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31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2010-12-20
论文
华北地区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杨建莹;梅旭荣;严昌荣;刘勤;
2010, 31(S1):  1-5. 
摘要 ( 20204 )   PDF (652KB) ( 19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国家气象局整编的华北地区155个气象站点48a(1961-2008年)的气象资料和中国数字高程模型,对华北地区48a日照时数、年均气温、≥10℃积温、年降水量和春、夏、秋、冬四季降水量等气象资料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得到了华北地区气候资源分布图。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年日照时数总体分布为北高南低,气温及≥10℃积温分布为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降水总体是从南向北递减,四季降水不均匀,主要降水集中在夏季。总体来说,华北南部地区热量及降水资源丰富,而光照资源相对较少;华北北部地区光照和热量资源充足,降水资源相对短缺。
近50年聊城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李又君;杨士恩;赵春芳;王德锦;孙瑞英;
2010, 31(S1):  6-9. 
摘要 ( 8677 )   PDF (561KB) ( 13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聊城地区代表站1959-2008年气温及降水资料,用一元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学方法,对聊城地区近50a来气候变化做了分析。结果表明:聊城地区近50a来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温率为0.07℃/10a,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增温尤其明显。不同季节气温的变化趋势不同,春季变暖趋势最明显。根据冷暖波动情况,可划分成一个冷期和两个暖期;近50a降水量则呈下降趋势,倾向率为-25.22mm/10a,2002年降水最少。各季节中,夏、秋、冬季降水呈下降趋势。根据降水变化可分为三个多雨期和三个少雨期。
洱海流域近59年水资源的多时间尺度分析
李文娟;严昌荣;刘恩科;彭正萍;刘勤;
2010, 31(S1):  10-15. 
摘要 ( 9382 )   PDF (869KB) ( 10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分析洱海流域地区水资源的时序变化特征为研究目标,利用国家气象局整编的大理气象站气象资料(1951-2009年),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量,分析了近59a来洱海流域地区降水和蒸散量的变化特征,并分析计算了相应的降蒸差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各年代降水量呈现了一个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规律,春季降水量有显著上升趋势,线性倾向值为13.6mm/10a,夏季各年代降水量呈现了一个先减后增加的变化规律,秋季降水量大体经历了"少-多-少"的变化过程,年降水量发生的两次突变都是由少雨期到多雨期,春季、夏季和冬季降水发生了明显的突变,春季和冬季突变后进入多雨期,而夏季进入少雨期;(2)年蒸散量在波动中有减少的趋势,达到7.8mm/10a,春季、夏季和冬季的蒸散量呈现波动变化特点,最近10a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秋季的蒸散量呈现显著的减少趋势,达3.0mm/10a。年蒸散量和春季蒸散量存在明显的突变现象,但不是在同一时期发生,目前都处于低蒸散期;(3)年内降水量和降蒸差的逐月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月间分布不均衡,蒸散量逐月变化趋势呈现5月为最大值的近似单峰抛物线的线型分布;(4)未来本地区冬、春、秋季节干旱依然存在,影响作物尤其是坡耕地玉米和冬季大蒜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近38年高青县无霜期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荆涛;张静;郭磊;
2010, 31(S1):  16-19. 
摘要 ( 8406 )   PDF (485KB) ( 11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高青县1972-2009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运用Microsoft Excel计算工具,对高青县霜期气候特征及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8a来高青县初霜日最早出现在10月5日,最晚出现在11月12日,平均初霜日出现在10月22日;终霜日最早出现在2月11日,最晚出现在4月28日,平均终霜日出现在3月30日;无霜期平均205d,无霜期绝对变率比初、终霜日绝对变率大,终霜日绝对变率比初霜日绝对变率大。12月霜期出现频率最多,1月次之。20世纪70年代初霜期推迟,终霜期提前,无霜期较长;80-90年代初霜期提前,终霜期推迟,无霜期出现近38a来最短时期;2000年后初霜期推迟,终霜期提前,无霜期出现近38a来最长时期。
翻耕和生草对果园土壤碳排放的影响
王义祥;吴志丹;翁伯琦;邢世和;黄毅斌;
2010, 31(S1):  20-22. 
摘要 ( 10104 )   PDF (522KB) ( 10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于2007年10月利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定位测定福州郊区柑橘果园翻耕和生草2种干扰措施下土壤呼吸的变化规律,为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和提高土壤碳固定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翻耕造成柑桔果园生态系统土壤呼吸速率的增加,在试验期内翻耕使土壤CO2排放量提高了49.0%。套种豆科牧草使土壤呼吸速率提高了26.24%,但果园生草处理使系统有机碳库增加了3400.0kg.hm-2。
气候变化对山东省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对策
徐钰;江丽华;张建军;林海涛;宋效宗;刘兆辉;
2010, 31(S1):  23-26. 
摘要 ( 8835 )   PDF (579KB) ( 13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是主要气候脆弱生态系统领域,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影响。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山东省气温持续攀升,气候变暖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但又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本文简单介绍了近50a(1961-2008年)来山东省气候变化特点,并阐述了气候变暖对山东省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以期为山东省的防灾减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近半个世纪以来四川盆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
陈超;庞艳梅;潘学标;
2010, 31(S1):  27-31. 
摘要 ( 9814 )   PDF (661KB) ( 11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四川盆地的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演变趋势,该文利用四川盆地22个气象台站1961-2007年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月降水资料,对四川盆地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气温、降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a来四川盆地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但增温幅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偏暖年份多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偏冷年份多出现在90年代中期以前,尤其集中在80年代;秋、冬季变暖的趋势大于春、夏季,夜间升温幅度大于白天。四川盆地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少雨年多在70年代和90年代以后,多雨年多发生在60年代和80年代;除冬季外其余各季节的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秋季减少最明显。
大同地区近50年来气温突变的诊断分析
杨淑华;梁进秋;李腊平;贾利芳;王丽丽;
2010, 31(S1):  32-34. 
摘要 ( 9278 )   PDF (537KB) ( 11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估计温度变化趋势的线性回归方程及滑动的T检验方法,对大同地区北部的天镇(1958-2004年)、南部的灵丘(1960-2004年)和中部的市区(1955-2004年)年平均气温和四季平均气温及平均最高(低)气温序列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近50a来大同地区的气温在逐步上升,市区和天镇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增温过程,灵丘的增温过程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市区、天镇和灵丘三地增温最显著的季节都发生在冬季,但从全年来看,市区白天和夜间对增温的贡献相当,灵丘夜间增温大于白天,天镇白天增温大于夜间。此结论对于研究大同地区气温变化具有参考价值。
近45年来新疆≥10℃期间积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特征
李兰;杜军;宋玉玲;李元鹏;
2010, 31(S1):  35-39. 
摘要 ( 10837 )   PDF (634KB) ( 13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新疆1961-2005年86个气象站点系统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新疆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积温、积温期间降水的空间变化、年际变化、初终间日数、1961-1986年与1987-2005年差值变化。结果发现,全疆及各区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积温变化不一,北疆总体增幅高于南疆;≥10℃积温期间降水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山区多于平原,北疆多于南疆。西部多于东部;全疆1987-2005年与1961-1986年平均初终间日数的差值、积温的差值规律性差,南疆只有51%、59%的站增加;两个时段≥10℃积温期间降水增幅明显,南疆增幅≥50%的站明显高于北疆。
聊城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与对策
张荣霞;隋岩;杨秀华;张寅;
2010, 31(S1):  40-42. 
摘要 ( 8471 )   PDF (548KB) ( 13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分析了聊城市近50a来的气象资料,结果显示50a来气候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升高趋势。冬季气温升高最为明显,1989-2008年,出现了14个暖冬。二是降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a减少26.3mm。三是日照时数减少,平均年日照时数呈逐年减少趋势,夏季减少最为明显。四是极端气候事件明显增多。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市高温、暴雨天数呈增加趋势,旱涝灾害交替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上升,暴雪、暴雨、冬春季气温异常偏高等极端气候事件不断出现。据预测,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未来气温将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增加,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持续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性增大,将对农业生产产生很大的影响。
农业观光园客源市场的特征与空间结构的研究——以北京市朝来农艺园为例
田志会;刘雪楠;
2010, 31(S1):  43-47. 
摘要 ( 7834 )   PDF (877KB) ( 11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客源市场的特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旅游业发展现状,并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反馈作用。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北京市朝来农艺园为例,对朝来农艺园的客源市场及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主要结果,客源以中青年和女性为主,本科以上学历占48%,以企事业职员居多,月收入在2001~4000元的群体,客源主要来自于朝阳和海淀区;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主要以自驾车为主;游客群体不同,出行目的差异较大;职业范围不同,信息获取途径也表现出较大差异;游客收入水平与来源次数存在正相关的特性。并根据客源市场分析结果为朝来农艺园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议。
温室作物生长对地面辐射的影响
刘洪;郭文利;孙忠富;高燕虎;权维俊;
2010, 31(S1):  48-52. 
摘要 ( 11264 )   PDF (627KB) ( 10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北京地区常见日光温室,在建立辐射和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叶面积指数变化对地面辐射的影响,并对模拟结果与实测值进行了比较验证。结果显示:叶面积指数达到3.5以上时,约90%辐射量被作物层吸收或反射;模拟值与实际值的平均绝对误差为22.17W.m-2,相关系数约为0.92;基于辐射模型和作物模型对地面辐射量动态变化进行模拟,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控氮节磷施肥对鄱阳湖区水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徐昌旭;彭春瑞;叶宗国;陈先茂;刘卫东;苏全平;
2010, 31(S1):  53-56. 
摘要 ( 9765 )   PDF (576KB) ( 11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鄱阳湖区是江西主要的水稻产区,以双季稻为主。在双季稻单季高产推荐施肥水平(N∶P2O5∶K2O=180∶90∶150kg/hm2,100%化肥)基础上,进行了化肥减量后与猪粪配施、孕穗期增施氮钾肥、添加肥料增效剂等控氮节磷施肥对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养分等量条件下,80%化肥+猪粪处理较之100%化肥处理,早晚两季稻谷总量增加93kg/hm2、增长0.74%;化肥减量20%后,在穗期增施N、K养分,或添加肥料增效剂,早稻产量有所增加,晚稻有所减产,但全年稻谷产量基本持平。控氮节磷施肥均能明显提高水稻养分利用率。
海峡西岸经济区畜禽养殖污染与废弃物循环利用
叶婧;李峰;朱昌雄;
2010, 31(S1):  57-60. 
摘要 ( 7802 )   PDF (752KB) ( 12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海西经济区农业的发展,养殖污染已超过日常生活和工业废水的污染,制约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介绍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养殖业发展概况和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论述了养殖污染控制与废弃物循环利用研究技术,为环境改善提供一定参考。
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徐钰;刘兆辉;江丽华;高新昊;谭德水;林海涛;宋效宗;
2010, 31(S1):  61-65. 
摘要 ( 8647 )   PDF (747KB) ( 13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东为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为保障粮食安全,近几年农业发展速度加快。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投入量大、利用率低,畜禽养殖业规模发展快、畜禽粪污处理设施缺乏,农村城镇化速度快、生活废弃物及污水处理率低等原因,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显。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面源污染的防治对策,以期为山东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过程降雨入渗土壤深度的推算方法
冶林茂;薛昌颖;杨海鹰;陈忠民;
2010, 31(S1):  66-69. 
摘要 ( 8473 )   PDF (496KB) ( 14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气降水经植被层的截留损失后降落入流域土壤表面,将在土壤界面发生水分的分配和转化,部分水分将会通过土壤孔隙入渗,部分水分会在土壤表面蒸发,其余水分将沿坡面流动汇集形成地表径流。对于一次降水过程来说,降水期间地表水汽含量近于饱和,同时降水历时一般较短,因此土壤表面蒸发量可以忽略不计。本文以2009年2月7-9日河南省118个站点实际观测资料为基础,根据观测降雨前、后土壤含水量,确定由于降雨引起的土壤含水量变化深度,即降雨渗透深度,得到一组降雨量与渗透雨量数据系列,利用实验资料建立降雨与渗透深度相关关系计算区域降雨渗透量;就降水地土壤中的渗透过程和渗透深度作以分析探讨,为各地湿土层厚度分析、农业生产、防汛抗旱与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介休温室大棚发展的不利因素与相应对策
赵海英;梁运香;黄磊;栗锡龄;渠一峰;刘志宏;张永红;
2010, 31(S1):  70-72. 
摘要 ( 9239 )   PDF (437KB) ( 8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分析对比同属山西太原盆地的太谷县与介休市2008年大棚生产发展状况,发现经济较发达的介休大棚发展却比太谷明显滞后。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介休市温室大棚发展缓慢的原因,并依据介休与太谷2001-2008年日照资料,采用统计图表对太谷与介休日照时数的时空分布及年际变化进行分析,发现日照时数偏少是介休市温室大棚生产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并围绕日照时数偏少这一主要问题提出了节能减排、转移生产基地、改善大棚内光照等相应对策,以促进介休温室大棚的规模发展。研究结果对于介休市大棚生产基地的合理布局,提高生产效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冬小麦生长发育的适宜土壤含水量
方文松;刘荣花;邓天宏;
2010, 31(S1):  73-76. 
摘要 ( 13117 )   PDF (543KB) ( 11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壤水分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在生育过程中具体表现在生长状况和生长量变化上。为了确定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正常生长发育的土壤水分指标,利用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郑州试验基地多年(1994-1996年和1997-1998年)试验资料,将冬小麦不同发育时期的生长状况和生长量测定资料与此发育期前一时段的土壤水分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土壤水分与产量性状和产量的相关关系,并运用数学方法,以获得较好生长状况和取得较高产量为目的确定冬小麦不同发育期的适宜水分指标,从而为冬小麦干旱风险动态评估模型研究奠定基础。
潮州水稻生育期气候变化特点及其影响
丁丽佳;唐凯;杨群娜;陈淡芳;
2010, 31(S1):  77-80. 
摘要 ( 9404 )   PDF (690KB) ( 9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分析潮州近52a(1957-2008年)来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气温、降水、日照等基本气象条件及低温阴雨、寒露风、龙舟水、高温、台风暴雨、干旱等灾害性天气的变化情况,发现潮州水稻生育期间气候明显变暖:20世纪80年代以来升温明显,春季低温阴雨、秋季寒露风天气发生几率明显减少;龙舟水、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明显增加。气候变化对潮州水稻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有明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水稻播期、栽培管理措施。
气候变化对柴达木灌区小麦生育期的影响
王力;李凤霞;徐维新;肖宏斌;苏文将;周万福;
2010, 31(S1):  81-83. 
摘要 ( 7946 )   PDF (477KB) ( 8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德令哈、诺木洪3个气象测点1980-2007年逐日平均气温和小麦生育期资料,研究气候变化对柴达木绿洲灌区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平均气温≥0℃、≥10℃界限温度初日提前,终日推后,积温增多,作物生长季延长;3个农业气象测点的小麦播种期推迟、成熟期提前,生长期缩短;播种-出苗期的缩短是营养生长期缩短的主要原因,乳熟-成熟期的缩短是生殖生长期缩短的主要原因;诺木洪热量条件好的区域可以在小麦收割后种植生长期较短的蔬菜。
气候变化背景下江西省早稻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
辜晓青;李美华;蔡哲;殷剑敏;
2010, 31(S1):  84-89. 
摘要 ( 9942 )   PDF (837KB) ( 11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科学地评价气候条件变化对早稻生产的影响,采用了1971-2000年全省85站逐日的有关气象要素,按光合、光温和气候三级生产潜力的划分思路,构建气候生产潜力计算模式,以光合生产潜力、温度适宜度、水分适宜度为基本评价因子,计算全省1971-2000年逐年85站光合、光温和气候三级生产潜力,定量化评估气候条件变化对早稻生产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时空分布分析。结果表明:1)1971-2000年江西省早稻的光合潜力呈略减趋势,而光温生产潜力则呈略增趋势,水分条件呈变差的趋势,致使早稻气候生产潜力总体呈减小趋势;2)赣北环鄱阳湖区、赣中和赣南中部地区的早稻气候生产潜力为全省的高值区,而赣东北和赣中西部早稻气候生产潜力相对较低;3)全省的热量条件总体尚好,各分区的早稻光温生产潜力占光合生产潜力的比例均在76%以上,热量条件的改善有利于早稻生产;4)江西省早稻气候生产潜力不稳定性较大,赣南地区早稻生产气候稳定性最好,鄱阳湖区早稻平均气候生产潜力最大。针对早稻气候生产条件的变化特点,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保证早稻生产稳定增长的若干建议。
气候变化对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口承载力的影响
王芳;潘学标;
2010, 31(S1):  90-93. 
摘要 ( 8434 )   PDF (670KB) ( 10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使得作物的气候生产力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到粮食产量和人口承载力的变化。本文根据农牧交错带地区的气候资料,分析了该地区50a(1956-2005年)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农作物的气候生产力变化,进而分析气候变化对该地区人口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a来,农牧交错带地区的气温逐年升高,而降水量却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即干暖化日趋明显。分析内蒙古通辽市30a(1976-2005年)来的气候变化与人口承载力的变化趋势表明:该地区的作物生产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着降水的减少而减少,且气候生产力总体趋势有所增加。但是在干旱半干旱的农牧交错带地区水分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限制尤其关键,水分条件充足的年份气候生产力都较高。由于作物生产力会直接影响粮食产量进而影响到该地区的人口承载力,所以研究农牧交错带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其对人口承载力的影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09年环洞庭湖区双季早稻高空秕率的气象成因分析
钟荣华;杨乐清;刘电英;张南海;蒋志光;
2010, 31(S1):  94-96. 
摘要 ( 9986 )   PDF (392KB) ( 8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洞庭湖区8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分析,2009年双季早稻主要生长期经历了"两低一高"的影响,即:播种育秧期的春季低温、孕穗期的5月低温和抽穗开花期的高温胁迫,导致了2009年洞庭湖区双季早稻出现较大面积、较高空秕率的现象;根据实地调查的数据表明,出现高空秕率的早稻属于早熟和特早熟品种。研究结果对于改变耕作制度,充分利用本地气象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介休冬小麦引种的气候条件分析
陆春花;胡诚鑫;赵海英;郑文卿;李计萍;郝伟民;
2010, 31(S1):  97-99. 
摘要 ( 8117 )   PDF (395KB) ( 8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介休冬小麦品种生态型的分析,并与汾阳、孝义等地区的年降水量、日照时数、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年平均风速的比较,得出这些地区与介休气候非常相似的结论。然后又对北京小麦生长发育期间的气候特点进行了研究,运用气候相似原理确定了北京为介休冬小麦品种的最佳引种源,解决了介休以往对冬小麦盲目引种的问题,这对介休市小麦产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连云港市大樱桃种植的气候条件分析
任曙霞;张旭晖;张银意;范晔;祁欣;王伯盛;
2010, 31(S1):  100-103. 
摘要 ( 14478 )   PDF (540KB) ( 17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连云港市1971-2008年气象观测资料,结合大樱桃生长发育情况,分析连云港市气候条件与大樱桃生长的利弊关系,重点讨论了影响大樱桃生长的主要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及特点。结果表明:连云港市气候条件适宜大樱桃生长,特别是果实成熟期4-6月,温高雨少光足,昼夜温差大,可以保证大樱桃的优良品质。但易遭遇春霜冻、干旱、高温、冰雹等危害。在气候变暖的趋势下,连云港市春霜冻害呈提早结束、总体减轻趋势,但终霜日仍然可能偏晚出现;气候变暖也促使作物生育期普遍提前,大樱桃萌发后抗寒能力下降,一旦遇到偏晚出现的霜冻,危害极重。降雹主要集中在4-8月,且以5-6月最多,此时正值大樱桃开花-果实成熟期,冰雹极易造成减产。此外,连云港3-4月、6月中旬-7月上旬易发生干旱天气,影响大樱桃花芽分化。夏季暴雨也是影响大樱桃生产的气象灾害之一。
影响碧螺春茶叶采摘的天气类型分析
蒯志敏;程佳;王建根;王俊;张旭晖;张霞琴;
2010, 31(S1):  104-106. 
摘要 ( 7895 )   PDF (422KB) ( 7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天气类型对碧螺春茶的采摘、品质有明显影响。本文利用苏州市吴中区1999-2008年的2-4月气候资料和相应时段内的洞庭碧螺春茶生产调查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确定了影响碧螺春茶开采日期、品质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温度和降水,并对影响碧螺春茶开采期及品质的天气类型进行分析,得出不利的天气类型概括为温度先低后高型和温度偏高、倒春寒严重型;有利天气类型概括为春温平稳晴雨相间型。研究结果可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茶叶生产的专业气象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组件GIS的贵州农业气候资源决策支持系统
吴战平;于飞;谷晓平;袁淑杰;
2010, 31(S1):  107-111. 
摘要 ( 10919 )   PDF (747KB) ( 9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农业气候资源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与地理学相关的农业气候资源模型被建立。为了实现将专业模型与通用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相结合,实现业务应用与决策支持,本文基于组件GIS二次开发技术与数据库技术建立了贵州农业气候资源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主要实现了地理信息数据与气候属性数据的管理,通用GIS功能与专业气候资源分布式模型的集成应用。并具体应用在贵州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式模拟研究以及可行性论证中。
基于WebGIS的湖北省干旱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黄永学;刘安国;杨靖;杨文刚;胡幼林;王涵;
2010, 31(S1):  112-116. 
摘要 ( 9464 )   PDF (739KB) ( 10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对湖北省干旱灾害进行有效的监测,研究开发了一个基于WebGIS的湖北省干旱灾害监测与分析系统,应用GIS技术对无测站地区气象因子进行精细化模拟,采用降水距平百分率(Pa)、相对湿润度指数(Mi)、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综合干旱指数(Ci)、Palmer(PDSI)干旱指数这五种干旱指标来监测湖北省旱情;经过运行检验,本系统能对湖北省的干旱情况进行有效地监测,其运行速度快、旱情诊断准确,将在干旱监测业务中发挥较大作用。
仙居县台风暴雨气象服务系统研究
朱寿燕;鄢志波;金青春;王亮;罗家进;顔阳慧;
2010, 31(S1):  117-120. 
摘要 ( 8439 )   PDF (591KB) ( 11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台风暴雨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台风(包括热带风暴)在造成工农业生产重大损失的同时,带来的丰沛降雨也能解除或缓和大范围的旱情。准确、及时的台风预报、警报可以提早采取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起到趋利避害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所有台风资料、水文站的降水资料、灾害资料、地质灾害资料,使仙居重要流域面的降水、灾害分布与台风路径、强度直观地表现出来,同时提供选择某些条件进行相似台风查找,为台风暴雨的气象服务提供依据。
基于GIS的陕西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郭兆夏;李星敏;朱琳;梁轶;
2010, 31(S1):  121-123. 
摘要 ( 14540 )   PDF (564KB) ( 12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陕西及周边地区观测的年降水数据进行趋势面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宏观地理因子与降水的预测模型,通过小地形订正,获取空间分辨率为100m×100m的降水资源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陕西年降水资源分布差异很大,从陕南秦巴山区的1700mm到陕北风沙滩地的300mm,从南到北呈明显的递减趋势,且山区降水多于河谷、盆地,形成水田、旱地、灌溉等不同的农业类型区。
大同市近50年霜冻及其异常事件变化特征分析
梁进秋;贾利芳;何正梅;高清兰;梁丽珍;徐鑫;
2010, 31(S1):  124-128. 
摘要 ( 8959 )   PDF (713KB) ( 14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1958-2008年大同市逐日最低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正态分布原理分析了大同市近50a霜冻及其异常事件发生趋势。结果表明:初霜冻日的线性倾向率约以1.8d/10a的速度推后,终霜冻日约以1.7d/10a的速度提前,无霜冻期约以3d/10a的速度延长。从霜冻的异常特征分析,大同市初霜冻偏晚、终霜冻偏早及无霜期偏长异常事件发生概率偏多,而且均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且呈递增趋势,而其它异常霜冻事件随年代均呈递减趋势。在近年来气候变暖的基础上,分析探讨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对提高当地霜冻灾害的预测和防御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福建省森林火险气象等级精细化预报
王加义;叶光营;李丽纯;徐宗焕;岳辉英;
2010, 31(S1):  129-131. 
摘要 ( 7995 )   PDF (512KB) ( 12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福建省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精度,降低空报和漏报比例,利用福建省67个气象台站1980-2006年的气象资料,根据修订后的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模式计算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指数,实现火险气象等级的精细化预报。研究结果表明:(1)森林着火危险度与温度日较差、日蒸发量呈幂函数关系,与日最小相对湿度、降水量呈指数函数关系。(2)修订后的预报模式能够提高预报结果在时空分布的精度。
暴雨灾害对福建水稻产量影响的灾损评估方法
陈家金;林晶;李丽纯;徐宗焕;潘卫华;
2010, 31(S1):  132-136. 
摘要 ( 9866 )   PDF (677KB) ( 12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福建省历年暴雨和水稻产量资料,确定水稻产量灾损量的表征方法,分析暴雨对水稻单产影响的关键时段和致灾因子,在致灾因子中首次提出效力暴雨量的概念,充分考虑暴雨强度和水稻不同生长发育期抗灾力的不同影响,建立暴雨对早稻和中晚稻单产影响的灾损评估模型,从而形成暴雨灾害对福建水稻产量影响的一套完整灾损评估方法。利用评估模型对2007年福建暴雨发生区域的水稻单产进行灾损预估及检验。结果表明:早稻单产灾损率的预估误差的绝对值在0.08~5.15个百分点,平均误差为2.15个百分点;中晚稻单产灾损率的预估误差的绝对值在0.02~3.77个百分点,平均误差为1.9个百分点,预估精度较高,灾损评估方法可行。
2008年2-3月丽水市森林火灾气象条件分析
柳岳清;陈曙;王益琴;杨爱琴;
2010, 31(S1):  137-139. 
摘要 ( 10045 )   PDF (426KB) ( 8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丽水市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测资料和MICAPS常规资料,从天气形势、降水、气温、相对湿度、风速、主要火源等方面分析了2008年2-3月全市境内森林火灾频繁发生的气象条件。得出:前期降雨量偏少,高空到地面均为有利于天气晴好的环流形势长时间控制,随气温升高,相对湿度持续偏小,空气十分干燥,火险等级急剧飙升到5级,加之年初1月中下旬-2月初,丽水市遭受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重创后,山地林木大量枯死、折枝断干,林内可燃物急剧增加,是大范围森林火灾频发的主要原因。
江淮地区小麦春季涝渍灾害脆弱性成因及空间格局分析
盛绍学;石磊;
2010, 31(S1):  140-143. 
摘要 ( 8799 )   PDF (727KB) ( 10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江淮地区小麦春季涝渍灾害的特征,从自然地理条件、农业生产水平、社会经济系统等方面分析涝渍灾害脆弱性的成因,建立脆弱性定量评价模型并对江淮地区小麦春季涝渍灾害脆弱性空间格局进行分析评估,为小麦涝渍灾害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同安干旱成因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卢海新;陈并;
2010, 31(S1):  144-146. 
摘要 ( 8786 )   PDF (401KB) ( 8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旱是同安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本文以厦门市同安区1953-1995年42a的气候资料为基础,以福建气象部门干旱标准为依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同安区干旱发生频率高达75%,其中夏季干旱发生频率最高,秋冬季次之。着重分析了同安干旱发生的主要成因及其对本区水稻等农作物生产的影响。
青海省东部气象条件变化对麦茎蜂羽化的影响
祁如英;祁永婷;武丽蓉;朱西德;薛花;
2010, 31(S1):  147-149. 
摘要 ( 8260 )   PDF (405KB) ( 8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1988-2005年互助县麦茎蜂羽化盛期和气象资料分析表明:气象条件是影响麦茎蜂羽化盛期的主要因子之一,影响麦茎蜂羽化盛期早晚的关键期是上年10月和当年1月,主要因子是1月平均气温、1月降水量、1月20cm平均土温、上年10月平均气温,且1月平均气温、土温比1月降水量、上年10月平均气温的影响显著;气候变暖的阶段性趋势使麦茎蜂对麦类等作物的危害程度有加重的趋势;羽化盛期模式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差在1~3d,模式可为当地提高药剂防治麦茎蜂危害效果及防治决策提供参考。
山西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马雅丽;栾青;王志伟;刘文平;李伟伟;靳宁;
2010, 31(S1):  150-154. 
摘要 ( 12009 )   PDF (757KB) ( 13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山西省1983-2006年暴雨洪涝、干旱、冰雹、霜冻、连阴雨等农业气象灾害受灾面积等灾情普查数据以及农作物产量资料,采用线性分析方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山西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危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旱灾是山西所有农业气象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冰雹、暴雨洪涝和霜冻也是较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从变化趋势来看,旱灾、低温冷害、霜冻和病虫害受灾面积呈现上升趋势,且干旱和低温冷害增加趋势较明显,暴雨洪涝、冰雹和大风灾害呈减小趋势。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得出,影响山西农作物产量的四种气象灾害依次是干旱、暴雨洪涝、冰雹、霜冻。
朝阳霜冻灾害历史演变及农业风险对策
宗英飞;陶林;李莉;
2010, 31(S1):  155-158. 
摘要 ( 10251 )   PDF (545KB) ( 9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无霜期演变规律,为农业风险决策,趋利避害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供气候依据。在Excel程序支持下,采用回归趋势方程寻求霜日、无霜期历年形成的规律和变化趋势,以此确定对农业的影响程度。在56a(1953-2008年)长序列中,朝阳终霜日趋势提前17d,初霜日趋势推后12d,无霜期趋势延长27d。在近20a里终霜危害下降到10%,初霜危害减少了80%。霜期提前、推后、无霜期延长使农业生产的热量资源增加。由于霜冻日期的不稳定,利用和开发所增加的热量资源,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可在设施农业中考虑。霜冻仍是当地气象灾害之一,掌握霜冻规律、准确预报是为地方农业决策服务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