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2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1-02-10
论文
近50年来河南最高最低气温的非对称性变化特征
常军;王纪军;潘攀;吴元超;李素萍;
2011, 32(01):  1-5. 
摘要 ( 8141 )   PDF (601KB) ( 15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河南50个气象站点1959-2008年50a的气温资料,分析了河南区域年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1959-2008年河南区域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在时间变化上为非对称性增长,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237℃/10a;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053℃/10a,前者增温幅度约为后者的4.5倍。②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变化速度在空间分布上多数地区也呈不对称现象,最低气温在河南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周口、漯河部分地区升温快,最高气温在西部的洛阳地区升温较快,而其它地区相对较慢,最终使气温日较差在东部和西北部减小幅度较大。③年平均最高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最低,本世纪以来的8a最高;年平均最低气温在60、70和80年代均较低,本世纪以来的8a最高;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在60年代最大,本世纪以来的8a最小。④年平均最高气温没有明显突变点,年平均最低气温在1997年发生突变,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分别在1974年和1980年前后发生了突变。最高、最低气温变化速度不同以及突变点不一致,最终导致了气温日较差在突变点上的不一致。
黄土高原中部冬小麦生长对气候变暖和春季晚霜冻变化的响应
王位泰;张天峰;蒲金涌;姜惠峰;黄斌;
2011, 32(01):  6-11. 
摘要 ( 10295 )   PDF (782KB) ( 13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甘肃西峰试验田资料和当地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春季气温、终霜冻和冬小麦生长发育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春季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分别以1.2℃/10a和1.1℃/10a的速率升高,5月的极端最低气温以1.2℃/10a的速率升高;1997年以来4月极端最低气温波动幅度增大,在气候变暖大背景下2001年和2006年出现了最小值,属于反常年份,冻害严重;终霜日期提前的气候趋势比较明显,速率为3.2d/10a,终霜日地面最低温度表现为波动变化,个别年份出现反常的重霜冻灾害;终霜冻过程的持续日数表现出阶段性增加规律,地面最低温度负积温在反常年份2005-2006年有增强变化;1981年以来冬小麦拔节期以4.5d/10a的速率极显著提前(P<0.01),1997年以来提前趋势更加明显,1997-2008年平均拔节期比1981-1996年提前9d。气候持续变暖,冬小麦拔节期提前的速率大于终霜日提前的速率,表明冬小麦春季拔节-孕穗期遭受终霜冻危害的气候风险在增大。
江西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变化及其对双季早稻物候期的影响
郭瑞鸽;刘寿东;杜筱玲;
2011, 32(01):  12-16. 
摘要 ( 10873 )   PDF (619KB) ( 14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江西82个气象站1959-2009年日平均气温和1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08年的双季早稻物候期资料,分析了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的变化及其对双季早稻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0℃初日在51a间年际变化十分明显,极差达36d;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80、90年代最为剧烈,2000-2009年次之,60、70年代较为稳定;整个分析期内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91-2009年呈明显提前的趋势。51a间全省10℃初日的区域分布变化明显,3月20日、3月10日分界线从20世纪60-90年代逐步南压,2000年以来大幅度北收;赣南变化幅度大于赣北赣中。10℃初日与双季早稻营养生长期物候期呈正相关,与生殖生长期物候期相关性不明显。典型早年与典型迟年比,双季早稻营养生长期的物候期普遍提前,全省平均提前3.7~9.1d;而在生殖生长期,部分站的物候期转为推迟,总体上早迟年物候期差异在±4d以内;全生育期平均延长3.0d。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水稻生产布局调整和农事安排提供参考。
河北省木本植物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高祺;缪启龙;岳艳霞;
2011, 32(01):  17-22. 
摘要 ( 10640 )   PDF (782KB) ( 13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1981-2006年河北省10个国家农业气象观测站的木本植物物候观测资料和47个气象站的地面观测资料为基础,运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相关系数、EOF和REOF等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河北省木本植物物候期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河北省木本植物展叶始期总体呈提前趋势,其中东部沿海平原提前趋势最大,中南部平原次之,西北部山区最小;叶初变色期主要表现出推迟趋势,生长季长度以延长趋势为主;春季气温对展叶始期的影响最显著,河北省春季气温每上升1℃,木本植物展叶始期提前4.6d;各站点生长季倾向率与年均温倾向率呈显著正相关,即年均温升幅大的站点,生长季延长的幅度也较大。研究结果对丰富河北省物候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基于小波分析的西安降水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
邱海军;曹明明;曾彬;
2011, 32(01):  23-27. 
摘要 ( 11530 )   PDF (634KB) ( 15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墨西哥帽小波函数进行小波变换,对西安市45a(1961-2005年)来的降水量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小波方差,从而研究西安市降水变化的时间及其周期变化特征。通过对西安市的降水时间序列的小波分析,揭示其在不同层次上的降水结构和异常变化规律以及突变特征,预测了西安市四季降水量以及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特别是通过小波分析的预测结果在2009和2010年出现的关中地区大面积的春旱以及2005年以后出现的秋涝中得到验证,这对认识西安市降水特征以及对西安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渭河防迅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45a来,除西安市春季降水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外(P<0.05),其它季节和年降水量的线性变化趋势均不显著。但季节降水量和年降水量都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不同的时间尺度表现为不同的循环交替,大尺度的周期变化嵌套着小尺度的周期变化。总体上表现为由小尺度的震荡剧烈、没有明显规律到大尺度出现明显规律后继续增强或先升后降。
广东省裸地和草地地表温度时空分布特征
刘霞;景元书;王春林;
2011, 32(01):  28-34. 
摘要 ( 11033 )   PDF (870KB) ( 13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广东省86个站点裸地和草地2006-2008年自动观测资料,分析了两种下垫面地表温度日、年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裸地和草地温度(0cm)的日变化趋势一致,其日最高温度出现时间较日最高气温分别提前1.18±0.95h和1.37±1.05h,日最低温度出现时间比日最低气温分别提前0.20±0.66h和0.45±0.80h。(2)裸地和草地作为透水性下垫面,其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和日较差具有相同的温度变化趋势,但草地有草皮覆盖,日较差低于裸地。(3)广东裸地和草地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和日最低温度均有明显的纬向分布特征,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温度在夏半年由南向北递增,冬半年相反;受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广州及其附近的站点裸地和草地的温度指标也相应高于周边地区。
四川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特征及气候影响因素分析
陈超;庞艳梅;潘学标;王春艳;
2011, 32(01):  35-40. 
摘要 ( 10747 )   PDF (792KB) ( 18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参考作物蒸散量是估算作物需水量的关键因子,对指导农田灌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1961-2009年四川地区5个盆地站点和5个高原站点的逐日气候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分析了当地ET0的日值、月值、季值和年值的变化特征,并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对影响ET0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与高原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日均值、月均值呈单峰或双峰型曲线变化,有明显的季节特点,最小值出现在冬季,最大值出现在夏季。(2)盆地地区各站点的年ET0呈波动递减趋势,且下降趋势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高原地区木里、松潘两站点的ET0呈上升趋势,其他站点呈减少的趋势。(3)四川地区的年、季参考作物蒸散量与日照时数、风速、相对湿度、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气压等要素关系密切,但近50a来日照时数的显著下降是导致盆地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减少的主要原因,风速的变化是导致高原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新食物链生态系统中水流速度对净化效果的影响
陈敏;杨有泉;邓素芳;刘中柱;
2011, 32(01):  41-45. 
摘要 ( 7021 )   PDF (656KB) ( 12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不同流量的循环水流经新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栽培层架,研究水流速度对循环水净化效果,旨在揭示新食物链生态系统节水和减排的本质。试验结果表明,流经各单层红萍的水样中溶解氧(DO)含量的上升幅度为0.76~0.96mg.L-1,铵态氮(NH4+-N)含量的下降幅度为0.94~1.19mg.L-1,分别是流经单层莴苣的5.07~6.40倍和1.71~2.16倍,说明红萍对提高水体中DO含量和去除NH4+-N的效果均明显优于莴苣。当养殖循环水流量控制在50mL.s-1时,流经1层莴苣和3层红萍组成的单个植物栽培床后,DO含量上升了2.80mg.L-1,系统增O2总量为504.0mg.h-1;NH4+-N含量下降了3.82mg.L-1,系统NH4+-N去除总量为687.6mg.h-1。可见,红萍是新食物链生态系统的关键植物,在水质净化中起重要作用。利用红萍等植物改善水产养殖水环境,为解决高密度集约化水产养殖的瓶颈问题提供新途径,真正意义上实现新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养殖污水零排放。
两种高寒植被长波辐射的气候学特征及比较
宋成刚;张法伟;王勤学;杜明远;赵亮;李英年;
2011, 32(01):  46-51. 
摘要 ( 7834 )   PDF (779KB) ( 10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球边界层热量来源是地表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后再以长波辐射形式加热的结果,而边界层生物活动与近地表热量息息相关,讨论长波辐射的变化特征对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及能量交换具有重要意义。以2003年对高寒矮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两种植被类型观测的资料,比较分析了两种植被类型地面长波辐射(ULR)、大气逆辐射(DLR)以及地面有效长波辐射(ELR)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寒矮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ULR、DLR以及ELR均具有明显的日、月变化。其中矮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的ULR月平均日变化在北京时间14∶00最高,凌晨最低;DLR在16∶00-18∶00最高,凌晨最低;ELR在8∶00最低,14∶00最高。月变化中,两种植被类型区ULR、DLR的最低值出现在1-2月,较高值出现在7-9月,而ELR变化趋势比较复杂。总体而言,金露梅灌丛的DLR、ULR变化值明显比矮嵩草草甸的高。
酸雨与镉对大豆幼苗光合作用复合影响的模拟试验
文可佳;陈敏敏;周青;梁婵娟;
2011, 32(01):  52-55. 
摘要 ( 8925 )   PDF (641KB) ( 10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叶绿素荧光测定系统及透射电镜技术,测定不同强度酸雨与镉胁迫对大豆幼苗叶绿素含量、Hill反应速率、Mg2+-ATPase活性、荧光参数及叶绿体结构的复合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一酸雨和镉作用下,各指标随胁迫强度变化趋势为叶绿素含量(Hill反应速率和Mg2+-ATPase活性)降低,初始荧光"先降后增",最大光化学效率和最大量子产量"先增后降"。酸雨与镉复合作用下,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表现为上述单一作用的相加效应,Hill反应速率、Mg2+-ATPase活性变化为单一作用的协同效应,荧光参数对酸雨与低(高)含量镉复合作用的响应表现为单一作用的拮抗效应(协同效应)。酸雨与镉复合作用下,叶绿体超微结构受到损伤。结合各指标变化进一步得出,叶绿体结构损伤是酸雨和镉对大豆幼苗叶绿素含量及光合光反应,乃至光合作用受抑的内在原因之一。
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时空动态变化
陈惠;王加义;李丽纯;林晶;谢怡芳;陈家金;黄金煌;
2011, 32(01):  56-60. 
摘要 ( 10533 )   PDF (701KB) ( 12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筛选原则,结合福建省农业生产特点,邀请省内外农业生态环境专家对19个候选因子进行排队打分,建立了由13个因子组成的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总指数计算公式。利用GIS技术制作了不同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001-2005年)福建省分县级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布图,计算各年代省级、地市级、县级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结果表明:福建省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随年代逐渐变差,各地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1级(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好)的县数随年代减小,5级(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差)的县数随年代增加;从空间分布看,东南沿海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差或较差,西北地区较好。
未来气候情景下西藏地区的干湿状况变化趋势
赵俊芳;郭建平;房世波;毛飞;
2011, 32(01):  61-66. 
摘要 ( 10039 )   PDF (6899KB) ( 8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旱灾是西藏地区重要的气象灾害之一,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极大,气候变化背景下开展西藏地区干湿状况变化趋势的预测研究对于预防和减轻该区干旱所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区域气候模式PRECIS输出的未来A2气候情景(2011-2050年)以及基准气候条件(1961-1990年)逐日资料,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了参考作物蒸散量,基于湿润指数,按照中国气候区划中的干湿指标把西藏分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4个气候区,预估了西藏地区2011-2050年干湿状况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与基准气候条件相比,未来A2气候变化背景下,除零星地区外,2011-2050年西藏地区降水量、参考作物蒸散量均呈增加趋势,且参考作物蒸散量增加的幅度小于降水量增加的幅度,但地区间差异都很显著;未来40a西藏气候总体上呈暖湿化趋势,干旱、半干旱区的缩小趋势非常明显,且年平均气温上升的幅度远远大于湿润指数增加的幅度,环境水热要素相对提高,干旱化程度在逐步减小,较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但是,不同气候区在不同时段干湿状况变化趋势不同。2021-2030年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缩小趋势以及湿润、半湿润的扩大趋势都很明显;2031-2040年、2041-2050年,干旱、湿润区的缩小趋势以及半干旱、半湿润的扩大趋势均很明显。
近48年新疆夏半年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
普宗朝;张山清;
2011, 32(01):  67-72. 
摘要 ( 11571 )   PDF (756KB) ( 15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新疆101个气象站1961-2008年夏半年(4-9月)逐月气候资料,在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出各站逐月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基础上,使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t检验、Morlet小波、相关分析和Kriging插值技术等方法,对新疆近48a夏半年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新疆夏半年平均参考作物蒸散量为942.5mm,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南疆大于北疆、东部大于西部、平原和盆(谷)地大于山区"的格局。其空间分布与各地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平均风速和空气相对湿度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表现为,气温高、风速大、日照充足、降水少、空气干燥的区域,夏半年参考作物蒸散量较大,反之,蒸散量较小。(2)1961-2008年新疆夏半年参考作物蒸散量与同期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降水量、空气相对湿度为显著的负相关,与平均气温的相关关系虽不显著,但两者的年际间波动趋势基本一致。近48a,受气温上升、风速减小、降水量增多、相对湿度增大的综合影响,新疆夏半年参考作物蒸散量总体以20.09mm.10a-1的倾向率呈极显著的减小趋势。(3)突变检测表明,新疆夏半年参考作物蒸散量于1986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减小,突变后的平均参考作物蒸散量较突变前减少了65mm,减少6.6%。(4)新疆夏半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存在4~5a、12a和准22a的周期性变化,预计未来数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将有增大的趋势。
地表臭氧胁迫对大豆干物质生产和分配的影响
郑有飞;刘瑞娜;吴荣军;胡程达;赵泽;王连喜;
2011, 32(01):  73-80. 
摘要 ( 8750 )   PDF (1007KB) ( 9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结构、性能完全相同的9个开顶式气室(OTC),开展了大田试验条件下地表臭氧浓度增加对大豆干物质(DM)生产和产量的影响研究。实验设置三个处理:CK为未经处理的空气,T1处理的O3浓度为100nL.L-1,T2处理的O3浓度为150nL.L-1。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臭氧熏气下,不同生育期大豆干物质重、根瘤数、根瘤干重,鼓粒期根茎的转运率和移动率均显著下降(P<0.05)。100nL.L-1臭氧处理对叶片转运率和鼓粒期-成熟期干物质生产速率影响不显著;150nL.L-1臭氧熏气下,大豆结荚出现时间推迟,叶片转运率和鼓粒期-成熟期干物质生产速率均显著下降。臭氧浓度升高显著降低大豆的单株粒数、粒重及产量,但对百粒重没有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100nL.L-1臭氧熏气下大豆产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干物质生产速率下降;而150nL.L-1臭氧熏气下大豆产量显著下降,是由于干物质转移受抑制和干物质生产速率下降共同导致的。
黑龙港流域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序变化和分形特征
李春友;张劲松;孟平;黄辉;高峻;
2011, 32(01):  81-88. 
摘要 ( 10983 )   PDF (1046KB) ( 16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位于黑龙港流域的武强、深泽、饶阳、晋州、献县5站1957-2009年日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日照时数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算法,计算各站不同时间尺度ET0,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分析其趋势倾向,并应用滑动R/S分析方法研究该流域不同时间尺度ET0时间序列的分形特征。线性趋势分析显示,各站历史上自1957年以来的ET0年总值的气候倾向率在-33.81~-10.79mm.10a-1,即均呈下降趋势,但变化倾向率不同;各月ET0倾向率在-11.27~2.02mm.10a-1,大多数为负值,其中5、6月份各站的下降趋势最大;春、夏、秋、冬季ET0倾向率为-15.87~1.30mm.10a-1,且夏季各站之间的差异较大,尤以饶阳站与其他4站间的差异最大。气候要素倾向率的对比分析表明,5站参考作物蒸散量总体下降趋势的基本特征主要是由于风速下降、日照时数减少、日最高最低气温上升造成的;5、6月份下降趋势明显则主要是由于风速下降、日照时数减少、日平均气温上升减缓、相对湿度上升明显造成的;饶阳站与其他4站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2、3、11、12月风速下降和日照时数减少以及日最高最低气温上升趋势减缓、相对湿度和气压下降明显,以致这些月份的ET0倾向率大于0,形成秋季和冬季ET0倾向率大于0,年尺度ET0年际变化下降趋势不明显。R/S分析结果显示,5站全年和各季ET0时间序列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分维数均小于1.5,说明各站全年和各季节ET0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具有持续性,即ET0在未来将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这种趋势在除饶阳外的其他站月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山东省农村地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
高新昊;江丽华;刘兆辉;李晓林;林海涛;谭德水;宋效宗;郑福丽;
2011, 32(01):  89-93. 
摘要 ( 9361 )   PDF (582KB) ( 13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硝酸盐含量是衡量饮用水水质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为摸清山东省农村地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现状,本文通过对山东省16个地市农村地区的地下水进行取样及硝酸盐含量监测,对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取样时期、取样区域、种植作物类型的不同均导致了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差异显著。各地雨季前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均值达到14.12mg.L-1,雨季后地下水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均值仅为6.74mg.L-1;受氮肥投入量及地下水埋深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不同作物种植类型下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差异明显,以露地蔬菜区最高,其次为果树区、设施蔬菜区及粮棉油作物种植区,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率分别为65.71%、60.71%、50.98%、24.74%;不同地市间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差异明显,青岛与烟台两市的污染水所占比例及硝酸盐含量均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市,聊城、德州、滨州、菏泽4市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均值低于5mg.L-1;整体来看,在两次所取516个样本中,全省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均值为10.43mg.L-1,污染水占所取得水样的比例达到14.15%。
丽江烟区生态条件及烤烟化学成分分析
杨坤;杨焕文;李佛琳;段树苍;陈茂建;李成杰;蔡寒玉;
2011, 32(01):  94-99. 
摘要 ( 10199 )   PDF (753KB) ( 13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丽江特色烟叶的形成机理,以丽江4个植烟区气候、土壤等生态因素和烤烟化学成分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各烟区的生态条件及烟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1)丽江各烟区气候差异较大,总体上具有前期光照多、降水少、空气干燥且气温适宜,后期降水多、光照总量偏少但漫射光多、气温偏低且空气湿度大的特点。(2)丽江植烟土壤pH值适宜,有机质含量丰富,具有较强的保肥能力;速效氮、磷、钾含量中等偏高,有效钙和有效钼含量普遍过高;有效镁、有效锌和氯离子含量中等偏高,有效硼含量偏低。(3)丽江各烟区烤烟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均较高,烟碱含量都处于最适范围内,但钾、氯含量普遍低于国外烤烟;两糖比偏低,糖碱比偏高,钾氯比普遍比国外烤烟高。总的来讲,丽江特有的光、温、水匹配方式可能是丽江烟叶风格特色形成的主要生态学外因。
宁夏马铃薯种植的气候分区和风险评估
王连喜;朱贇贇;李剑萍;宋玉芝;李琪;
2011, 32(01):  100-105. 
摘要 ( 11307 )   PDF (795KB) ( 16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1978-2007年的马铃薯产量资料,直线滑动平均得出宁夏马铃薯的相对气象产量,并通过积分回归方法分析得出宁夏马铃薯种植气候分区指标,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支持下,利用小网格资源推算法,细化了基本气候资源分布。考虑有灌溉条件和无灌溉条件两种情况,分别对马铃薯种植进行气候分区。结果表明:不考虑灌溉条件时,宁夏马铃薯种植的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宁夏南部地区,次适宜区和可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宁夏中部,不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当考虑灌溉条件时,可种植区范围在宁夏北部明显增加。并采用歉年减产率、变异系数和减产率<-10%的年份比重形成的综合风险指数,来评估宁夏马铃薯种植的风险。分析得出:马铃薯种植的低风险区主要包括宁夏南部,中风险区主要包括盐池、中卫、中宁等地区,高风险区包括宁夏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和中部的海原和同心。
冬小麦气孔导度模型的比较
李永秀;娄运生;张富存;
2011, 32(01):  106-110. 
摘要 ( 10027 )   PDF (678KB) ( 12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评估不同模型模拟冬小麦气孔导度的适用性,从常用的Jarvis模型和Ball-Berry模型中分别选择两种,根据试验资料估算模型参数,并对模型预测效果进行检验和比较。结果表明:运用Jarvis模型1、Jarvis模型2、Ball-Berry模型1和Ball-Berry模型2预测冬小麦气孔导度时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4、0.777、0.751、0.784,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49、0.247、0.183、0.169mol.m-2.s-1,据此可确定4种模型的预测精度为Jarvis模型1>Ball-Berry模型2>Ball-Berry模型1>Jarvis模型2。研究结果可为现有的基于Jarvis模型和Ball-Berry模型的农田蒸散、陆面过程和生态系统模型提供参考。
华北平原冬小麦品种演化过程中叶片光合作用模型关键参数的变化分析
刘璐;刘建栋;吕厚荃;范广洲;毕建杰;张坤;
2011, 32(01):  111-114. 
摘要 ( 9272 )   PDF (506KB) ( 9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O2光合作用响应参数是作物生长模式的一个关键敏感参数。本文利用Licor-62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对华北平原不同年代冬小麦主要品种叶片光合作用进行了系统测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包含CO2直接影响的叶片光合作用简易模型。利用模型确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年代华北冬小麦主要品种光合作用中CO2响应参数μ值,并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10个主要冬小麦品种CO2响应参数值变化在0.57~1.02,不同冬小麦品种CO2响应参数存在明显差异,但总体并没有明显时间变化趋势。统计结果表明CO2响应参数与初始量子效率及最大光合速率间相关并不显著,这为建立简易阶乘模型提供了实验支持,并为进一步建立适用于华北平原包含CO2影响因子的冬小麦生长模型奠定了基础。
菏泽牡丹初花期的中长期预报模型
孔凡忠;刘继敏;孔莉;张宗灏;
2011, 32(01):  115-121. 
摘要 ( 7403 )   PDF (985KB) ( 12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菏泽牡丹开花期短并且每年初花期离散度较大,这对办好菏泽国际牡丹花会造成严重困扰。本文通过牡丹初花期偏早、偏晚样本前期500hPa大气环流特征对比分析得出,牡丹初花期偏早和偏晚年份其前期环流有明显差异,因此,用1964-2006年牡丹花期序列对4月-翌年3月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高度逐月进行相关分析,得出41个优势相关区,其中有4个是正相关区,其余为负相关区,正、负相关区出现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区域性:正相关区出现在冬季太平洋和大西洋北部高纬地区,负相关区于上年4-5月在印度洋北部海区及赤道北太平洋海区出现并向北传播;再从优势相关区中筛选格点作为预报因子,建立一组牡丹花期中长期预报方程,最长预报时效超过150d。经几年试用效果较好。本方法对延长花卉花期预报时效有一定参考价值。
基于GIS的陕南柑桔气候生态适宜性区划
朱琳;李星敏;朱延年;贺文丽;柏秦凤;
2011, 32(01):  122-128. 
摘要 ( 8857 )   PDF (5110KB) ( 10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陕南秦巴山区地处北亚热带气候区,是柑桔种植北缘地带。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当地农业气候资源,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达到趋利避害、防灾减灾的目的,本文根据陕南秦巴山区近30a的气候资料,采用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值、1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及年降水量4个因子作为陕南柑桔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利用GIS空间分析及制图功能,在实现区划指标空间化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陕南秦巴山区柑桔气候适宜性进行区划,并对各适宜区柑桔生长气候条件优劣进行评述。结果表明,陕南柑桔气候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秦巴山区海拔700m以下的浅山丘陵区,在适宜区内,应根据地形特征,选择冷空气不易堆积的"难进易出型"丘陵坡地栽培,以减少冻害。
基于MODIS的雪情监测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评估
沈斌;房世波;高西宁;王伟;
2011, 32(01):  129-133. 
摘要 ( 9590 )   PDF (5627KB) ( 12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9年11月中旬,中国中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气候事件,造成了积雪灾害。本文利用连续多天的MODIS遥感数据,通过计算归一化差分积雪指数(NDSI,Normalized Difference SnowIndex)分析了北京、河南、河北、湖北、山东、山西、陕西7个地区的积雪状况,对积雪发生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对监测省份农业受到的影响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监测区整个降雪过程积雪面积呈单峰型变化,11月15日积雪面积最大,15日以后积雪面积开始减少,24日监测区积雪基本融化;山西省为本次降雪过程的核心区域,累计积雪总面积为62.89×104km2,陕西、河南、河北省次之,分别为40.10×104km2、37.62×104km2、37.58×104km2,山东、湖北、北京受积雪覆盖影响较小,积雪总面积分别为10.42×104km2、8.52×104km2、0.42×104km2;监测期间油菜作物均处于出苗期,持续积雪覆盖会对其产量造成一定影响。已进入越冬期的冬小麦,稳定的积雪覆盖会产生积雪融水,进而土壤墒情得到改善,有利于作物来年生长。尚未进入越冬期的冬小麦抗寒能力较差,持续低温积雪对其生长及产量造成不良影响。
湖北省倒春寒发生程度评估模型
马德栗;刘敏;李兰;邓爱娟;
2011, 32(01):  134-138. 
摘要 ( 7986 )   PDF (599KB) ( 12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取湖北省9个代表站历史倒春寒灾害序列资料,分析1951-2010年倒春寒过程中最大降温幅度、最低日平均气温、持续天数变化的特征,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倒春寒评估模型,探讨湖北省倒春寒发生影响程度。结果表明:60a来,湖北3月倒春寒发生频次总体呈下降趋势,4月倒春寒频次以20世纪60、70年代最多,80、90年代明显下降,而2000-2010年又有所增加;倒春寒发生过程中,平均最大降温幅度的年代际间变化不大,但3月最大降温幅度大于4月;3、4月倒春寒过程最低日平均气温按年代比较显示,在2000-2010年有所降低,但不明显;1951-2010年,倒春寒持续天数平均为4.1d,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运用评估模型对2010年4月12-15日的倒春寒过程评估表明,9个代表站中5站为中度倒春寒,4站为轻度倒春寒。
华北地区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气象适宜度预报模型
王纯枝;郭安红;王玉玲;周玉江;毛留喜;
2011, 32(01):  139-143. 
摘要 ( 10126 )   PDF (645KB) ( 9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河北省18个代表站点2002-2008年杨树烂皮病病情资料和相应气象资料,通过相关、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河北省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量、降水日数、相对湿度、温湿系数与杨树烂皮病发生率呈正相关,降水增加、雨日增多、相对湿度和温湿系数增大有利于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日照时数、夏季高温日数、极端最低气温与杨树烂皮病发生率呈负相关,天气晴朗、日照充足、极端气温升高不利于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影响河北省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气象因子分别是3月和4月温湿系数、3月下旬和4月下旬日照时数、4月上下旬气温、3月上旬和4月上旬以及上年12月上旬极端最低气温,利用归一化处理后的关键气象因子建立气象适宜度预报模型,通过回代检验,气象适宜度等级与杨树烂皮病实际发生等级相比,模型拟合准确率为91%;对河北省2009年5-6月杨树烂皮病盛发期气象适宜度等级进行预报,准确率为78%,效果较好;3-4月气象条件是影响华北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生态环境因子。模型可用于从气象角度对华北地区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进行监测和预报。
草地螟一代幼虫发生面积的气象预报模型
唐红艳;
2011, 32(01):  144-147. 
摘要 ( 10928 )   PDF (558KB) ( 8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内蒙古兴安盟1996-2009年草地螟发生资料和同时段气象资料,分析了草地螟一代幼虫发生面积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确定了影响草地螟一代幼虫发生面积的主要气象因子;以春季越冬代成虫数量即野外调查的百步惊蛾量和通过相关检验的气象因子为基础,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草地螟一代幼虫发生面积的气象预报模型。结果表明,一代幼虫发生面积与5月中、下旬相对湿度以及6月中旬平均温度呈正相关,与5月中旬-6月上旬温度以及6月中旬相对湿度呈负相关。通过模型历史回代检验,模拟等级与实际等级完全一致的占77%,与实际相差一个等级的占15%,3级及其以上(中度以上)发生年份的模拟准确率达到100%。通过对2009年草地螟发生面积的试报检验,预报效果较好。利用模型的预报结果可为提前了解草地螟一代幼虫的发生趋势、有效指导当地草地螟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2010年秋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谭方颖;延昊;宋迎波;曹云;王纯枝;
2011, 32(01):  148-150. 
摘要 ( 8634 )   PDF (367KB) ( 7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0年秋季(9-1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近10a来同期最多,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平均日照时数比常年同期偏少。入秋以后,农区大部光热条件较好,初霜期接近常年或偏晚,利于秋收作物灌浆成熟和收获晾晒;秋播区大部光温水匹配较好,农业干旱发生范围小、影响轻,对秋播作物播种出苗和幼苗生长有利。但部分地区出现阶段性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局地发生暴雨洪涝灾害,不利于秋收作物成熟收晒和秋播作物备耕播种;秋末,北方部分冬麦区出现旱情,冬小麦播种出苗受到影响;另外,秋台风给沿海地区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水产养殖带来一定损失。
SCI收录的气象与大气科学类期刊介绍
王彦;宁宝英;李江;
2011, 32(01):  151-154. 
摘要 ( 5164 )   PDF (474KB) ( 9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表格的形式汇总介绍了SCI收录的39种气象与大气科学类期刊的英文刊名、中文刊名、出版地和最新影响因子,并详细介绍了其中影响因子最高的前20种期刊的出版周期、出版地、出版者、联系地址、最新期刊网址等信息。以便为相应学科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