包松林
2011, 32(增刊): 113-117.
摘要
(
9286
)
PDF
(1112KB) (
8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内蒙古东部产粮区25个气象站建站至2005年气象资料与粮豆和主要作物产量资料,分析了作物生长季水热演变规律,及区域作物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50a该区域水热匹配格局发生变化,特别是近20a暖干化趋势明显;(2)降水是影响该地区粮食生产的关键气象因子,春、夏季降水量的匮乏和生长季高温是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3)各作物的第一敏感因子不同。小麦和谷子为降水,玉米为夏季高温,马铃薯产量对7-8月温差和4-5月降水反应敏感。(4)据模型推算,当生长季平均最高气温或温差增加1℃时,有可能使玉米气象产量减少102~192kg/hm2,大豆减产87kg/hm2,马铃薯增产55.5kg/hm2。因此,气候暖干化倾向有可能造成该区域农业产量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有关部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策略提供参考。
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与夏玉米生产潜力的影响
黄川容,刘洪
2011, 32(增刊): 118-123.
摘要
(
11121
)
PDF
(1444KB) (
8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黄淮海平原气象数据、土壤理化数据和作物数据为基础,应用WOFOST作物生长模型,估算了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的光温生产潜力与气候生产潜力,分析了冬小麦、夏玉米生产潜力年变化率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近44a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光温生产潜力分别为6433.5~10592.67kg·hm-2、7786.17~11185.5kg·hm-2,均值分别为9022.18kg·hm-2、9321.46kg·hm-2,可作为补灌区平均最高产量的上限参考值;气候生产潜力分别为1559.17~6724kg·hm-2、6088.33~9053.17kg·hm-2,〖JP2〗均值分别为4083.24kg·hm.-2、7528.21kg·hm-2,分别占光温生产潜力的45.3%、80.8%,可作为雨养冬小麦与夏玉米平均最高产量的上限参考值。总的来说,冬小麦光温潜力、气候潜力呈现上升趋势,44a分别增加了541.64kg·hm-2、1061.15kg·hm-2;夏玉米光温潜力、气候潜力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减少了840.22kg·hm-2、320.59kg·hm-2。〖JP〗本文揭示了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与夏玉米的增产潜力及其空间差异,可为改善管理水平、提高作物产量提供数据支持。
不同气象条件对小油桐品质的影响
熊华,谷晓平,于飞,娄彦萍
2011, 32(增刊): 124-129.
摘要
(
9659
)
PDF
(1564KB) (
7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品质是评价一个物种是否引种成功的重要指标。对小油桐品质的评价可以从小油桐含油率、种子油特性和柴油主要指标来进行。本文收集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气象数据以及小油桐品质的相关数据,通过统计对比分析,研究不同气象条件对小油桐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油桐品质对温度和日照的反应较为明显。小油桐较耐旱,喜好炎热的生境,光照充足,种子含油率高。热量温度条件是影响小油桐地理分布的最主要的气候生态环境因子,同时也是影响小油桐种子含油率高低的关键条件,最终影响到小油桐的品质。
极端降水对淮河流域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分析
张旭晖,霍金兰,谢小萍
2011, 32(增刊): 130-134.
摘要
(
10458
)
PDF
(1485KB) (
8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1961-2008年淮河流域127个站点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历年气候生产潜力(TSPV),分析了其时空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48a间,淮河流域TSPV值的变化趋势与年降水量变化趋于一致,尤其是起伏变化比较接近,其空间分布表现为明显的纬向递减特征。流域TSPV值与极端强降水量、强降水日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生产潜力与强降水强度、持续5d以上的降水次数呈显著的正相关;流域的西北部地区及东部沿海的部分地区气候生产潜力与年持续15d以上无雨次数呈负相关关系。
基于GIS的冬小麦动态估产模型研究
栾青,马雅丽,武永利,李伟伟,相栋
2011, 32(增刊): 135-139.
摘要
(
9944
)
PDF
(1154KB) (
8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1982-2008年运城市各县(市)的气象观测资料及冬小麦单产资料,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下提取耕地区域的气象要素信息,在SPSS11.5统计软件中以旬为单位建立了分县小尺度及地区大尺度冬小麦动态估产模型,并利用2008年的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分县估产模型估产精度较低,其估产相对误差绝对值在0.2%~20.6%,变幅较大;地区大尺度估产模型估产精度较高,其估产相对误差绝对值在0.3%~4.7%,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适合于实际业务运行。
基于关键气象因子的中稻单产动态预报
唐余学,罗孳孳,范莉,阳园燕
2011, 32(增刊): 140-143.
摘要
(
11921
)
PDF
(597KB) (
89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重庆市1986-2009年中稻单产和中稻生育期内旬平均气温、旬降水量、旬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法建立中稻气象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在此基础上预报中稻单产。用5a滑动平均方法分离中稻趋势产量,在分析气象产量与中稻全生育期逐旬气象要素相关性的基础上,以3月中旬平均气温、5月下旬日照时数、7月中旬平均气温、7月中旬降水量、7月中旬日照时数、7月下旬平均气温、7月下旬降水量和8月上旬平均气温等作为关键气象因子,建立中稻气象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实现中稻单产动态预报。对1986-2009年的中稻单产做模拟检验,平均准确率在96%以上,95%以上的年份预报准确率超过90%。对2010年的单产进行预报,准确率为91.5%~92.8%,预报准确率较高,基本能满足业务服务的需要。
贵阳市主要蔬菜品种的气候适宜性区划
黄桔梅,谷晓平,于飞
2011, 32(增刊): 144-147.
摘要
(
7825
)
PDF
(1036KB) (
6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蔬菜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副食品之一,对气候资源依赖性强,特别是低温和高温给蔬菜的种植、品种布局带来很大的限制。通过生产实践和调查分析,确定了莲花白、莴笋、白萝卜3种优势蔬菜品种的农业气候适宜性指标、农业发病及海拔适宜性指标。并采用气候适宜指数、发病指数和海拔高度适宜指数,通过综合分析,基于GIS实现贵阳市主要蔬菜品种气候适应性区划。结果表明:贵阳市除部分高海拔地区外,大部分地区都适宜莲花白的种植;莴笋与白萝卜的适宜种植范围小于莲花白,除北部与东南部地区次适宜外,其余地区都适宜种植。本区划可为贵阳市充分合理利用蔬菜气候资源,因地制宜调整蔬菜产业布局提供参考。
基于MODTRAN 4的贵阳市Landsat热红外波段大气透过率估计
谷晓平,孟维亮,于飞,王备,敖芹
2011, 32(增刊): 148-152.
摘要
(
12342
)
PDF
(1431KB) (
10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气水汽含量对热红外波段大气透过率的干扰是遥感影像反演地面温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贵阳市夏半年气温低、水汽含量高的气候特点增加了大气水汽的干扰作用。为实现Landsat卫星资料在贵阳市地面温度反演中的应用,完善大气校正,提高反演精度,本文通过MODTRAN 4模拟了22℃时Landsat ETM+影像热红外波段的大气透过率随水汽含量的变化规律,拟合了利用水汽含量计算该波段大气透过率的分段式计算方程。经模拟演算和地温反演应用,结果表明:估计方程的演算误差在0.9~1.3℃,满足贵阳市地表温度反演的误差要求;实际应用中贵阳市地温反演结果与台站资料计算的地温值存在2.7℃的误差,还存在其它参数误差,反演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GIS在福建枇杷低温冻害分析中的应用
王加义,陈家金,李丽纯,徐宗焕
2011, 32(增刊): 153-156.
摘要
(
8788
)
PDF
(2173KB) (
7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枇杷生长情况、受害程度与年度极端最低气温、种植区域的坡向、坡度的关系,确定枇杷冻害等级指标;利用福建68个气象台站的地理信息资料,建立枇杷冻害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模型,通过GIS技术推算出50m×50m分辨率的冻害指标空间分布;利用GIS的空间分析能力,得出福建枇杷低温冻害的受灾分布规律。
贵州石漠化区域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
严小冬,谷晓平,王备,古书鸿
2011, 32(增刊): 157-160.
摘要
(
7053
)
PDF
(4606KB) (
10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地形坐标系中建立一个三维静力平衡的大气-土壤耦合模式,模式主要考虑了复杂地形和植被的热力及动力过程。与其它中、小尺度模式相比,此模式在地表与植被冠层建立的辐射平衡方程和能量平衡方程中,均详细考虑了坡向、坡度的影响。通过对贵州石漠化危险区最典型的贞丰县气候效应数值模拟表明:所采用的大气-土壤耦合模式,能较好模拟贵州石漠化区域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趋势;中等程度石漠化区域向高强度石漠化区域演变过程中,气温场表现为先轻微上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剧烈下降,然后当其演变到强度石漠化程度后,继续向超强程度石漠化演变,其气温表现为剧烈的下降趋势。
基于MODIS资料的新疆土壤水分遥感应用研究
姚艳丽,傅玮东,邢文渊,杨秋莲
2011, 32(增刊): 161-164.
摘要
(
11321
)
PDF
(987KB) (
7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新疆2005年4-8月土壤墒情数据和MODIS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通过对主要农作物生长季内NDVI变化、不同层次土壤相对湿度与地表亮温日较差的相关分析,构建了土壤相对湿度回归模型。所有模型均通过0.01水平的F检验。分析得出:新疆5月下旬以前利用热惯量法监测土壤墒情精度在81%以上,6月上旬-8月下旬单纯使用热惯量法监测土壤墒情精度不够理想。
基于GIS的台州杨梅气候生态区划
朱寿燕,尹先龙,金志凤,黄敬峰
2011, 32(增刊): 165-168.
摘要
(
8400
)
PDF
(1163KB) (
10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杨梅的生物学特性,结合试验研究,筛选出影响杨梅种植的气候生态区划指标,并建立各区划指标与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的空间分析模型。借助浙江省1∶〖KG-*2〗25万地形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化土壤图,采用了近年建立的间距在10km以内的中尺度气象站资料,使评价单元中的气候生态指标更接近于杨梅园的实际情况。评价单元的分辨率达100m×100m,极大地提高了区划成果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的实用性。最适宜种植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仙居、临海、黄岩、天台等丘陵地带;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西部海拔高度为500-800m的半高山区;不适宜区主要在海拔800m以上的高山地区和海岛及其它平原水稻田地区。本研究以期能为台州特色作物的规划和杨梅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南宁市农业气象情报预报业务系统
黄中雄,陆飞,马艺,黄智灵,卢保英
2011, 32(增刊): 169-173.
摘要
(
7206
)
PDF
(1714KB) (
7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宁市农业气象情报预报业务系统采用SQL Server2005程序创建数据库,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05基础上设计构建,用C#语言编写程序代码,可使南宁市农气服务背景资料、农业气象知识、历年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等信息以任意格式文件的形式引入存储于系统中,并在系统中调阅(但不能直接修改);也可删除,或者引出系统在电脑其它路径存储;如系统内容有错误可将相应文件先引出系统,存储于电脑中修改完善再引入(系统中的原文件在引入前先行删除)。此外系统还具有其它实用功能。系统便于修改和追加,利于系统吸收资深农气服务人员的丰富服务经验而不断完善,并借助系统制作出高质量的农气服务产品,从而提高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系统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福建沿海水域互花米草蔓延的动态监测分析
潘卫华,陈家金,张春桂,林晶
2011, 32(增刊): 174-177.
摘要
(
7723
)
PDF
(1262KB) (
8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1999/2000年和2006/2007年2个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对福建省沿海水域的互花米草进行解译提取,并结合地理信息数据和社会统计数据进行变化分析。研究表明:基于专家决策树的福建省互花米草信息提取法具有较高的解译精度,动态监测结果显示,7a来福建沿海水域互花米草蔓延迅速,已侵占了大片的养殖水域和滩涂资源,研究旨在为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粤北南岭精细化气候资源分布及区划研究
薛丽芳,王春林,申双和
2011, 32(增刊): 178-183.
摘要
(
7084
)
PDF
(3821KB) (
10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粤北南岭南北坡立体气候观测站2008-2010年3a的观测资料,分析南岭南北坡气象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南北坡气温差异,依托GIS技术获得100m×100m分辨率阳山县和乳源县的气象要素分布图,并对南岭进行分层区划。研究结果对山区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山区气候资源利用率具有参考价值。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福建省农作物风雹灾害风险评估
陈家金,王加义,杨凯,李丽纯,林晶,马治国,徐宗焕
2011, 32(增刊): 184-187.
摘要
(
8104
)
PDF
(556KB) (
8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客观分析风雹灾害给福建农作物造成的灾害损失风险,结合福建省1978-2008年近31a农作物因风雹受灾和成灾的面积资料,应用正态信息扩散计算方法对农作物风雹灾害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福建省农作物因风雹受灾和成灾的面积相对较小,灾害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受灾指数≥3%和成灾指数≥1%的年份全部出现在1990年以前;受灾和成灾的风险概率随着灾害风险水平的提高而下降,受灾风险大于成灾风险,在平均受灾和成灾风险水平时,即风雹造成的农作物受灾和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比例分别达1.77%和0.65%时,受灾和成灾风险分别为1.8年一遇和1.7年一遇;对照历年风雹受灾和成灾的实际状况,风险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福建省农作物霜冻灾害风险评估
林晶,陈家金,王加义,李丽纯,马治国,杨凯,徐宗焕
2011, 32(增刊): 188-191.
摘要
(
7804
)
PDF
(1209KB) (
8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福建省1978-2008年共31a的农业霜冻灾害的受灾和成灾面积数据资料,分析霜冻灾害及其对农业影响的变化趋势,基于最新正态信息扩散计算方法对农业霜冻灾害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福建省农作物因霜冻受灾和成灾的面积相对较小,成灾指数与受灾指数的年际波动较为一致;受灾和成灾的风险概率随风险水平提高而下降,受灾风险概率大于成灾风险概率,在平均受灾和成灾的风险概率情况下,即受灾和成灾面积分别占播种面积2.34%和1.23%时,受灾和成灾风险分别约2.6年一遇和2.3年一遇。对照历年霜冻受灾和成灾的实际状况,风险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说明应用此模型,对信息量不足的自然灾害进行风险评估是可行的。
黄骅冬枣果实生长期主要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对策
刘金玉,崔万里,孙爱良
2011, 32(增刊): 192-195.
摘要
(
9775
)
PDF
(615KB) (
9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河北省黄骅市1990-2009年20a的温度、降水、风速、天气现象等资料,采用对比分析和差值的方法对黄骅地区冬枣果实生长期各个阶段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影响黄骅冬枣果实生长期的主要气象灾害有高温、大风、连阴雨、冰雹等。并针对这些气象灾害对冬枣生长的影响,提出具体应对措施,以期达到趋利避害、优质高产的目的。
河北沧州金丝小枣成熟期浆烂裂果灾害风险评估
王琼,何璇,常志坤
2011, 32(增刊): 196-198.
摘要
(
7936
)
PDF
(459KB) (
7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降水和日照这两个气象要素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模糊数学和信息扩散理论,通过沧州1990-2009年9月中旬-10月中旬的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变化范围,离散出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风险水平值,计算出由于降水和日照引起灾害的风险估计值,结合小枣成熟晾晒期浆烂裂果灾害的调查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9月中旬-10月由于降水因素发生浆烂裂果灾害的风险概率为4~5年一遇;9月中旬-10月日照的偏差不会造成小枣成熟期浆烂裂果灾害风险。此外,以降水量≥80mm的概率估计值作为小枣发生浆烂裂果灾害的临界值,确定出枣农防御灾害的时段和及时采收的时间,利于进行防灾减灾。
内蒙古地区2009/2010年冬季低温雪灾影响评估
杨丽桃,顾润源,邸瑞琦
2011, 32(增刊): 199-202.
摘要
(
9165
)
PDF
(788KB) (
9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2009/2010年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冷冬,大部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低温、冰雪等气象灾害。为了做好低温冰雪灾害的防御工作,本文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当年冬季的极端最低气温、寒潮发生次数和降雪情况等进行了时段统计,进而对2009/2010年冬季全区的低温雪灾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冰雪灾情较常年偏重,由于灾害影响,全区冬季牧业生产及设施农业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同时造成大范围路面积雪结冰,给道路交通运输带来不利,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基于GIS和AHP的潍坊市冰雹灾害风险区划
杨益,陈贞宏,王潇宇,于飞
2011, 32(增刊): 203-207.
摘要
(
9541
)
PDF
(2270KB) (
9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潍坊市1971-2000年9个气象站逐月冰雹及其灾情信息,根据层次分析、加权综合评价、极差标准归一化等方法,建立影响潍坊市冰雹灾害的主要评估模型,即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综合各项指标通过ArcGIS9.3平台得到潍坊市冰雹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潍坊市年均降雹日数随地形高程增加呈增加趋势,冰雹灾害发生的高风险区在该市西部地区,其发生冰雹灾害次数多、抗灾能力弱是该区发生雹害概率高的主要原因,较高风险以上的地区占全市一半以上区域,而低风险区则是位于该市中部偏南地区,这与历史冰雹灾情基本吻合。对潍坊市历史冰雹灾害进行风险评估,旨在为该市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西南地区农业重大气象灾害危害及监测防控研究
刘定辉,刘永红,熊洪,徐富贤,庞良玉,王明田,潘开文,陈尚洪
2011, 32(增刊): 208-216.
摘要
(
10520
)
PDF
(716KB) (
11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南地区是典型的气候脆弱区,农业气象灾害多发、重发,抗灾能力弱,开展季节性干旱、暴雨洪涝、低温阴雨和高温热害等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与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对促进农业减灾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保障西南地区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系统分析了西南地区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种类及其危害,指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防控的重点和难点,一是加强农业和气象部门的结合,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实用性;二是加强技术集成创新,突破多灾种并发情况下的综合防控与避灾减灾技术;三是创新农业减灾成果转化应用机制,降低减灾综合成本,提高减灾综合效益。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南亚热带香蕉低温灾害关键要素分析
徐宗焕,谢庆荣,吴仁烨,林俩法
2011, 32(增刊): 213-217.
摘要
(
8182
)
PDF
(1450KB) (
7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漳州市1999年12月20-27日造成香蕉低温灾害的低温因子与当年香蕉减产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极端低温是造成香蕉低温灾害的最重要因素,低温持续时间越长危害越严重,低温因子间关联度最大的为每5d滑动中日最低气温<5.0℃的天数。应用已建立的模式,推算漳州市网格精度为50m×50m分辨率的年度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根据给定的分级指标,显示漳州香蕉低温灾害的空间分布情况,结合地形影响,揭示漳州香蕉低温灾害的分布特征,为有关部门科学安排香蕉生产及引导农民趋利避害提供决策依据。
气候变化背景下房县干旱的响应
冯明,张谦,胡英,陈璇
2011, 32(增刊): 218-221.
摘要
(
8494
)
PDF
(538KB) (
7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利用房县50a(1961-2010年)的降水和气温资料,计算干旱指数,并用其来探讨房县干旱的变化情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作物生长季和冬前生长季的干旱指数变化呈上升趋势,且这种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变化呈上升趋势,降水变化呈减少趋势。夏季的干旱指数变化呈减小趋势,且这种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变化呈增加趋势。干旱及其变化对房县的粮食作物总产、小麦和水稻产量有一定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江苏省春霜冻发生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对春茶的影响
王俊,蒯志敏,张旭晖
2011, 32(增刊): 222-226.
摘要
(
7836
)
PDF
(879KB) (
9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苏省春霜冻的发生演变有一定的规律,而且对春茶生产的影响明显。利用江苏省35个气象站1961-2008年的观测资料,分析近48a来春霜冻发生演变趋势,并利用1995-2008年苏州洞庭碧螺春茶叶开采期的实际观测资料及相应时段苏州吴中气象观测站的气候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由温度指标推算茶叶开采期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近48a来,江苏省平均终霜冻日期呈显著提早、春霜日数呈显著减少的变化趋势;特晚霜冻均出现在1981年之前,偏晚霜冻均出现在1995年以前;终霜期和春霜日数均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生气候突变;气候变暖虽然使茶芽萌发提前且萌发速度加快,但茶叶采摘期提早的速度不及终霜期。所以,春茶采摘期遭受霜冻的可能性逐渐减小,江苏春茶的春霜危害呈减轻趋势。2-3月上旬≥10℃的活动积温、2月下旬-3月上旬均温之和是决定茶叶开采期的2个关键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