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新疆喀什市深层地温的变化特征分析
    阿布都克日木·阿巴司,麦合布热提·买买提依明,努尔帕提曼·买买提热依木,古丽米日·托乎提
    中国农业气象    2014, 35 (03): 237-242.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403001
    摘要16170)      PDF(pc) (2307KB)(23048)    收藏
    利用喀什市1981-2010年0.8、1.6和3.2m逐月平均地温资料,计算各深层地温气候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近30a来,喀什市各深层地温的年均值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84-1992年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1996-2004年呈极显著上升趋势(P<0.01),全分析期各层地温线性变化趋势不显著。季节变化上,各深层平均地温在冬、春季均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夏季和秋季各层地温均呈下降趋势,其中0.8m土层在夏季(P<0.01)、1.6m土层在秋季(P<0.05)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下降水平。(2)年代际变化上,20世纪80年代各层平均地温均高于90年代和21世纪初10a。(3)气温的变化是影响深层地温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气温与各深层地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降水对深层地温也有一定影响,深层平均地温较低与降水量的增加有关。(4)Mann-Kendall突变检验表明,喀什市0.8、1.6m深层地温年均值在1985年和2009年发生了突变,3.2m深层地温年均值在1985年和2008年发生了突变。研究结果可为指导喀什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
    2. 基于谐波法的塑料大棚内气温日变化模拟
    李倩,申双和,陶苏林,邹学智
    中国农业气象    2014, 35 (01): 33-41.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4.01.005
    摘要15915)      PDF(pc) (2473KB)(11483)    收藏
    依据浙江省慈溪市2006-2009年塑料大棚小气候数据进行季节和天气状况分类,以棚外气象要素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模拟得到棚内气温二阶谐波模型所需参数,据此构建冬春季晴、昙、阴3种天气状况下塑料大棚内24h气温谐波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晴天和昙天的气温预测值与实测值间拟合直线方程的决定系数均在0.92以上,预测值与实测值间的均方根误差(RMSE)在3.0℃以内,绝对误差在2.4℃以内;阴天气温预测值与实测值间拟合直线方程的决定系数均在0.79左右,RMSE在3.0℃以内,绝对误差在2.0℃左右。从均方根误差和绝对误差来看,昙天预测模型精度最高,阴天次之,晴天最低;相同天气状况下冬季预测模型精度均略低于春季,两季相差在0.1~0.4℃。棚内预测气温相位均略提前于棚外,晴、昙天比阴天明显,冬季比春季明显;棚内日最低气温始终低于棚外,以晴天尤其明显,昙天次之,阴天基本持平;相同天气状况下春季均明显低于冬季。本研究论证了谐波分析方法在特定条件的塑料大棚气温日变化模拟方面的可行性,可为大棚小规模种植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
    3. 北方地区日光温室气象灾害风险评价
    杨再强1,2,张婷华1,黄海静3,朱凯1,张波1
    中国农业气象    2013, 34 (03): 342-349.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3.03.015
    摘要15630)      PDF(pc) (3315KB)(3551)    收藏
    利用北方典型日光温室室内以及相应台站气象数据,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室内气温预报模型,以此预报北方243个台站1990-2009年室内气温,利用预报的室内气温数据及室外降水、日照、风速等气象数据和主要气象灾害指标,构建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Real code accelerating genetic algorithm,RAGA)和投影寻踪(Projection pursuit evaluate,PPE)的日光温室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并对北方地区日光温室主要生产月气象灾害风险进行逐月评价。结果表明,北方日光温室室内气温预报值与实际观测值的标准误差在0.89~1.54℃,方程决定系数在0.87~0.94。北方地区日光温室1-3月的气象灾害风险等级较高,分布在天山以北、大兴安岭以北的地区和西藏地区,主要是低温和大风沙尘天气。9月气象灾害风险等级最低,分布在长城以南,黄河以北地区,主要是低温。本研究构建的北方地区日光温室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可为日光温室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防御提供决策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7)
    4. 东北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下气温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
    胡琦,潘学标,张丹,杨宁,李秋月,邵长秀
    中国农业气象    2015, 36 (01): 2-8.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5.01.001
    摘要16362)      PDF(pc) (13964KB)(3368)    收藏
    利用东北三省71个气象站点1961-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年代、年、季、月、旬各级尺度下气温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温和无霜期等值线存在年代际北移的现象,1980-1999年气温和无霜期增幅最大,与1961-1979年相比,3℃温度等值线北移约1个纬度,气温高于3℃的面积增加了1.14×10.5km2,无霜期155d等值线北移2~4个纬度,无霜期大于155d的面积增加了2.02×10.5km2。1961-2012年东北地区温度升高速率为0.30℃10a-1,冬季增幅最大(0.47℃10a-1),夏、秋季增幅较小,无霜期增加速率为3.5d10a-1,初霜日推迟8.1d、终霜日提前9.8d。2月气温增幅最大(0.8℃10a-1),是造成冬季气温增幅大的主要原因,2月下旬(第51-60天)气温气候倾向率达到峰值,约1.00℃10a-1,水汽含量变化可能是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6)
    5. 绿肥压青粉垄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入渗及其后延效应的影响
    陈胜男,胡钧铭,徐宪立,韦翔华,何铁光
    中国农业气象    2018, 39 (12): 778-785.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8.12.002
    摘要462)      PDF(pc) (840KB)(3156)    收藏

    研究绿肥压青下粉垄耕作稻田土壤水分入渗规律对完善稻田保护性耕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2016-2017年,在广西农业科学院试验田设置粉垄保护性耕作与单免保护性耕作两种耕作模式,并设不施肥、常规施肥、单倍绿肥压青和双倍绿肥压青4种施肥处理,然后分别于早稻、晚稻收获后用土壤紧实度仪及单环入渗法测量稻田土壤紧实度及稳定入渗速率,并于晚稻水稻收获后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以了解绿肥压青下粉垄保护性耕作对当季稻田土壤入渗的影响,并就其对后季稻田的后延效应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绿肥压青下粉垄保护性耕作对当季和后季稻田0-15cm土壤紧实度的影响不明显,但是可以显著降低15-30cm土壤紧实度。同时显著降低了当季及后季土壤表层及耕层的稳定入渗率,使土壤入渗能力降低,提高了土壤容重,降低了土壤孔隙度,使土壤密实。绿肥压青下粉垄保护性耕作可显著降低后季稻田土壤稳定入渗率和紧实度,对土壤结构及水分入渗的后延效应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环境因子对山区粮食气候产量的影响——以云南省为例
    顾治家,白致威,段兴武,丁剑宏,冯德泰,师小宁,韩絮
    中国农业气象    2015, 36 (04): 497-505.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5.04.014
    摘要15987)      PDF(pc) (2536KB)(2925)    收藏
    高原山区土地资源短缺、人地矛盾突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尤为脆弱,探讨高原山区环境因子对粮食气候产量的影响,可为山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云南省各县1985-2012年平均粮食单产数据,采用生物模型Logistic函数模拟趋势产量,以计算气候产量。提取同时期气候、地形、土壤等17个环境因子,利用相关分析、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等统计分析方法探究环境因子对山区气候产量的定量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多年平均气候产量为-0.15~-0.01t·hm-2,且研究时段内呈降低趋势;气候产量与土壤全钾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坡度、坡向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它14个环境因子无显著相关性。RDA分析结果表明,坡度、坡向、土壤碳氮比、气温、土壤pH、土壤全钾含量6个环境变量为最小解释变量组合。坡度是影响山区粮食生产的关键性环境因子之一,与粮食实际产量呈负相关,而与气候产量呈正相关。坡度单因子可解释44.62%的粮食实际产量、26.29%气候产量的变化。从研究结果看,气候产量相对较高的地区通过坡改梯、土壤培肥等手段提高粮食单产是气候变化前提下维持区域粮食生产安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
    7. 河西走廊气候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开发利用
    杨晓玲;丁文魁;董安祥;袁金梅;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 (S1): 1-5.  
    摘要14660)      PDF(pc) (1287KB)(2898)    收藏
    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河西走廊气候资源的分布特征,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气候资源的优越性,研究分析了河西走廊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主要领域和发展前景。指出:在河西走廊应引进喜光喜温作物、大力普及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等,以便合理分配和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河西走廊的气候资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6)
    8. 封面
    中国农业气象    2019, 40 (08): 1-.  
    摘要84)      PDF(pc) (1359KB)(2710)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1959-2007年安徽省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江俊杰, 孙卫国
    中国农业气象    2012, 33 (01): 27-33.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2.01.004
    摘要16007)      PDF(pc) (5049KB)(2653)    收藏
    利用安徽省1959-2007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法、Mann-Kendall法、累积距平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近49a降水变化趋势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安徽地区夏季和冬季降水有显著的增加趋势(P<0.05),春、秋季和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不显著。全区年降雨日总数有极显著的减小趋势(P<0.01),但暴雨日数却有所增加。雨日总数自南向北递减,但暴雨日数的气候倾向率却有自南向北增加的趋势。全省年降水量和四季降水量大致存在两个主周期的变化,2~4a周期震荡趋势逐渐明显。安徽地区雨日减少,强降水增加,降水有集中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降水宽幅震荡趋势凸显,不确定性增加,导致旱涝灾害发生可能性增加,会对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2)
    10. 基于FY-3 VIRR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在陕西省的应用及其IDL实现
    王卫东,赵青兰,李化龙,周辉
    中国农业气象    2015, 36 (04): 513-520.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5.04.016
    摘要15810)      PDF(pc) (5709KB)(2641)    收藏
    以FY-3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VIRR)L1数据为信息源,对FY-3 VIRR L1数据在陕西省云检测、地表温度、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等反演方法进行本地化研究,同时使用IDL程序语言研制了FY-3 VIRR L1数据预处理、云检测、地表温度反演、TVDI指数法反演土壤干旱程度等应用程序,以实现利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对陕西省土壤干旱程度的监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反演。反演结果表明,利用FY-3 VIRR L1数据生成的TVDI与20cm土壤相对湿度具有良好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535左右;TVDI能较好地反映陕西省土壤干旱状况,在延安、关中、陕南的TVDI反演结果与实际旱情一致性较好,但在植被覆盖较差的榆林部分地区,反演结果与实际旱情差异较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
    11. 弱光条件下光质和光周期对水培生菜生长与品质的影响
    余 意,刘文科
    中国农业气象    2015, 36 (06): 739-745.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5.06.011
    摘要868)      PDF(pc) (464KB)(2543)    收藏
    在弱光条件的人工光植物生长室中,设置两种不同红蓝光比例光质和两种不同光周期,水培盆栽红叶生菜(R)、绿叶生菜(G)和紫叶生菜(P),采收后测定3种生菜的生物量指标以及抗氧化物、可溶性糖等营养品质指标,以研究弱光条件下光质和光周期对3种叶色水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菜产量主要受光周期影响,营养品质指标受光质和光周期的综合影响。光照时间延长显著增加了3种生菜叶面积。绿叶生菜和红叶生菜单位叶面积鲜重在不同光质及光周期下无显著差异。紫叶生菜单位叶面积鲜重对光周期变化的反应则因光质环境而异。延长光周期使3种叶色生菜地上部鲜重提高一倍多,但3种生菜地上部鲜重受光质影响不显著。(2)延长光照时长对3种生菜营养品质的影响因光质而异。在红蓝1:2光质下,延长光照时长降低了绿叶生菜总酚和类黄酮相对含量以及抗坏血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了红叶生菜花青素和可溶性糖含量,但降低了抗坏血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紫叶生菜总酚相对含量得到提高,但抗坏血酸含量显著降低。在红蓝2:1光质下,延长光照时长显著提高了绿叶生菜总酚和类黄酮相对含量,抗坏血酸含量有所降低,红叶生菜总酚和类黄酮相对含量、抗坏血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紫叶生菜总酚含量显著提高。说明在弱光条件下延长光照时长可以显著提高3种不同叶色生菜产量。在红蓝1:2光质下,延长光照时长使红叶生菜的花青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得到显著提高。在红蓝2:1光质下,延长光照时长可以提高绿叶生菜和紫叶生菜营养品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2)
    12. 施用生物炭对农田土壤氮素转化关键过程的影响
    张 星,张晴雯,刘杏认,徐莹春,任建强
    中国农业气象    2015, 36 (06): 709-716.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5.06.007
    摘要1162)      PDF(pc) (484KB)(2506)    收藏
    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施入土壤后不仅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对营养元素的吸附能力,还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强生物固氮能力,因此在农业生产和缓解气候变化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生物炭的输入将直接影响农田土壤氮素的循环和转化,本文结合国内外大量文献,综合分析总结了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氮素转化过程的影响,重点从生物炭对土壤氮素矿化、氮素损失以及硝化、反硝化作用和生物固氮过程的影响过程展开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应加强生物炭对氮素转化的作用机理及对环境的长期正负效应研究,特别是对相关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丰度以及土壤酶活性方面的研究,同时提出相关研究应建立在统一的生物炭标准之上,以明确区分生物炭的作用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1)
    13. 花粉源尺寸对水稻花粉扩散的影响
    张洁,王勇群,胡凝,江晓东,刘子贺,裴新梧
    中国农业气象    2018, 39 (12): 796-804.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8.12.004
    摘要1736)      PDF(pc) (1204KB)(2490)    收藏
    以花粉为介导的基因飘流是水稻转基因逃逸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掌握花粉扩散规律对于水稻基因飘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设计了5m×5m(TR1)、10m×10m(TR2)和15m×15m(TR3)三种花粉源尺寸,通过观测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每穗的开花颖花数和单个颖花的花粉量以及主风向上的花粉沉降量,计算了花粉源强和有效源强比,就花粉源尺寸对花粉源强、花粉沉降量和有效源强比以及花粉扩散距离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花粉源尺寸不影响单位面积的花粉源强,只改变总源强的大小。TR1、TR2和TR3的总源强比例为1:4:9。(2)花粉源尺寸不改变主风向上花粉沉降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在花粉源区,花粉沉降量先迅速增加,达到最大值后缓慢下降;在下风区,花粉沉降量与距离的关系可用负指数形式表达。(3)花粉源尺寸越大,各个距离上的花粉沉降量就越多,花粉扩散距离也相应增加。但是,这种效应会随着花粉源尺寸的增大而逐渐减弱。(4)所有处理的有效源强比为27.9%~33.4%,意味着所有花粉中仅30%左右可以扩散到源区以外可能产生基因飘流。然而,随着花粉源尺寸的增大,有效源强比逐渐减小。(5)风对不同花粉源尺寸处理的影响类似。大风增加了有效源强比和花粉扩散距离,而风向主要影响有效源强比。需要注意的是,风对大尺寸花粉源的影响更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基于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产量预报方法研究进展
    黄晚华;薛昌颖;李忠辉;杨晓光;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 (S1): 140-143.  
    摘要15573)      PDF(pc) (1672KB)(2448)    收藏
    从产量预报和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发展历程入手,阐述了当前主要产量预报方法的应用情况,指出作物模拟模型应用于产量预报是产量预报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用作物模型进行产量预报是基于作物生长机理的产量动力预报方法,目前在粮食作物和其它作物产量预报中的初步应用已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但是基于业务化的产量预报动力模型尚有待建立,该方法将成为今后产量预报的主流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6)
    15. 作物生长模型的应用研究进展
    孙扬越,申双和
    中国农业气象    2019, 40 (07): 444-459.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9.07.004
    摘要1315)      PDF(pc) (792KB)(2424)    收藏
    作物生长模型不仅能够进行单点尺度上作物生长发育的动态模拟,而且能够从系统角度评价作物生长状态与环境要素的关系。本文通过梳理当前作物生长模型应用的诸多研究成果,剖析模型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研究、作物生长模型区域应用中的关键问题,总结了当前以作物生长模型为核心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的研究情况,意在促进作物生长模型在生态、农业、区域气候资源和气候变化等研究中更广泛地应用。结果表明,作物生长模型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广泛而深入,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应用作物生长模型进行历史时期气候条件和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生产状况和产量的影响研究已相当广泛且相对成熟。利用全球气候模式(GCM)或区域气候模式(RCM)构建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再与作物生长模型耦合已发展成为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重要手段。通过集成与整合多作物生长模型、多气候模式集合模拟、优化气候模拟数据订正方法可有效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评估的不确定性。遥感数据同化技术能够将站点模型运用到区域尺度上评价不同环境因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拓宽了作物生长模型的应用尺度范围并有效提高作物产量估算的精度。以作物生长模型为核心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多元化,是辅助农业生产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工具。然而,由于作物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作物生长模型模拟结果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今后对作物生长机理及过程间耦合机制的探索还需加强,以便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模型,促进作物生长模型更广泛地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不同生育期水稻叶面积指数的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
    辛明月,殷 红,陈 龙,张美玲,任智勇,苗 静
    中国农业气象    2015, 36 (06): 762-768.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5.06.014
    摘要817)      PDF(pc) (665KB)(2406)    收藏
    2011年和2012年通过大田试验,利用便携式野外光谱仪实测水稻冠层不同生育时期的高光谱数据,同时使用SUNSCAN冠层分析系统采集水稻冠层叶面积指数(LAI);采用光谱微分技术和统计分析技术,分别分析高光谱反射率及其植被指数与LAI之间的关系,建立LAI估算模型并进行模拟结果对比。结果表明:水稻抽穗-成熟期,利用光谱值的对数形式对LAI值的模拟效果较好,分蘖-抽穗期利用光谱反射率模拟LAI变化过程的效果不理想。 在利用各种植被指数估算LAI方法中,水稻分蘖-抽穗期以修改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SAVI[758,805]对LAI的估算效果最好,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R=0.7754),估算精度较高。在抽穗-成熟期,也以修改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SAVI[758,817]对LAI的模拟效果最好,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R=0.6488),估算精度较高。说明修改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SAVI)能更好地模拟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按照分蘖-抽穗期、抽穗-成熟期两个生育阶段分别建立水稻冠层LAI的高光谱估算模型能够提高LAI估算的准确度,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分生育阶段建模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5)
    17. 气候变化对北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及对策
    吴春艳;轩春怡;刘中丽;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 (S2): 200-204.  
    摘要11375)      PDF(pc) (902KB)(2396)    收藏
    北京是严重缺水的大城市,目前人均拥有量300m3左右,为世界平均值的4%,全国平均值的16%。随着城市的发展,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影响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本文分析了北京地区水资源的特点、现状,包括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存在问题,重点分析了近50a来的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对未来50a水资源需求量和可供量做出预测,并进行了评估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气象学角度提出了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对策,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
    18. 华北平原夏玉米主要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孟林,刘新建,邬定荣,王春乙
    中国农业气象    2015, 36 (04): 375-382.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5.04.001
    摘要12934)      PDF(pc) (3488KB)(2393)    收藏
    利用1981-2009年华北平原夏玉米生育期和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华北平原各地区夏玉米主要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1981-2009年华北平原夏玉米生育期内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升温趋势随纬度递减。日照时数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2)京津冀地区和山东省夏玉米主要生育期有显著(P<0.05)延迟的响应趋势,而河南省夏玉米主要生育期则显著(P<0.05)提前;(3)华北平原夏玉米全生育期天数呈极显著增加(2.72d·10a-1,P<0.01)的响应趋势,京津冀地区生育期天数增加最快,为3.36d·10a-1;(4)夏玉米全生育期天数与同期平均气温在大部区域呈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在-7.16~3.17;生殖生长期天数与同期平均气温在大部区域呈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在-3.56~1.87。生育期内平均气温每上升1℃,全生育期和生殖生长期天数分别平均缩短2.71d和1.07d。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华北平原夏玉米不同区域的响应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应根据各区域的响应特征安排适宜的播种期并选用合适的品种类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2)
    19. 基于SPI的近41年(1965-2005)河北省旱涝时空特征分析
    车少静;李春强;申双和;
    中国农业气象   
    摘要7532)      PDF(pc) (945KB)(2359)    收藏
    河北省是旱涝频发地区之一。本文基于1965-2005年河北省84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正交经验分解函数和旋转正交经验分解函数等方法,分析了近41a河北省旱涝时空变化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旱涝总体上呈阶段性变化特征,1965-1972年和1997-2005年干旱比较频繁,1973-1996年干旱频率较低;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前中期为雨涝比较频繁阶段。春秋季干旱呈减轻趋势,夏季干旱呈加剧趋势(不显著),冬季旱涝变化趋势不明显,但90年代以来河北省极端季节旱涝事件比较频繁。在空间上,河北省旱涝分布可分为东部、北部、南部和西部四个不同的区域,四个区域的旱涝总体上具有相对一致的大趋势,但在某些时段也表现出一定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河北省全省20世纪90年代后期旱涝变率最大,70年代前期和末期变率也较大,80年代变率最小;四个区域总体上表现出与全省大致相同的趋势,只是2000年以后南部地区旱涝变率持续较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39)
    20. 中国北部冬麦区小麦生育期对生育阶段积温变化的响应
    马倩倩,贺勇,张梦婷,张聪,许吟隆
    中国农业气象    2018, 39 (04): 233-244.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8.04.003
    摘要733)      PDF(pc) (1817KB)(2355)    收藏
    利用1993-2013年中国北部冬麦区1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冬小麦生育期及气象资料,研究了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积温和生育期的时空变异特征。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究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积温变化对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播种-出苗、返青-拔节阶段≥0℃积温和越冬期负积温的值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拔节-抽穗、抽穗-乳熟、乳熟-成熟和播种-成熟阶段≥0℃积温为东南低西北高,而出苗-越冬开始阶段≥0℃积温则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拔节-抽穗和乳熟-成熟阶段≥0℃积温均在21%的站点上显著减少,返青-拔节、抽穗-乳熟和播种-成熟阶段≥0℃积温及越冬期负积温分别在26%、37%、21%和42%的站点上显著增加,而播种-出苗和出苗-越冬开始阶段≥0℃积温的变化较小;(2)播种和出苗期呈东部晚西部早的空间分布,抽穗、乳熟和成熟期则相反;越冬开始期呈东南晚西北早的分布,返青期则相反;拔节早的站点主要位于麦区东部。播种、出苗、返青、拔节、乳熟和成熟期分别在21%、16%、37%、26%、42%和21%站点显著推迟且多位于麦区东部,而越冬开始期和抽穗期仅在5%站点变化显著;(3)相关分析表明,各生育阶段≥0℃积温(或越冬期负积温)与多个生育期的相关性显著,生育阶段积温的变化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冬小麦的生长发育。越冬期负积温与返青、拔节、抽穗、乳熟和成熟期相关性最大,且与冬后多个生育期呈现一致的时空变异特征,其时空变异性可能是造成冬小麦冬后生育期在时空上存在差异的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东北地区玉米生育期干旱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张淑杰1,张玉书1,孙龙彧2,纪瑞鹏1,蔡福1,武晋雯1,李广霞3
    中国农业气象    2013, 34 (03): 350-357.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3.03.016
    摘要15889)      PDF(pc) (3102KB)(2320)    收藏
    利用1961-2008年东北地区124个气象站的日气象数据,定义了表征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强度的水分亏缺指标,并对干旱时空分布及其年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生长季内干旱呈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从发育阶段看,苗期干旱频率较高,随生育期后移干旱频率明显减少,以轻旱为主要发生类型,春秋降水量少是发生干旱的主要原因;从空间分布看,干旱呈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的趋势,区域性较明显,总体上为辽宁西北部、吉林西部至黑龙江西南部发生频率较高。各年代之间比较,20世纪60-80年代干旱频率呈减少趋势,90年代初期呈增加趋势,90年代中期以后增加趋势明显,特别是2000-2004年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各年代干旱发生频率均表现为苗期>拔节-孕穗期>灌浆-成熟期>抽雄-开花期。苗期和拔节-孕穗期干旱发生频率均以60年代较高,以轻度干旱为主要发生类型;抽雄-开花期干旱发生频率以90年代较高,以轻度干旱为主要发生类型;灌浆-成熟期轻、中、重度干旱发生频率均以2001-2008年为高。由此可见,研究区干旱发生频率呈增高趋势,特别是玉米产量形成关键期的干旱频率呈增加趋势,对玉米生产的不利影响增大。研究结果对了解东北地区玉米不同发育期干旱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并采取相应对策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2)
    22.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综述
    赵俊芳;郭建平;张艳红;徐精文;
    中国农业气象   
    摘要13523)      PDF(pc) (957KB)(2271)    收藏
    简要综述了近几十年来中国学者在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分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方法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种植布局、农业成本的影响几个方面。并通过分析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有待改进的方面和研究发展的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53)
    23. 气管材质和长度对农田小气候CO2/H2O分析仪读数稳定时间的影响
    王志伟,王萌,王秋涛,朱晓伟,王春山,王浩,刘连涛
    中国农业气象    2019, 40 (12): 793-799.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9.12.006
    摘要252)      PDF(pc) (482KB)(2259)    收藏
    CO2和H2O气体浓度是农田小气候的2个重要指标,一般采用CO2/H2O分析仪进行测定,为减少人为干扰,需使用气管将待测区域气体传输至分析器,而气管的材质及其长度会影响CO2/H2O测定时读数稳定所需的时间。本研究采用8种常用材质的气管及5种气管长度进行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以筛选CO2/H2O测定所需的最佳气管材质及长度。结果表明:不同材质气管测定CO2浓度的稳定时间为9.20~11.47s,测定H2O气体浓度的稳定时间为9.67~18.93s。利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Additive main effects and multi-plicative interaction,AMMI)模型对CO2/H2O气体浓度达到稳定的时间进行方差分析和稳定性分析发现,在CO2浓度观测过程中,气管长度的固定效应导致的变异最大,材质次之,材质与长度互作效应较小;各材质中,CO2读数稳定时间最短的为蠕动泵管;在H2O气体浓度观测过程中,存在显著的材质和长度间的互作效应,其中材质的固定效应导致的变异最大,长度次之,PVC管的读数稳定时间最短。不同材质与不同长度的交互作用不同,每种材质对不同长度都有其特殊的适应性。因此,应根据测定指标,选择稳定时间短的材质和长度,以提高农田CO2和H2O气体浓度的测定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濮阳冬小麦生育期气候变化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张明捷;王运行;赵桂芳;刘九玲;付叶贞;刘娟;田国伟;
    中国农业气象   
    摘要16608)      PDF(pc) (887KB)(2251)    收藏
    利用线性分析方法,分析濮阳多时间尺度气温、降水、日照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气温:濮阳地区冬季气温异常度在1991年发生跃变,从-0.3到0.8,春季气温异常度在1997年发生跃变,从-0.6到0.9;逐旬气温气候系数25旬有23旬为正值,最大为3月下旬的0.42;冬小麦生育期内寒冷日和酷冷日数平均每10a分别减少4.30d和1.81d。(2)降水:冬季降水距平百分率阶段性明显,极端事件增多,春季极端事件减少,降水变化趋向缓和;逐旬降水气候趋势系数25旬中有17旬为正值,最大为1月中旬,但生育内整体增减趋势不明显。(3)日照:冬季和春季日照异常度发生了跃变,冬季在1984年由0.1跃变到1985年的-2.2,进入一个明显减少的下降通道;春季在1983年由0.3跃变为1984的-1.1,跃变时间同步。逐旬日照气候趋势系数25旬中有19旬为负值,绝对值较大的为1月中旬和6月上旬,均通过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结论:生育期内冬季气候明显变暖,寒冷日数和酷冷日数减少,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生长期和灌浆期延长;冬小麦生育期各旬降水量呈现抛物线分布,降水为减少趋势,对冬小麦稳产高产不利;生育期内尤其在中后期日照时数迅速减少,不利于小麦发育成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25)
    25. RCP情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育期内高温事件的变化特征
    冯灵芝,熊伟,居辉,曹阳,杨笛
    中国农业气象    2015, 36 (04): 383-392.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5.04.002
    摘要10801)      PDF(pc) (4014KB)(2188)    收藏
    基于1981-2009年历史气象数据和全球气候模式HadGEM2-ES输出的未来2021-2050年RCP气候情景数据,采用日最高温度大于35℃的高温日数(HSD)、高温最长持续日数(MCD)和高温有效积温(HDD),分析过去和未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育期高温事件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1-200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育期内温度升高,各高温指标均一致显著增加,Tmax(平均日最高气温)、HSD、MCD、HDD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51℃·10a-1,3.9d·10a-1,0.6d·10a-1和8.2℃·d·10a-1,空间上表现为由北向南递增。除MCD外,Tmax、HSD和HDD均在2001-2002年发生由少到多的突变。2021-2050年两种RCP情景下,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水稻生育期间日最高气温持续升高,高温日数增多,持续时间延长,高温强度增强。RCP2.6情景下,水稻生育期内Tmax、HSD、MCD、HDD较基准时段(1981-2009年)分别增加1.5℃、11.3d、5.6d和45.3℃·d,RCP8.5情景下分别增加1.7℃、15.4d、6.2d和61.1℃·d,且各高温事件在高值区的概率进一步加大。各指标的空间变化特征具有差异性,Tmax、HSD和MCD的增加幅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增,湖南西部和江苏北部等基准期温度相对较低的地区增幅更大,而HDD的增幅以中部地区较大。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中北部是未来高温事件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均大幅增加的地区,防灾减灾工作严峻,需采取调整水稻播期,更替耐高温品种等措施减轻高温对水稻的危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26. 江苏气候变化及其对小麦单产的影响分析
    商兆堂;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 (S2): 185-188.  
    摘要15055)      PDF(pc) (1898KB)(2187)    收藏
    通过对1960-2007年江苏省各县的温、光、水、风资料和小麦单产资料分析得出全省各要素的气候倾向率,年平均气温为0.16~0.45℃/10a,平均值为0.28℃/10a;年累计日照时数为-155.72~38.89h/10a,平均值为-65.37h/10a;年累计降水量为-28.00~37.09mm/10a,平均值为5.77mm/10a,年平均风速为-0.57~-0.03m/(s.10a),平均值为-0.30m/(s.10a);小麦单产较上年增长率-3.00~0.98%/10a,平均值-1.23%/10a。全省气温以上升为主;降水、日照、单产有的区域增加,有的区域减少;风速以减小为主。全省气候和小麦单产的变化都具有区域性特征,苏南、苏中、苏北区域之间差异明显。小麦单产增长率(较上年)的气候倾向率随气温、日照、降水、风速的气候倾向率数值的增加呈现周期性振荡,为非线性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3)
    27. 近50年冬小麦主产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曹倩;姚凤梅;林而达;张佳华;王培娟;秦鹏程;
    中国农业气象   
    摘要15797)      PDF(pc) (846KB)(2160)    收藏
    在冬小麦主产区内选取113个气象站点的1961-2008年逐日气象资料,应用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气候线性倾向率方法,分析冬小麦生育期内农业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近50a冬小麦生育期内≥0℃积温呈明显的增加趋势(P<0.01),90年代初期以来,≥0℃积温增加趋势更加显著(P<0.05);冬小麦生育期内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也不存在突变现象,但降水量年际间变化较大;冬小麦生育期内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趋势不显著,80年代出现弱的减少趋势(P<0.1),90年代以后有弱的增加趋势(P<0.1);冬小麦生育期内的初霜冻日期呈推迟趋势(P<0.01),终霜冻日期呈提前趋势(P<0.01),导致霜冻日长度呈减少趋势。21世纪初初霜冻日的推迟趋势、终霜冻日的提前趋势更加显著(P<0.0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1)
    28. 中国区域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技术选择
    王雅琼;马世铭;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 (S1): 51-56.  
    摘要15238)      PDF(pc) (917KB)(2148)    收藏
    中国地域差异性显著,各地农业生产条件相差很大,如何因地制宜的选择农业气候变化适应技术,趋利避害的利用气候变化适应性就尤为重要。根据国际上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中国农业生产实践,分区域综述中国已有的和潜在的适应技术,并将其分为适应对策和措施、适应技术两类,最后提出研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9)
    29. 气候变化对非洲水资源和农业的影响
    杨笛,熊伟,许吟隆
    中国农业气象    2016, 37 (03): 259-269.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6.03.001
    摘要969)      PDF(pc) (523KB)(2146)    收藏

    尽管非洲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或人均排放量最少的地区,但在承受气候变化造成的恶劣影响方面首当其冲。气候变化已经给非洲的水资源、农业、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和国家安全等带来诸多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和水资源一直是非洲长期面临的两大难题,也是深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两大领域还较欠缺,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加强,以探寻减缓气候变化对非洲水资源和农业不利影响的有效途径。本文系统梳理了气候变化对非洲水资源系统和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以期为非洲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工作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已有的观测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导致非洲许多山脉冰川面积正在大范围缩减、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有所减少,降雨的年际间分布也更为不稳定,通过水文模型的模拟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影响降水量和非洲部分地区河流的径流量,导致非洲水资源供给压力加大。同样,气候变化也给非洲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无论是观测结果分析,还是统计模型和作物模型等对不同气候情景和时间尺度下非洲农业的模拟研究,都显示气候变化对非洲农业以负面影响为主,导致非洲干旱加剧、生长季改变和粮食产量下降,并可能危及非洲的粮食安全。然而,现有研究结果还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其主要集中在未来气候情景数据、研究方法、数据的质量和数量等方面。与世界其它地区相比,非洲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无论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30. 黄河流域极端气温指数的气候演变特征分析
    吴 灿,赵景波,王格慧
    中国农业气象    2015, 36 (05): 525-535.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5.05.001
    摘要11232)      PDF(pc) (3887KB)(2128)    收藏
    利用黄河流域1963-2013年59个站点日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结合线性拟合、M-K检验、Morlet小波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流域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黄河流域冷日、冷夜、冰日、霜冻、冷持续日数分别以1.06、1.93、2.40、3.36、1.12d·10a-1 (P<0.001)的趋势减少,而暖日、暖夜、夏日、热夜、暖持续日数、生物生长季分别以1.56、2.22、2.66、1.56、1.48、3.47d·10a-1 (P<0.001)的趋势增加,日最低气温极小(大)值、日最高气温极小(大)值及气温日较差的变化率分别为0.25(0.4)、0.18(0.27)、-0.09℃·10a-1 (P<0.05)。(2)研究区内6个子区域的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宁夏中北部、内蒙古中南部极端气温事件变化趋势最为显著。(3)夜指数(暖夜、冷夜)变化幅度大于昼指数(暖日、冷日),冷指数(极端最低、最高温度极小值)变化幅度小于暖指数(极端最低、最高温度极大值)。(4)黄河上中游比下游地区对极端气温变化更敏感。(5)WMO发布的16个指数均有3a、7a左右的短周期和26a左右的长周期,而暖(冷)持续日数、气温日较差、生物生长季还拥有一个16a左右的中长周期。(6)除日最低气温极小值、气温日较差、冷持续日数外,其余各项指数的突变年份均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