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新疆喀什市深层地温的变化特征分析
    阿布都克日木·阿巴司,麦合布热提·买买提依明,努尔帕提曼·买买提热依木,古丽米日·托乎提
    中国农业气象    2014, 35 (03): 237-242.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403001
    摘要16279)      PDF(pc) (2307KB)(23168)    收藏
    利用喀什市1981-2010年0.8、1.6和3.2m逐月平均地温资料,计算各深层地温气候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近30a来,喀什市各深层地温的年均值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84-1992年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1996-2004年呈极显著上升趋势(P<0.01),全分析期各层地温线性变化趋势不显著。季节变化上,各深层平均地温在冬、春季均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夏季和秋季各层地温均呈下降趋势,其中0.8m土层在夏季(P<0.01)、1.6m土层在秋季(P<0.05)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下降水平。(2)年代际变化上,20世纪80年代各层平均地温均高于90年代和21世纪初10a。(3)气温的变化是影响深层地温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气温与各深层地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降水对深层地温也有一定影响,深层平均地温较低与降水量的增加有关。(4)Mann-Kendall突变检验表明,喀什市0.8、1.6m深层地温年均值在1985年和2009年发生了突变,3.2m深层地温年均值在1985年和2008年发生了突变。研究结果可为指导喀什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
    2. 基于谐波法的塑料大棚内气温日变化模拟
    李倩,申双和,陶苏林,邹学智
    中国农业气象    2014, 35 (01): 33-41.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4.01.005
    摘要16038)      PDF(pc) (2473KB)(11732)    收藏
    依据浙江省慈溪市2006-2009年塑料大棚小气候数据进行季节和天气状况分类,以棚外气象要素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模拟得到棚内气温二阶谐波模型所需参数,据此构建冬春季晴、昙、阴3种天气状况下塑料大棚内24h气温谐波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晴天和昙天的气温预测值与实测值间拟合直线方程的决定系数均在0.92以上,预测值与实测值间的均方根误差(RMSE)在3.0℃以内,绝对误差在2.4℃以内;阴天气温预测值与实测值间拟合直线方程的决定系数均在0.79左右,RMSE在3.0℃以内,绝对误差在2.0℃左右。从均方根误差和绝对误差来看,昙天预测模型精度最高,阴天次之,晴天最低;相同天气状况下冬季预测模型精度均略低于春季,两季相差在0.1~0.4℃。棚内预测气温相位均略提前于棚外,晴、昙天比阴天明显,冬季比春季明显;棚内日最低气温始终低于棚外,以晴天尤其明显,昙天次之,阴天基本持平;相同天气状况下春季均明显低于冬季。本研究论证了谐波分析方法在特定条件的塑料大棚气温日变化模拟方面的可行性,可为大棚小规模种植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
    3. 作物生长模型的应用研究进展
    孙扬越,申双和
    中国农业气象    2019, 40 (07): 444-459.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9.07.004
    摘要2081)      PDF(pc) (792KB)(6783)    收藏
    作物生长模型不仅能够进行单点尺度上作物生长发育的动态模拟,而且能够从系统角度评价作物生长状态与环境要素的关系。本文通过梳理当前作物生长模型应用的诸多研究成果,剖析模型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研究、作物生长模型区域应用中的关键问题,总结了当前以作物生长模型为核心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的研究情况,意在促进作物生长模型在生态、农业、区域气候资源和气候变化等研究中更广泛地应用。结果表明,作物生长模型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广泛而深入,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应用作物生长模型进行历史时期气候条件和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生产状况和产量的影响研究已相当广泛且相对成熟。利用全球气候模式(GCM)或区域气候模式(RCM)构建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再与作物生长模型耦合已发展成为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重要手段。通过集成与整合多作物生长模型、多气候模式集合模拟、优化气候模拟数据订正方法可有效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评估的不确定性。遥感数据同化技术能够将站点模型运用到区域尺度上评价不同环境因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拓宽了作物生长模型的应用尺度范围并有效提高作物产量估算的精度。以作物生长模型为核心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多元化,是辅助农业生产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工具。然而,由于作物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作物生长模型模拟结果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今后对作物生长机理及过程间耦合机制的探索还需加强,以便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模型,促进作物生长模型更广泛地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DSSAT-CSM模型在玉米种植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王宇玲, 徐春霞, 毕亚琪, 范军, 郭瑞佳, 王晶, 番兴明
    中国农业气象    2023, 44 (06): 492-501.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23.06.004
    摘要545)      PDF(pc) (448KB)(4354)    收藏
    作物模型在模拟、评估、预测玉米作物生产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系统归纳了DSSAT-CSM模型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总结了DSSAT-CSM模型的组成、发展及不足,概述了利用作物模型模拟关键因素影响玉米生长的过程及结果,为作物模型实现作物品种参数调整、温度变化、氮肥措施、灌溉制度及土壤关键因子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优化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撑。目前作物模型的不确定性及不足是限制模拟精度和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规范数据收集、耦合多类型作物模型、优化动态管理过程,以及修正和优化模型是未来作物模型的发展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北方地区日光温室气象灾害风险评价
    杨再强1,2,张婷华1,黄海静3,朱凯1,张波1
    中国农业气象    2013, 34 (03): 342-349.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3.03.015
    摘要15747)      PDF(pc) (3315KB)(3929)    收藏
    利用北方典型日光温室室内以及相应台站气象数据,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室内气温预报模型,以此预报北方243个台站1990-2009年室内气温,利用预报的室内气温数据及室外降水、日照、风速等气象数据和主要气象灾害指标,构建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Real code accelerating genetic algorithm,RAGA)和投影寻踪(Projection pursuit evaluate,PPE)的日光温室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并对北方地区日光温室主要生产月气象灾害风险进行逐月评价。结果表明,北方日光温室室内气温预报值与实际观测值的标准误差在0.89~1.54℃,方程决定系数在0.87~0.94。北方地区日光温室1-3月的气象灾害风险等级较高,分布在天山以北、大兴安岭以北的地区和西藏地区,主要是低温和大风沙尘天气。9月气象灾害风险等级最低,分布在长城以南,黄河以北地区,主要是低温。本研究构建的北方地区日光温室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可为日光温室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防御提供决策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7)
    6. 河西走廊气候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开发利用
    杨晓玲;丁文魁;董安祥;袁金梅;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 (S1): 1-5.  
    摘要14798)      PDF(pc) (1287KB)(3504)    收藏
    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河西走廊气候资源的分布特征,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气候资源的优越性,研究分析了河西走廊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主要领域和发展前景。指出:在河西走廊应引进喜光喜温作物、大力普及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等,以便合理分配和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河西走廊的气候资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6)
    7. 东北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下气温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
    胡琦,潘学标,张丹,杨宁,李秋月,邵长秀
    中国农业气象    2015, 36 (01): 2-8.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5.01.001
    摘要16487)      PDF(pc) (13964KB)(3466)    收藏
    利用东北三省71个气象站点1961-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年代、年、季、月、旬各级尺度下气温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温和无霜期等值线存在年代际北移的现象,1980-1999年气温和无霜期增幅最大,与1961-1979年相比,3℃温度等值线北移约1个纬度,气温高于3℃的面积增加了1.14×10.5km2,无霜期155d等值线北移2~4个纬度,无霜期大于155d的面积增加了2.02×10.5km2。1961-2012年东北地区温度升高速率为0.30℃10a-1,冬季增幅最大(0.47℃10a-1),夏、秋季增幅较小,无霜期增加速率为3.5d10a-1,初霜日推迟8.1d、终霜日提前9.8d。2月气温增幅最大(0.8℃10a-1),是造成冬季气温增幅大的主要原因,2月下旬(第51-60天)气温气候倾向率达到峰值,约1.00℃10a-1,水汽含量变化可能是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6)
    8. 华北平原夏玉米主要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孟林,刘新建,邬定荣,王春乙
    中国农业气象    2015, 36 (04): 375-382.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5.04.001
    摘要13133)      PDF(pc) (3488KB)(3446)    收藏
    利用1981-2009年华北平原夏玉米生育期和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华北平原各地区夏玉米主要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1981-2009年华北平原夏玉米生育期内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升温趋势随纬度递减。日照时数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2)京津冀地区和山东省夏玉米主要生育期有显著(P<0.05)延迟的响应趋势,而河南省夏玉米主要生育期则显著(P<0.05)提前;(3)华北平原夏玉米全生育期天数呈极显著增加(2.72d·10a-1,P<0.01)的响应趋势,京津冀地区生育期天数增加最快,为3.36d·10a-1;(4)夏玉米全生育期天数与同期平均气温在大部区域呈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在-7.16~3.17;生殖生长期天数与同期平均气温在大部区域呈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在-3.56~1.87。生育期内平均气温每上升1℃,全生育期和生殖生长期天数分别平均缩短2.71d和1.07d。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华北平原夏玉米不同区域的响应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应根据各区域的响应特征安排适宜的播种期并选用合适的品种类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2)
    9. 环境因子对山区粮食气候产量的影响——以云南省为例
    顾治家,白致威,段兴武,丁剑宏,冯德泰,师小宁,韩絮
    中国农业气象    2015, 36 (04): 497-505.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5.04.014
    摘要16141)      PDF(pc) (2536KB)(3394)    收藏
    高原山区土地资源短缺、人地矛盾突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尤为脆弱,探讨高原山区环境因子对粮食气候产量的影响,可为山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云南省各县1985-2012年平均粮食单产数据,采用生物模型Logistic函数模拟趋势产量,以计算气候产量。提取同时期气候、地形、土壤等17个环境因子,利用相关分析、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等统计分析方法探究环境因子对山区气候产量的定量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多年平均气候产量为-0.15~-0.01t·hm-2,且研究时段内呈降低趋势;气候产量与土壤全钾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坡度、坡向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它14个环境因子无显著相关性。RDA分析结果表明,坡度、坡向、土壤碳氮比、气温、土壤pH、土壤全钾含量6个环境变量为最小解释变量组合。坡度是影响山区粮食生产的关键性环境因子之一,与粮食实际产量呈负相关,而与气候产量呈正相关。坡度单因子可解释44.62%的粮食实际产量、26.29%气候产量的变化。从研究结果看,气候产量相对较高的地区通过坡改梯、土壤培肥等手段提高粮食单产是气候变化前提下维持区域粮食生产安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
    10. 绿肥压青粉垄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入渗及其后延效应的影响
    陈胜男,胡钧铭,徐宪立,韦翔华,何铁光
    中国农业气象    2018, 39 (12): 778-785.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8.12.002
    摘要579)      PDF(pc) (840KB)(3381)    收藏

    研究绿肥压青下粉垄耕作稻田土壤水分入渗规律对完善稻田保护性耕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2016-2017年,在广西农业科学院试验田设置粉垄保护性耕作与单免保护性耕作两种耕作模式,并设不施肥、常规施肥、单倍绿肥压青和双倍绿肥压青4种施肥处理,然后分别于早稻、晚稻收获后用土壤紧实度仪及单环入渗法测量稻田土壤紧实度及稳定入渗速率,并于晚稻水稻收获后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以了解绿肥压青下粉垄保护性耕作对当季稻田土壤入渗的影响,并就其对后季稻田的后延效应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绿肥压青下粉垄保护性耕作对当季和后季稻田0-15cm土壤紧实度的影响不明显,但是可以显著降低15-30cm土壤紧实度。同时显著降低了当季及后季土壤表层及耕层的稳定入渗率,使土壤入渗能力降低,提高了土壤容重,降低了土壤孔隙度,使土壤密实。绿肥压青下粉垄保护性耕作可显著降低后季稻田土壤稳定入渗率和紧实度,对土壤结构及水分入渗的后延效应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微生物燃料电池去除废水中抗生素类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杨珍珍,朱昌雄,田云龙,李红娜
    中国农业气象    2020, 41 (05): 275-287.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20.05.002
    摘要689)      PDF(pc) (333KB)(3282)    收藏
     抗生素被广泛用于医疗、畜牧以及水产养殖等领域,大量抗生素未经代谢就进入环境,由此引起的细菌耐药性问题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因而,如何有效控制废水中的抗生素和抗性基因污染成为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s)利用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物,在产电的同时实现废水处理和污染控制,是近些年研究较多的一种处理技术。本文综述了MFCs对废水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降解机理以及降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规律,分析了MFCs与其它技术耦合的效果和机制,概述了应用MFCs构建传感器在线监测抗生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MFCs对多种抗生素都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随着反应器构型、抗生素种类以及浓度和运行时间等参数的不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去除效果以及阳极微生物群落有较大差异;MFCs与人工湿地等技术的耦合,有利于增强抗生素的去除效果,为MFCs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方向;利用MFCs作为生物传感器可实现废水中抗生素含量的在线监测,但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上述结论,MFCs可以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抗生素,但对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控制效果还亟待研究;如何实现MFCs的长期稳定运行并实际应用是后续研究的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施用生物炭对农田土壤氮素转化关键过程的影响
    张 星,张晴雯,刘杏认,徐莹春,任建强
    中国农业气象    2015, 36 (06): 709-716.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5.06.007
    摘要1373)      PDF(pc) (484KB)(3178)    收藏
    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施入土壤后不仅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对营养元素的吸附能力,还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强生物固氮能力,因此在农业生产和缓解气候变化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生物炭的输入将直接影响农田土壤氮素的循环和转化,本文结合国内外大量文献,综合分析总结了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氮素转化过程的影响,重点从生物炭对土壤氮素矿化、氮素损失以及硝化、反硝化作用和生物固氮过程的影响过程展开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应加强生物炭对氮素转化的作用机理及对环境的长期正负效应研究,特别是对相关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丰度以及土壤酶活性方面的研究,同时提出相关研究应建立在统一的生物炭标准之上,以明确区分生物炭的作用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1)
    13. 中国北部冬麦区小麦生育期对生育阶段积温变化的响应
    马倩倩,贺勇,张梦婷,张聪,许吟隆
    中国农业气象    2018, 39 (04): 233-244.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8.04.003
    摘要971)      PDF(pc) (1817KB)(3175)    收藏
    利用1993-2013年中国北部冬麦区1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冬小麦生育期及气象资料,研究了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积温和生育期的时空变异特征。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究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积温变化对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播种-出苗、返青-拔节阶段≥0℃积温和越冬期负积温的值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拔节-抽穗、抽穗-乳熟、乳熟-成熟和播种-成熟阶段≥0℃积温为东南低西北高,而出苗-越冬开始阶段≥0℃积温则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拔节-抽穗和乳熟-成熟阶段≥0℃积温均在21%的站点上显著减少,返青-拔节、抽穗-乳熟和播种-成熟阶段≥0℃积温及越冬期负积温分别在26%、37%、21%和42%的站点上显著增加,而播种-出苗和出苗-越冬开始阶段≥0℃积温的变化较小;(2)播种和出苗期呈东部晚西部早的空间分布,抽穗、乳熟和成熟期则相反;越冬开始期呈东南晚西北早的分布,返青期则相反;拔节早的站点主要位于麦区东部。播种、出苗、返青、拔节、乳熟和成熟期分别在21%、16%、37%、26%、42%和21%站点显著推迟且多位于麦区东部,而越冬开始期和抽穗期仅在5%站点变化显著;(3)相关分析表明,各生育阶段≥0℃积温(或越冬期负积温)与多个生育期的相关性显著,生育阶段积温的变化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冬小麦的生长发育。越冬期负积温与返青、拔节、抽穗、乳熟和成熟期相关性最大,且与冬后多个生育期呈现一致的时空变异特征,其时空变异性可能是造成冬小麦冬后生育期在时空上存在差异的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气候变化对中国轮作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刘欢,熊伟,李迎春,杨笛
    中国农业气象    2017, 38 (10): 613-631.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7.10.001
    摘要1195)      PDF(pc) (789KB)(3050)    收藏
    轮作耕作方式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作物产量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气候变化对轮作系统影响的理解,揭示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是促进轮作生产体系有效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本文梳理了气候变化对轮作系统影响的研究成果和不足,总结当前常用研究手段(作物模型、统计和试验方法)的优缺点,从作物生长发育、种植布局、种植效益、种植风险4个方面阐述了气候变化对轮作系统产生的影响,并对现有的适应性措施以及今后研究重点进行分析,以期为全面深入评估气候变化对轮作系统的影响,以及未来轮作系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影响,而且还将继续影响轮作系统。尽管因研究的时空尺度、方法及轮作模式的不同,研究结果还存在一定差异,但大部分研究表明,在宏观层面上,气候变暖,热量资源增加,使得研究区轮作系统种植界限发生明显北移,导致不同轮作系统的作物布局及种植面积发生改变。微观角度上,气温升高加快了轮作系统内部作物生育进程,导致作物产量下降,也为系统内品种更换提供了可能。热量资源的变化,还导致轮作系统内部所遭遇的气象灾害规律发生变化,传统意义上的低温灾害事件将减少,但是种植界限变动的敏感区内新的低温灾害事件以及极端高温事件则有增加的趋势,从而增加了轮作系统高产、稳产及可持续发展的风险。生产中,通过改变作物布局,选用生育期更长的品种,以及优化管理措施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气候变化对轮作系统的不利影响。但是,由于气候变化和轮作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今后还需结合多种研究手段,开展气候变化对轮作系统影响的机理性、综合性以及系统性研究,提高研究的深度、广度、精度和准确度,以促进和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15. 气候变化对非洲水资源和农业的影响
    杨笛,熊伟,许吟隆
    中国农业气象    2016, 37 (03): 259-269.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6.03.001
    摘要1240)      PDF(pc) (523KB)(3033)    收藏

    尽管非洲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或人均排放量最少的地区,但在承受气候变化造成的恶劣影响方面首当其冲。气候变化已经给非洲的水资源、农业、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和国家安全等带来诸多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和水资源一直是非洲长期面临的两大难题,也是深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两大领域还较欠缺,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加强,以探寻减缓气候变化对非洲水资源和农业不利影响的有效途径。本文系统梳理了气候变化对非洲水资源系统和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以期为非洲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工作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已有的观测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导致非洲许多山脉冰川面积正在大范围缩减、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有所减少,降雨的年际间分布也更为不稳定,通过水文模型的模拟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影响降水量和非洲部分地区河流的径流量,导致非洲水资源供给压力加大。同样,气候变化也给非洲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无论是观测结果分析,还是统计模型和作物模型等对不同气候情景和时间尺度下非洲农业的模拟研究,都显示气候变化对非洲农业以负面影响为主,导致非洲干旱加剧、生长季改变和粮食产量下降,并可能危及非洲的粮食安全。然而,现有研究结果还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其主要集中在未来气候情景数据、研究方法、数据的质量和数量等方面。与世界其它地区相比,非洲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无论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16. 不同生育期水稻叶面积指数的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
    辛明月,殷 红,陈 龙,张美玲,任智勇,苗 静
    中国农业气象    2015, 36 (06): 762-768.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5.06.014
    摘要962)      PDF(pc) (665KB)(3025)    收藏
    2011年和2012年通过大田试验,利用便携式野外光谱仪实测水稻冠层不同生育时期的高光谱数据,同时使用SUNSCAN冠层分析系统采集水稻冠层叶面积指数(LAI);采用光谱微分技术和统计分析技术,分别分析高光谱反射率及其植被指数与LAI之间的关系,建立LAI估算模型并进行模拟结果对比。结果表明:水稻抽穗-成熟期,利用光谱值的对数形式对LAI值的模拟效果较好,分蘖-抽穗期利用光谱反射率模拟LAI变化过程的效果不理想。 在利用各种植被指数估算LAI方法中,水稻分蘖-抽穗期以修改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SAVI[758,805]对LAI的估算效果最好,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R=0.7754),估算精度较高。在抽穗-成熟期,也以修改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SAVI[758,817]对LAI的模拟效果最好,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R=0.6488),估算精度较高。说明修改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SAVI)能更好地模拟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按照分蘖-抽穗期、抽穗-成熟期两个生育阶段分别建立水稻冠层LAI的高光谱估算模型能够提高LAI估算的准确度,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分生育阶段建模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5)
    17. 弱光条件下光质和光周期对水培生菜生长与品质的影响
    余 意,刘文科
    中国农业气象    2015, 36 (06): 739-745.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5.06.011
    摘要1039)      PDF(pc) (464KB)(3020)    收藏
    在弱光条件的人工光植物生长室中,设置两种不同红蓝光比例光质和两种不同光周期,水培盆栽红叶生菜(R)、绿叶生菜(G)和紫叶生菜(P),采收后测定3种生菜的生物量指标以及抗氧化物、可溶性糖等营养品质指标,以研究弱光条件下光质和光周期对3种叶色水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菜产量主要受光周期影响,营养品质指标受光质和光周期的综合影响。光照时间延长显著增加了3种生菜叶面积。绿叶生菜和红叶生菜单位叶面积鲜重在不同光质及光周期下无显著差异。紫叶生菜单位叶面积鲜重对光周期变化的反应则因光质环境而异。延长光周期使3种叶色生菜地上部鲜重提高一倍多,但3种生菜地上部鲜重受光质影响不显著。(2)延长光照时长对3种生菜营养品质的影响因光质而异。在红蓝1:2光质下,延长光照时长降低了绿叶生菜总酚和类黄酮相对含量以及抗坏血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了红叶生菜花青素和可溶性糖含量,但降低了抗坏血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紫叶生菜总酚相对含量得到提高,但抗坏血酸含量显著降低。在红蓝2:1光质下,延长光照时长显著提高了绿叶生菜总酚和类黄酮相对含量,抗坏血酸含量有所降低,红叶生菜总酚和类黄酮相对含量、抗坏血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紫叶生菜总酚含量显著提高。说明在弱光条件下延长光照时长可以显著提高3种不同叶色生菜产量。在红蓝1:2光质下,延长光照时长使红叶生菜的花青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得到显著提高。在红蓝2:1光质下,延长光照时长可以提高绿叶生菜和紫叶生菜营养品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2)
    18. 气候变化对北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及对策
    吴春艳;轩春怡;刘中丽;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 (S2): 200-204.  
    摘要11477)      PDF(pc) (902KB)(2973)    收藏
    北京是严重缺水的大城市,目前人均拥有量300m3左右,为世界平均值的4%,全国平均值的16%。随着城市的发展,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影响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本文分析了北京地区水资源的特点、现状,包括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存在问题,重点分析了近50a来的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对未来50a水资源需求量和可供量做出预测,并进行了评估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气象学角度提出了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对策,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
    19. 中国区域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技术选择
    王雅琼;马世铭;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 (S1): 51-56.  
    摘要15348)      PDF(pc) (917KB)(2923)    收藏
    中国地域差异性显著,各地农业生产条件相差很大,如何因地制宜的选择农业气候变化适应技术,趋利避害的利用气候变化适应性就尤为重要。根据国际上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中国农业生产实践,分区域综述中国已有的和潜在的适应技术,并将其分为适应对策和措施、适应技术两类,最后提出研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9)
    20. 水稻蒸散特征及日尺度作物系数估算
    高磊,申双和,邵立瑛,褚荣浩,谭诗琪
    中国农业气象    2016, 37 (02): 158-165.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6.02.005
    摘要908)      PDF(pc) (5255KB)(2913)    收藏
    基于南京2012年水稻生长季蒸渗仪水稻实际蒸散数据及相应生物、气象环境资料,对水稻生长季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实际蒸散量及作物系数进行分析,并建立作物系数估计模型。结果表明:水稻生长季内逐日参考作物蒸散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分蘖-拔节期;逐日实际蒸散量变化则表现为双峰型,耗水双高峰发生于分蘖-抽穗期。日参考作物蒸散量和实际蒸散量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水稻生长季内实际作物系数趋势变化特征与FAO修正作物系数较一致,但二者在数值上具有较大差异,建立的水稻作物系数与其影响因子(叶面积指数、气温、净辐射)的关系模型检验表明,其拟合度为0.887,将模型应用于计算水稻农田蒸散量,其拟合度为0.943,说明模型能较精确地估算稻田日蒸散量。该模型基于日尺度影响因子,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水稻作物系数的计算过程,明确了不同类型因子对水稻作物系数的影响程度,可应用于水稻作物系数的连续动态估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21. 1959-2007年安徽省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江俊杰, 孙卫国
    中国农业气象    2012, 33 (01): 27-33.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2.01.004
    摘要16109)      PDF(pc) (5049KB)(2898)    收藏
    利用安徽省1959-2007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法、Mann-Kendall法、累积距平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近49a降水变化趋势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安徽地区夏季和冬季降水有显著的增加趋势(P<0.05),春、秋季和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不显著。全区年降雨日总数有极显著的减小趋势(P<0.01),但暴雨日数却有所增加。雨日总数自南向北递减,但暴雨日数的气候倾向率却有自南向北增加的趋势。全省年降水量和四季降水量大致存在两个主周期的变化,2~4a周期震荡趋势逐渐明显。安徽地区雨日减少,强降水增加,降水有集中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降水宽幅震荡趋势凸显,不确定性增加,导致旱涝灾害发生可能性增加,会对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2)
    22. 基于FY-3 VIRR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在陕西省的应用及其IDL实现
    王卫东,赵青兰,李化龙,周辉
    中国农业气象    2015, 36 (04): 513-520.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5.04.016
    摘要15930)      PDF(pc) (5709KB)(2884)    收藏
    以FY-3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VIRR)L1数据为信息源,对FY-3 VIRR L1数据在陕西省云检测、地表温度、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等反演方法进行本地化研究,同时使用IDL程序语言研制了FY-3 VIRR L1数据预处理、云检测、地表温度反演、TVDI指数法反演土壤干旱程度等应用程序,以实现利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对陕西省土壤干旱程度的监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反演。反演结果表明,利用FY-3 VIRR L1数据生成的TVDI与20cm土壤相对湿度具有良好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535左右;TVDI能较好地反映陕西省土壤干旱状况,在延安、关中、陕南的TVDI反演结果与实际旱情一致性较好,但在植被覆盖较差的榆林部分地区,反演结果与实际旱情差异较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
    23. 抑制蒸腾剂的研究进展
    何爽;李茂松;宋吉青;王道龙;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 (S1): 77-81.  
    摘要7579)      PDF(pc) (909KB)(2868)    收藏
    化学抗旱节水技术是节水抗旱技术的一种新途径,它以土壤、作物、水面为对象,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主要目的。本文主要对化学抗旱节水技术中的抑制蒸腾剂的概况进行阐述,包括抑制蒸腾剂作用的原理、类型以及目前的研究情况和应用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4)
    24. 基于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产量预报方法研究进展
    黄晚华;薛昌颖;李忠辉;杨晓光;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 (S1): 140-143.  
    摘要15693)      PDF(pc) (1672KB)(2836)    收藏
    从产量预报和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发展历程入手,阐述了当前主要产量预报方法的应用情况,指出作物模拟模型应用于产量预报是产量预报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用作物模型进行产量预报是基于作物生长机理的产量动力预报方法,目前在粮食作物和其它作物产量预报中的初步应用已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但是基于业务化的产量预报动力模型尚有待建立,该方法将成为今后产量预报的主流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6)
    25. 封面
    中国农业气象    2019, 40 (08): 1-.  
    摘要126)      PDF(pc) (1359KB)(281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海南甘蔗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分析及区划
    刘建波;彭懿;陈秋波;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 (S2): 254-256.  
    摘要9827)      PDF(pc) (796KB)(2800)    收藏
    利用海南14个气象站点1971-2005年35a的实测资料,与甘蔗种植的主要气候指标及生长的主要气候条件进行对比,分析了海南各地的水热条件,并评价了该地区甘蔗种植的气候适宜性。结果表明,海南各地区气象因子中温度差异不大,影响甘蔗种植的气候条件主要是降雨量。全省除东方由于降雨量<1000mm不适宜种植外,其余各市县均可种植,其中白沙、琼中、屯昌、万宁、琼海、儋州五市县为最适宜种植区,其余为次适宜种植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0)
    27. 气候变化下黄土高原耕作系统演变与适应性管理
    邓浩亮,周宏,张恒嘉,莫非,杨通,孔维萍,卢盼盼,杨晓婷,蒙强,赵鸿,王润元,Turner Neil C, 吴姗,祝英,张晓峰,Batool Asfa,熊友才
    中国农业气象    2015, 36 (04): 393-405.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5.04.003
    摘要14392)      PDF(pc) (795KB)(2776)    收藏
    耕作系统主要包括土壤系统、作物系统和区域气候系统等几个相对独立、但又紧密关联的组成部分,涉及作物栽培模式、作物类型、杂草和病虫害及农田水土资源管理等方面,在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过去50a (1951-2000年),黄土高原的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1℃,且其变率逐渐增加,降雨和热量资源分布呈现复杂的时空异质性。作物种植区域的变迁、熟制制度的演变和农田灾害的加剧促使农田管理模式不断寻求改变,对当地农业耕作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总结了黄土高原过去多年的气候变化(气温、降水量、积温)特征和发展趋势,气候变化下耕作系统(种植区、耕作制度、土壤环境)和作物系统(需水量、物候、品种、产量)的演变规律,作物与土壤互作关系,以及气象灾害对黄土高原耕作系统的影响,并提出气候变化下耕作系统适应性管理途径和策略。旨在为黄土高原耕作技术和田间管理提供新的理论,寻求气候变化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
    28. 基于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的水稻蒸散组分模拟及其特征分析
    王宇,周莉,贾庆宇,王磊,徐军亮
    中国农业气象    2017, 38 (11): 709-719.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7.11.003
    摘要686)      PDF(pc) (869KB)(2775)    收藏

    农田蒸散(ET)及其组分的模拟是精准灌溉及准确估算生产力的基础。基于2013-2015年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及辅助观测资料,利用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S-W模型)对盘锦水稻的蒸散及其组分进行模拟,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土壤蒸发占蒸散比例(ES/ET)的控制机制。结果表明:(1)S-W模型模拟蒸散值在生长季前期偏低,在生长旺季总体偏高;而在生长季后期与观测蒸散基本吻合。(2)就季节变化过程而言,水稻蒸散模拟值呈现明显的日间波动(0.5~10.4mm·d-1),但季节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蒸腾(TR)则先增大后降低,变化范围为0.1~8.4mm·d-1;土壤蒸发(ES)呈U型曲线,变化范围为0.1~4.7mm·d-1。(3)模拟水稻蒸散3a均值为892mm。在年尺度上,TR与ES各占ET的50%;但在生长季,TR是ET的主要消耗方式:在移栽分蘖期,水稻的植物蒸腾与土壤蒸发较接近,而在其它各生育期及全生育期,水稻的植物蒸腾均达土壤蒸发的2倍以上。(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气温是ES/ET最重要的影响因子,ES/ET随气温上升而下降(总影响系数为-0.82)。气温不仅对ES/ET有显著的直接影响(直接影响系数为-0.50),还通过叶面积指数(LAI)对ES/ET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间接影响系数为-0.32)。除气温外,LAI和风速也是ES/ET的重要影响因子,ES/ET随LAI增大而下降(总影响系数为-0.39),随风速增大而增大(总影响系数为0.38)。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花粉源尺寸对水稻花粉扩散的影响
    张洁,王勇群,胡凝,江晓东,刘子贺,裴新梧
    中国农业气象    2018, 39 (12): 796-804.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8.12.004
    摘要1860)      PDF(pc) (1204KB)(2771)    收藏
    以花粉为介导的基因飘流是水稻转基因逃逸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掌握花粉扩散规律对于水稻基因飘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设计了5m×5m(TR1)、10m×10m(TR2)和15m×15m(TR3)三种花粉源尺寸,通过观测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每穗的开花颖花数和单个颖花的花粉量以及主风向上的花粉沉降量,计算了花粉源强和有效源强比,就花粉源尺寸对花粉源强、花粉沉降量和有效源强比以及花粉扩散距离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花粉源尺寸不影响单位面积的花粉源强,只改变总源强的大小。TR1、TR2和TR3的总源强比例为1:4:9。(2)花粉源尺寸不改变主风向上花粉沉降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在花粉源区,花粉沉降量先迅速增加,达到最大值后缓慢下降;在下风区,花粉沉降量与距离的关系可用负指数形式表达。(3)花粉源尺寸越大,各个距离上的花粉沉降量就越多,花粉扩散距离也相应增加。但是,这种效应会随着花粉源尺寸的增大而逐渐减弱。(4)所有处理的有效源强比为27.9%~33.4%,意味着所有花粉中仅30%左右可以扩散到源区以外可能产生基因飘流。然而,随着花粉源尺寸的增大,有效源强比逐渐减小。(5)风对不同花粉源尺寸处理的影响类似。大风增加了有效源强比和花粉扩散距离,而风向主要影响有效源强比。需要注意的是,风对大尺寸花粉源的影响更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草本植物物候及其物候模拟模型的研究进展
    符瑜, 潘学标
    中国农业气象    2011, 32 (3): 319-325.  
    摘要9486)      PDF(pc) (919KB)(2743)    收藏
    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为深入了解草本植物物候与气候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建立精确的草地植被物候动态模型,更好地模拟和预测天然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本文对国内外草本植物物候及有关草本植物物候模型研究进行了回顾。已有的研究表明物候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气候变化的趋势,且温度、光照和水分等环境因素作为物候的主要驱动力在不同的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植物物候模型从简单统计模型,逐渐向可描述生长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动态机理模型发展。但可用于天然草地植被物候模拟的模型较少,仍存在物种单一、适用范围小、缺少机理性研究等问题。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只有加强对天然草地植被物候与非生物因子关系的分析,特别是水分对物候的影响研究,努力探索各个物候期的生理特征,不断验证完善已有物候模型,才能建立起精确的草地植被物候模型服务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