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6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5-09-20
上一期   
农业生态环境栏目
调理剂对黄河下游盐碱地土壤固碳减排的影响
桑梦瑶, 张龙, 李佳佳, 张振颖, 王岩, 王婷, 郑力凡, 郭李萍
2025, 46(9):  1225-1237.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5.09.001
摘要 ( 38 )   PDF (761KB) ( 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东滨州中度盐碱耕地开展不同土壤调理剂处理的玉米田间试验,设置7处理,分别为空白对照(CK)、当地习惯施肥(F)、有机肥替代50% 的氮肥(M)、在处理F的基础上增施石膏(G)、在处理M的基础上配施微生物菌剂(MB)、在处理MB基础上增施石膏(MGB)、在处理MGB的基础上将有机肥替代氮肥的幅度提高到70%HMGB),其中MG为单一调理剂处理,MBMGBHMGB为复合调理剂处理,以探究不同调理剂施用对黄河下游盐碱地夏玉米产量及土壤固碳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调理剂相比当地习惯施肥处理(F)对夏玉米生物量和产量有显著提升作用;其中复合调理剂的作用优于单一调理剂,复合调理剂对产量组成结构中的穗粒数和百粒重都有显著提高作用。(2与当地习惯施肥处理(F)相比,施用调理剂使土壤中0.250−1.000mm粒径大团聚体的组成占比显著增加1020个百分点, <0.020mm粒径的粒占比减少1030个百分点;相应,该大团聚体和粒对全土有机碳含量的贡献分别增加3.0%38.7%0.250−1.000mm降低3.3%23.4%<0.020mm),其中石膏处理G和复合调理剂处理对团聚体组成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显著高于有机肥M处理;(3)代表性处理CKFMMGB在夏玉米生育期的N2O排放量在443.81416.9gN·hm2MMGB处理分别比F减排N2O 13.8%27.7%说明复合调理剂对土壤N2O减排有积极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以高量有机肥+石膏+菌剂HMGB处理)为主要成的调理剂可作为黄河下游盐碱地改良,并提升农田粮食产量及兼顾固碳减排的多目标可持续发展土壤改良方案。

秸秆直接还田对水旱轮作模式下设施土壤养分和细菌群落的影响
张泽锦, 梁颖, 唐丽, 刘琼
2025, 46(9):  1238-1248.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5.09.002
摘要 ( 41 )   PDF (7172KB) ( 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811202311月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进行设施内秸秆还田试验,设置对照(无秸秆还田,CK)、番茄秸秆还田2aTS2)、番茄秸秆还田5aTS5)、玉米秸秆还田1aMS1)和玉米秸秆还田4aMS4)共5个处理,分析不同秸秆种类和还田年限处理对土壤养分、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设施水旱轮作下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随还田年数增加,降低幅度越大。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钾和速效磷的含量,使硝态氮含量降低。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随秸秆还田年数的增加而降低。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磷酸酶、纤维素酶和脲酶的活性,但降低了蔗糖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相关分析表明,秸秆还田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使罗河杆菌科(Rhodanobacteraceae)和芽单胞菌科(Gemmatimonadaceae)等成为优势群体,进而导致土壤酶活性发生变化,最终引起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设施水旱轮作模式下的秸秆直接还田对土壤性质产生了显著影响,为优化秸秆还田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日本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针叶林流域溪流−土壤温度热动态的季节响应差异
戴燕燕, 柳原未伶, 中村公人, 大西健夫, 千家正照, 张鹏飞
2025, 46(9):  1249-1260.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5.09.003
摘要 ( 25 )   PDF (5575KB) ( 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日本岐阜县位山演习林内相邻的落叶自然阔叶林流域(阔叶林流域)与常绿人工针叶林流域(针叶林流域)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20132014年、20172018年两个流域落叶期(11翌年5月)与非落叶期(610月)溪流水温、林内气温、土壤温度(5cm50cm深度)的差异,系统探究不同森林类型对溪流水温的影响,以期为流域适应性管理和人工林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阔叶林流域水温年际波动范围(2.76~15.56℃)较针叶林流域波动(0.07~17.43)偏小4.56℃,热稳定性稍好。2)两流域日均溪流水温存在 10.38的临界阈值效应:当两流域日均溪流水温均低于阈值时,针叶林流域水温较阔叶林流域显著低1.49P<0.05),且两流域溪流水温差随水温降低呈增大趋势;高于阈值时,针叶林流域水温显著高于阔叶林流域0.79P<0.05)。3)阔叶林流域5cm50cm土壤温度均高于针叶林流域,其中流域间落叶期5cm土层温差最大,达1.00℃。(4)土壤温度对溪流水温的影响显著大于林内气温,其中浅层土壤温度(515cm)与水温的相关关系最高,为0.907~0.944P<0.001)。森林冠层物候特征通过调控太阳辐射和积雪覆盖等过程,是导致两流域水温差异的根本原因。基于研究结果,建议流域管理中建立水温阈值响应机制,优化河岸带植被配置(如优先种植落叶树种),实施针阔混交林建设等适应性管理措施,以提升流域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农业生物气象栏目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主要作物生育期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高静, 杨炳玉, 廖捷, 刘媛媛
2025, 46(9):  1261-1276.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5.09.004
摘要 ( 61 )   PDF (11434KB) ( 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全国653个农业气象站19812022年小麦、水稻、玉米生育期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利用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198120223类作物生育期变化特征,探讨影响其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以期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3类作物全生育期内平均气温和生长期积温(除双季晚稻)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冬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显著减少,春小麦和玉米全生育期降水量显著增加,玉米、双季晚稻全生育期日照时数显著减少。19812022年春小麦、冬小麦和双季晚稻全生育期以缩短为主,平均降幅分别为1.6d·10a12.5d·10a12.2d·10a1;一季稻、双季早稻和玉米全生育期以延长为主,平均增幅分别为1.9d·10a10.01d·10a10.6d·10a1。与1980s播种期相比,2010s春小麦、冬小麦、玉米和双季晚稻播种期分别平均推迟1.0d4.0d4.0d9.0d,一季稻和双季早稻均平均提前2.0d。春小麦、冬小麦、玉米分别有82%76%85%以上的观测站各生育期长度与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是影响春小麦全生育期变化的关键因素,其中平均气温对春小麦播种−出苗期持续天数的影响尤为显著。0℃活动积温是导致冬小麦全生育期、营养生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平均气温对播种分蘖期持续天数影响最大,越冬期主要受日照时数的影响。10℃有效积温是影响水稻(包括一季稻、双季早稻和双季晚稻)全生育期变化的主要原因,三叶移栽持续天数与日照时数的相关系数最高,这一阶段双季早稻和双季晚稻与降水量相关系数最高。平均气温是决定玉米全生育期变化的主要因素,10℃有效积温与七叶−吐丝期持续天数的相关系数最高。

红蓝光光强对温室苦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邓倩, 练华山, 王芳, 闫凯, 王羊, 雷应才, 李春文, 曹蔚旋, 周小婷, 何翰鹏
2025, 46(9):  1277-1286.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5.09.005
摘要 ( 36 )   PDF (1957KB) ( 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苦瓜品种‘金田188’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气候室中以白光200μmol·m2·s1为对照,设置红蓝光200300400μmol·m2·s13个处理,红蓝光配比为R7:B3,光周期为白天/黑夜=14h/10h。通过比较分析幼苗形态指标、抗氧化酶活性、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片组织结构等指标,探究红蓝光光强对苦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红蓝光照射下,苦瓜幼苗的形态指标、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与叶片组织结构较白光条件下显著提升。(2)随着红蓝光光强的增加,苦瓜幼苗的株高、茎粗、叶面积、鲜重、干重和壮苗指数逐渐增加,植株长势变好;PnGsCiTr均呈增大趋势;叶绿素含量、Y()qPETRFv'/Fm'显著增加;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均有明显增长,栅栏组织细胞从长短不一、排列松散变得长度基本一致、排列整齐致密。说明红蓝光照射下,苦瓜幼苗的形态指标得到改善,光合效率提升,光合能力增强,且以400μmol·m2·s1红蓝光处理下的各项指标表现最优,是苦瓜育苗适宜的光强。

谷子产量品质形成及其对非生物胁迫响应机理研究进展
虎麻尼草, 黄浩哲, 崔茹莹, 鲁雨堃, 付文楚, 徐琴, 毛靖靖, 张彩霞
2025, 46(9):  1287-1297.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5.09.006
摘要 ( 40 )   PDF (422KB) ( 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谷子因其营养价值高抗逆性强,在改善民众膳食结构和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极端灾害气候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谷子生产及品质形成。本文综合总结高温、低温、干旱盐碱胁迫等对谷子影响机制,分析非生物胁迫下中国北方谷子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途径以及谷子栽培技术与化学产品的调控应用,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影响谷子同化物转运分配以及籽粒形成,导致结实率和粒重降低,随高温持续时间延长,谷子口感和外观品质变差。低温冷害常发生于谷子幼苗期,可引起大面积烂种烂芽,严重影响产量形成。适度干旱可改善谷子烹饪和加工品质,但中度、重度干旱抑制谷子正常生长发育。盐碱环境下谷子根部和地上部生长减缓,干物质积累下降,产量减少,加工质量变差。总之,非生物胁迫可引起谷子生长发育受抑制、光合作用效率降低,以及营养物质吸收受限,最终影响谷子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未来需继续关注不同区域高温、干旱等非生物胁迫对谷子生长发育特性以及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机制,并建立有效的灾害预防机制,探索育种技术与栽培管理措施以保障不利气象环境下谷子的稳产高产,为谷子乃至其他作物非生物胁迫抗性机制的研究生产应用提供基础。

枣庄石榴产量模拟模型构建
孔文秀, 崔云鹏, 李京, 张猛, 赵勇
2025, 46(9):  1298-1308.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5.09.007
摘要 ( 34 )   PDF (614KB) ( 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2006-2020年枣庄石榴产量资料和峄城国家气象站数据,分别采用滑动平均法、HP滤波法、Logistic曲线拟合法分离石榴产量,并筛选关键气象因子建立石榴产量模拟模型,以期为提升枣庄石榴品牌效益、助力乡村振兴等提供科技支撑。结果表明:(12006-2020年枣庄石榴产量分离以Logistic曲线拟合法效果最优,决定系数(R2)为0.998,平均相对误差(MRE)为0.389%,平均绝对误差(MAE)为26.296kg·hm2均方根误差(RMSE)为29.825kg·hm2HP滤波法模拟效果次之。(2)枣庄石榴气象产量与6月上旬平均气温、7月最长连续降水日数、8月中旬降水量、8月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和降水量、9月下旬日照时数和气温日较差呈正相关,表明6月上旬气温偏高,78月充足的降水量,9月下旬充足的日照和较大的气温日较差,均有利于提高石榴气象产量;8月最高气温、9月平均相对湿度、9月下旬平均相对湿度与石榴气象产量呈负相关,表明8月高温天气和9月高湿天气不利于石榴生长。(3)经筛选利用6月上旬平均气温,7月最长连续降水日数,8月最高气温与降水量,9月下旬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气温日较差共7个气象因子和年份,建立枣庄石榴产量模拟模型,R20.984MRE1.18%MAE为82.917kg·hm−2,RMSE为197.770kg·hm−2;以2013年、2017年、2020年石榴产量数据验证产量模拟模型,R20.858MRE8.13%MAE为566.983kg·hm−2,RMSE为882.967kg·hm−2,说明模型可用于枣庄石榴产量的模拟。

不同氮素供给在温室番茄生产中的N2O排放特征

曹轲菲, 王腾, 张义
2025, 46(9):  1309-1317.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5.09.008
摘要 ( 31 )   PDF (593KB) ( 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精准描述温室栽培氧化亚氮(N2O)排放特征,可有效支撑温室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以不施肥为对照,比较北京顺义某日光温室内4种氮素供给方式对温室番茄生产中N2O排放特征的影响。通过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测定N2O排放量,对比分析温室内日均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基质温度对N2O排放的影响,分析不同营养液供给对番茄的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照组和4种营养液供给处理组的N2O排放强度在0.180.33kgN2O·t−1,排放因子(EF)在1.01%1.92%,园试(YS)营养液供给排放因子最低,且其在保证产量的同时减少了N2O排放量;(2)相比空气相对湿度和基质温度2个环境要素,温室内日均空气温度对N2O排放影响最为显著(P0.01);(34种营养液供给处理组中,山崎(SQ)营养液处理组的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番茄果实品质表现较优,园试(YS)营养液处理组的番茄产量最高(68.76t·hm−2),与其他试验处理间差异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温室基质栽培种植番茄的营养液选择、N2O排放核算使用更加准确的排放因子提供参考。

基于两种方法建立贵安樱花始花期模拟模型
翁玲, 杨涛, 张皓, 周博扬, 吴有恒
2025, 46(9):  1318-1327.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5.09.009
摘要 ( 33 )   PDF (437KB) ( 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贵安樱花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013−2024年樱花始花期及同期气象数据,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BP神经网络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MLSR)模型,基于月和旬尺度对始花期影响因子进行探讨,并对两种预测方法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期筛选更优模型对樱花始花期进行精准预测为游客提供准确的信息,为赏花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贵安樱花始花期整体呈先提前、后轻微推迟的变化趋势,始花期主要集中在3月上中旬;贵安樱花始花期1月中旬和2月下旬的气候波动较为敏感积温尤其是低界限积温,如≥3℃活动积温是预测樱花始花期的重要参考指标。模型对比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在预测精度和稳定性方面显著优于MLSR模型综上所述,BP神经网络模型综合了多种气象因子,能更好地捕捉非线性关系,为园区管理和旅游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精准预报樱花始花期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福建上杭烟叶品质的关键气象因子识别及模型构建
李金凤, 杨丽慧, 蓝少平, 高友峰, 巫丽丽
2025, 46(9):  1328-1337.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5.09.010
摘要 ( 29 )   PDF (646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2009−2024福建上杭逐日气象资料及同期上杭烟区烟叶品质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上杭烟叶品质变化特征,揭示影响烟叶品质关键气象因子敏感时段,构建响应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2009−2024福建上杭烟叶烟碱含量为1.7%~3.1%,总糖含量为22.4%~38.7%,总氮含量为1.5%~2.4%,钾含量为1.9%~3.0%,除总糖、还原糖含量略高外,其他指标均在适宜范围内。(22009−2024福建上杭烟叶总糖含量呈极显著上升趋势(P<0.01),总氮含量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其他品质指标变化不显著。3)移栽当天平均气温、移栽后40d极端低温是影响烟碱含量的关键气象因子;移栽后15d相对湿度是影响总糖和总氮含量的关键气象因子;移栽后15d降水量和移栽后50d降水量分别是影响还原糖、钾含量的关键气象因子。采摘前5d平均气温是影响烟碱含量的关键气象因子;采摘当天极端低温是影响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关键气象因子;总氮含量受采摘前20d平均气温、采摘前20d极端高温、采摘当天极端低温采摘前15d相对湿度的综合影响采摘前40d极端低温是影响钾含量关键气象因子。4)采用20222024年气象因子和烟叶品质数据对移栽期和采摘期烟叶品质模型进行验证,显示烟碱、总氮、钾含量模拟值与实际值的均方根误差在0.29%0.71%,平均绝对误差(MAE)在0.28%0.71%,模拟效果较好。模型可用于指导上杭特色烟叶生长、生产过程中应对气象灾害以及预测烟叶品质。

基于 MaxEnt 模型和未来气候情景评估辽宁蓝莓适宜区
董海涛, 邢洪槟, 李如楠, 房一禾
2025, 46(9):  1338-1349.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5.09.011
摘要 ( 49 )   PDF (8118KB) ( 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气象灾害栏目
攀枝花市森林火灾发生特征及火险气象等级模型构建
肖微, 孙俊, 杨雪, 李玄, 徐金波, 何科
2025, 46(9):  1350-1361.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5.09.012
摘要 ( 34 )   PDF (2067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攀枝花市盐边县2006−2014年逐日气象数据和森林火灾信息,分析气象条件森林火灾发生的相关关系,筛选森林火灾发生主要气象因子。通过SPSS软件主成分分析法优化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模型,利用2015−2019森林火灾数据进行模型检验,以期当地森林火险预报提供依据,为攀枝花市的生态建设提供服务结果表明:攀枝花市盐边县森林火灾主要发生在1−6月,其中2−5月为高发月。与盐边县森林火灾发生关联度由高到低的气象因子分别是平均10min风速、平均2min风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日照时数、最大风速、日降水量,基于7主导气象因子构建攀枝花市盐边县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评估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发生火灾时,新模式预报5级命中率为94.0%,新模式命中率原模式提升了11.9个百分点,空报率降低了20.2个百分点从各级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的正态分布看,新模式更接近当地客观实际,结果精准度高,可为当地森林火险预报提供服务。

贵州干旱热浪复合事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农业干旱的相关性
任青峰, 谢强, 吴新豪, 骆海顺, 张正强
2025, 46(9):  1362-1370.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5.09.013
摘要 ( 39 )   PDF (7453KB) ( 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贵州省80个国家气象站逐日气象数据,分析1971−2023年贵州省干旱热浪复合事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农业干旱的相关性,为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热浪复合事件的不利影响,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1971−2023年贵州省80个站点累计干旱日数、热浪次数、干旱热浪复合事件次数分别在2019年、2008年、2020年突变后上升,且振荡强度均随时间上升呈17a和11a左右的周期变化。热浪次数以11·10a−1的速率波动升高(P<0.01),干旱日数、干旱热浪复合事件次数无显著变化趋势。(2)1971−2023年贵州省干旱日数、热浪次数、干旱热浪复合事件次数空间上呈自西向东部、南部上升的相似分布特征,其中12.5%的站点干旱日数增加趋势显著(P<0.05),26.3%的站点热浪次数增加趋势显著(P<0.05),5.0%的站点干旱热浪复合事件次数增加趋势显著(P<0.05)。(3)1971−2023年贵州省干旱热浪复合事件的发生次数受干旱日数、热浪次数相同强度的正影响。空间分布自西南向东北、海拔自高向低,三种灾害的风险显著增加。(42010−2022年贵州省农作物干旱受灾面积与全省80个站点干旱日数、热浪次数显著正相关(P<0.05),与干旱热浪复合事件次数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干旱热浪复合事件次数对农业干旱的影响更强。

江苏省小麦赤霉病气象适宜度等级动态预测技术
任义方, 吴佳文, 翟伶俐
2025, 46(9):  1371-1381.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5.09.014
摘要 ( 33 )   PDF (8552KB) ( 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小麦气象型病害等级定量化监测预测能力,结合江苏省历史气象资料和小麦赤霉病观测资料,从赤霉病病害侵染发病过程出发,分析赤霉病发生适宜气象条件,确定小麦不同关键生育促病指标;采用分段法构建综合湿热指数模型,划分赤霉病气象适宜度等级,开展病害气象适宜度等级预测模型构建、精确性验证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孕穗抽穗期、抽穗开花期和开花乳熟期的促病指标所对应的平均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条件分别为T≥14℃RH≥70%T≥16℃RH≥68%T≥18℃RH≥70%。站点尺度检验发现,湿热指数模型对赤霉病发生等级模拟结果准确率在70%以上,2002年、2003年和2012年赤霉病中等大流行实况判定吻合度较高区域尺度检验发现,模型可较好地预估典型年份小麦赤霉病流行区域和发生等级,小麦赤霉病多数年份在江苏沿淮沿江苏南偏重流行,全省呈“南重北轻”特征。结合精细化天气预报产品,该模型典型赤霉病大流行年份病害发生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具有较好预测判识能力。湿热指数模型能较好地反应赤霉病典型发生年份区域和程度变化,适用于江苏小麦赤霉病气象适宜度等级判定可有效降低病害发生风险。